老北京衚衕三輪車夫一天拉10趟不停歇 月入過萬
外地遊客到北京,喜歡逛衚衕游四合院,了解老北京文化。什剎海、前門、大柵欄一帶,旅遊三輪成了一門很火的生意。三輪車夫孫師傅每天早晨7點,就騎著自行車離開6平米的出租房,到達車隊。出車前必做的第一件事,是將自己的三輪車擦拭乾凈並打足氣。在接下來的11個小時中,拿著什剎海遊覽線路圖招攬遊客、出車帶客人參觀老北京衚衕和恭王府、後海等景點,成了他一天工作的主要內容。
來自河南平頂山的孫師傅說:八年前來的北京,起初到北京來打工是想在建築工地上找個活兒干,不想在老鄉的引薦下,干起了三輪車夫的行當,這一干,還就停不下來了。據他說,在什剎海一帶有300多名三輪車夫,有近一半都是河南來的,真正的北京人連三分之一也沒有。圖為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
孫師傅繼續說,按說,這是個不錯的職業,可為什麼北京那麼多人閑著也不幹呢?一句話,怕跌份。北京人好面子,很多北京人寧可吃政府的低保維持生計也不願意出來干這個。也好,這倒給我們外地人提供了一個就業機會,咱河南人有的是力氣。您看,多好,悠哉悠哉,既鍛煉身體,又不少掙錢,這不,電視報紙上還把我們這些三輪車夫稱為老北京文化傳播的使者。說到這裡,孫師傅臉上流露出了愜意的笑容。
談及職業的辛苦,孫師傅說:「三輪車夫必須忍受風吹雨打和酷暑寒冬,有時忙起來一天要拉20多趟活,連午飯也顧不上吃。這份工作雖然苦點、累點,帶著遊人走一圈,加講解,一趟下來40分鐘,收費50塊錢,每月能賺五 六千塊錢,最多的時候可以掙上萬元,已經很滿足了。」
孫師傅的兩個孩子仍在老家上學,由父母代為照管。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在北京,在一家餐館乾洗菜工,夫妻二人在一個大雜院里租了一間平房,好在不用開火,妻子在打工的那家飯店吃飯,孫師傅就在大街上吃盒飯什麼的湊合,倒省卻了每天柴米油鹽的繁瑣。夫妻二人的月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開銷外,一般節餘2000到3000元左右是有把握的。說起這些,孫師傅臉上透著踏實和滿足。圖為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
這輛三輪車,從柳蔭街經松樹街、尚勤衚衕、延年衚衕、興華衚衕、東官房衚衕行走一圈,三四公里路程,沿途路過一些宅院、王府,騎車的車夫都要講上一些老北京的規矩和故事。不過,其中的錯誤數不勝數。
也有講解的比較好的,筆者又坐了另外一輛三輪車,車夫是位40多歲的中年漢子,他一邊悠然地蹬著三輪車,一邊用還算流利的北京話為我們講解著老北京衚衕的歷史:說起這座大宅話可就多了,這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這家四合院是清朝一位四品大員的住宅,您看這門庭處處透著講究。
車夫繼續說:那門庭上方突出的兩個部分叫門當,門下的那兩部分叫戶對,所謂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聽著三輪車夫的娓娓道敘,我們彷彿是在老北京歷史的長河中泛舟,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在他的介紹下,讓人感覺一下子全都鮮活了起來,似乎他們曾經的主人仍在緊閉著的院子里,坐在窗明几淨處,在品茗中閑看詩書。
什剎海一帶,清一色的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且相當一部分都是私產。北京有東富西貴的說法,西貴指的就是這裡,可想而知,這裡曾經住過多少達官貴人,演繹過多少歷史故事。
據介紹,北京原有6000多條衚衕,在城市建設中現今僅剩下1600多條了。圖為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
為了加強對三輪車的管理,北京成立了衚衕游公司,原先的1400輛三輪車被削減到了1100輛。所有三輪車全部換了新車,統一了車飾,三輪車夫也都統一著裝,收費也有了明確的標準,每輛車上都有投訴電話。為了讓這些三輪車夫全面掌握老北京衚衕的文化,更好地給遊客講解,公司專門請來了老北京居民給車夫講老北京的歷史,還請老師教我們簡單的英語對話。圖為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
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中午吃完飯就在衚衕的牆根下打牌,閑聊打發時間。
北京衚衕里的三輪車夫,中午吃完飯就在衚衕的牆根下小休。
據悉,目前在北京各行各業務工的河南人有十幾萬之眾,這是一股洪大的民工潮,他們在為首都建設出力流汗的同時,也在經受著都市文明的熏陶,經歷著心路歷程的變化。在他們身上,交織著一種難以解脫的困惑,那就是對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對故土深深的眷戀與牽掛。
※中國二 三十年代電影明星劇照 海報 這裡全有
※臨渙老茶館為何六百年來經久不衰 茶客都是街坊
※實拍保持一妻多夫婚姻生活的納西族古寨
※賽馬場上,女士們必須戴帽子才能參加賽馬節
※揭秘尼泊爾苦行僧極限生活 靠毒品迷幻與神靈通話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