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工具平台,為什麼卻走出了不同的路
在剛剛過去一個月里,搜狗宣布即將赴美上市,理財工具挖財也準備IPO。工具類產品看上去是一片紅火,整體進入收割期,但是環顧整個工具品類的發展,已經出現完全不同的兩極分化。
為什麼工具類會出現兩極分化
在智能機時代早期,移動互聯網剛剛發展,應用比較有限,工具類產品免費提供特定功能,提高用戶時間效率,彌補、強化移動端發展的不足,滿足了用戶的剛性需求,湧現出大批擁有龐大用戶量的工具類應用。
比如效率工具便簽、隨手記;生活類工具墨跡天氣;系統類工具UC瀏覽器、Clean Master等等在內的多種工具類應用,靠著簡單實用的功能,快速的積累和擁有上億的海量用戶。由於工具類產品不受文化地域的限制,2011開始包括獵豹、360、UC、微信、金山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的出海發展也大獲成功。
雖然工具類應用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市場和用戶基數較大,但工具類產品粘性差,用戶停留時間短,打開頻率相對較低。很多用戶只在特定需求的時候,才使用工具類產品。這與社交、內容類產品比起來,無法培養用戶的高頻使用和依賴性。工具類APP在用戶使用頻率、時長的無法突破,直接導致了無法大規模變現。這成為工具類產品發展的最大阻礙。正如陌陌的唐岩所說:「工具類應用APP軟體即便用戶過億,但由於用戶與用戶之間沒有網狀關係,仍然構不成護城河。」
隨著移動互聯網高速迭代發展,海量的APP集中爆發,各種爭奪用戶時間的信息和內容出現密集增長。用戶選擇增加,注意力被快速轉移。以前需要額外安裝的工具應用,如手電筒、便簽、天氣等獨立軟體,既無法與內容型平台爭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同時也面臨著微信等超級APP的碾壓,這必將導致大批工具類產品的要麼淘汰,要麼順勢升級。
一方面是久邦數碼退市、海豚瀏覽器變賣、8684公交地鐵倒閉,大量一成不變的工具APP,直接面臨死亡。而另一方面,以UC瀏覽器、獵豹移動等多個領域的工具類產品,順勢而變,率先完成轉型。在面臨商業模式不明朗,功能單一,用戶打開率低等情況下,開始布局內容領域,從單一的工具化應用,轉化成持續發展能力更強的資訊內容綜合平台。而內容具有先天的粘性和分享的再傳播性,從前幾年開始,按照傅盛的說法,「以工具應用為入口,以大數據為高地,以內容為核心。」
工具平台是如何轉型的
人口紅利消退後,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被各大巨頭把持和分割,部分轉型升級的工具類產品,開始增加內容屬性,搶佔用戶注意力,停留時長,將原有的海量用戶價值激發、轉化。
UC:最初只是一款上網的手機瀏覽器,優勢在於用戶上網速度快和省流量,作為一款信息入口工具,它在中國和印度等多個國家發展的都還不錯。但從2015年開始,為了解決用戶粘性和規模化的商業化變現,UC開始弱化瀏覽器標籤,進化成為阿里布局內容分發領域的核心,打造出提供海量資訊內容的、新型大數據媒體平台,完成品牌和整體平台的轉型。
升級資訊內容平台後的UC,依靠阿里生態閉環的保護壁壘,擁有資源和技術演算法的優勢,貫通阿里大魚號自媒體生態,實現優質內容的組織、聚合、分發,精準匹配用戶的興趣,形成龐大的用戶群和高粘性。根據艾瑞諮詢最新報告顯示,經過一年的發力,UC已經跟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傳統新聞資訊APP並列移動資訊第一梯隊。
獵豹移動:這家靠安全工具起家的公司,通過不斷複製自己工具產品的成功經驗,逐漸形成多媒體內容分發平台,包括獵豹清理大師(Clean Master)、電池醫生、金山毒霸、獵豹瀏覽器和PhotoGrid。
獵豹在轉型內容全球化和移動商業化後,憑藉個性化和豐富的內容,即便在移動互聯網人口下降的背景下,海內外用戶規模和活躍度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持續變現能力顯著提升。根據2016年獵豹移動公布的財報顯示,2016年其總收入達45.6億元創歷史新高。
墨跡天氣:曾經作為免費向用戶提供氣象服務發家的工具,轉型之前墨跡天氣,通過效果廣告達到廣告流量變現,但是詬病於工具應用的特性,每個用戶留在應用上的時間不會超過十秒,很長時間內墨跡天氣都賺不到錢。
2016年上線3年,積累超過5億用戶後,墨跡天氣開始逐漸擺脫工具標籤,圍繞用戶需求,以氣象大數據為基礎,增加個性化內容的推薦。根據易觀公布的《中國天氣應用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7第1季度》報告顯示,憑藉用「天氣+「的生活化服務,墨跡天氣繼續佔據天氣類軟體第一的位置。
有粘性的平台才能贏得未來
根據易觀數據顯示,隨著2015年人口紅利消失,以前憑藉快速增量用戶、流量,得以生存的工具類應用,優勢將不復存在。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正在趨於穩定,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將重點放在存量用戶的運營上。
多數大流量的應用,已經布局用戶入口和內容生態體系的結合,轉型多元化的內容資訊分發平台。無論什麼平台的產品,只有佔領用戶使用時長,沉澱高粘性用戶,才能實現變現。
2009年微博成立,作為圖文互動傳播工具,早期利用名人資源,迅速吸引用戶。2011年擁有2.5億用戶,相當於當時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一半的用戶數。但是從2013年因為體驗沒有提升、功能單一,用戶開始流失。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微博先後加入短視頻、直播和微博故事,並根據用戶興趣進行內容推薦,進一步提高用戶粘性和在線時長,根據微博2017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月活達到3.6億,與微博相對的twiter月活3.28億。而股價連續創了新高,突破200億美金市值。
作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手機瀏覽器,2015年,曾經的瀏覽工具UC,開始踏入資訊內容分發領域。2016年UC推出W+量子計劃,投入10億資金扶持優質內容,後來,阿里文娛統合UC訂閱號、優酷自頻道賬號,共同升級為阿里大魚號,扶持資金也加碼到20億元。2017年初,UC針對品質內容推出UC名家專欄,利用數據與技術的優勢,提供優質原創的內容。
在內容品質和生態扶持兩個維度一系列動作之後,UC成功突破原有工具的局限屬性。在阿里文娛整個大生態的輻射下,UC打出了比其它玩家更強有力的內容生態效應。長遠來看,阿里這條打通了用戶、內容和商業化的鏈路將為UC帶來更持久的後勁,讓UC有效把業已形成的高用戶粘性轉化為讓內容生產者歆羨的變現能力。根據Questmoible數據顯示,2017年6月份,UC每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2.5億,日均用戶超過6000萬人。同時,UC也是中國用戶粘性最高的APP之一。
在海外,2012年只有3000萬用戶的美國文字圖片社交工具Instagram,被Facebook收購後,通過推出短視頻、直播Instagram Stories等功能,拉高用戶使用和轉發的活躍度,形成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良性互動。根據最新數據,現在估值超過350億美元的Instagram,2017年用戶將超10億人次。
自從移動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後,各大互聯網巨頭的競爭不再停留在爭奪用戶流量層面,重點在於用戶的質量。只有高粘性用戶的平台,才更能把握未來。未來平台的爭奪戰,是關於用戶時間的競爭,而內容,從來都是時間最好的夥伴!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公號南七道。
點擊展開全文
※全民焦慮的背後,是數百億的藍海市場
※為什麼平台都要爭奪輕內容?
※為什麼海外視頻網紅爭著進入中國?
TAG:南七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