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領軍「江淮畫派」的藝壇百歲翁——蕭龍士的藝術人生

領軍「江淮畫派」的藝壇百歲翁——蕭龍士的藝術人生

蕭龍士(1889—1990),安徽蕭縣人,原名品一,字翰雲,早年畢業於上海美專,中國現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

蕭龍士出生在被譽為「國畫之鄉」的蕭縣,這是一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沃土。他自幼便受到詩文、書畫的熏陶,除在小學時期接受過美術的啟蒙教育外,還在蕭縣甲種師範傳習所、江蘇省立第七師範講習科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弱冠之年,其書畫藝術在家鄉已小有名氣。他是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在擔任教職後,教學之餘還經常到相距不遠的徐州拜師、訪友,切磋技藝。在這裡,他不僅接觸到了當地藝壇的碩儒耆宿,更重要的是結識了影響其一生的李可染。李可染小蕭龍士18歲,但在當時書畫界卻已嶄露頭角。後來,李可染考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蕭龍士不顧已35歲的年齡,毅然辭去待遇豐厚的教職,入上海美專二年級進行插班學習,受業於潘天壽、李健、汪聲遠、諸聞韻等先生。當時,康有為、蔡元培、梁啟超、吳昌碩、王一亭等名流也經常到校講學。這進一步為蕭龍士開啟了藝術之門。

入上海美專學習成為蕭龍士藝術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學校很多老師都比蕭龍士年輕,但他尊師重道、謙虛好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老師們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他,讓其獲益匪淺,藝事大進。學業結束後,蕭龍士回到地方,積極投入家鄉的美術教育,且廣泛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成為名重一方的畫家。1947年,蕭龍士在南京舉辦個展。有「畫壇三傑」之譽的傅抱石、陳之佛、張書旂聯名評介道:「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潛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筆落墨饒有奇趣……蘭石洒脫有致,尤以墨荷數幀神姿颯爽、筆力偉健。蓋正不入平板,奇不入險惡,於狂怪中求理,與鹵莽中求筆者矣。」

蕭龍士作《紅荷雙鷹圖》

1949年,蕭龍士已年過六十。但為了追求更大的進步,他三赴北京,希望能拜齊白石為師。白石老人因年事已高本不再招收弟子,但終為蕭龍士的真誠所打動。在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等人的見證下,齊白石將蕭龍士收入門下,成為其入門時年齡最大的弟子。「南吳北齊」代表了20世紀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水平,蕭龍士有幸廁身其間,轉益多師,得到了吳昌碩、齊白石兩位藝術大師耳提面命的教誨。蕭龍士與李可染、李苦禪、許麟廬同為齊門弟子,對藝事可以相互切磋,再加上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故而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綜合吳昌碩的雄渾、蒼勁、老辣和齊白石的清新、活潑、洒脫,形成了自己質樸、厚重、博大、酣暢的藝術格調。

蕭龍士涉獵的題材非常廣泛,擅畫竹、梅、菊、松、蘭草、荷花、牡丹等。這其中,成就最高的應屬荷花與蘭草。

蕭龍士作《顛倒春風》

中國人歷來把蘭看作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將其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人們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以「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表達純潔的愛情。蘭花的生態很適合中國畫筆墨的發揮,其所具備的的清高、飄逸之情態也十分適合文人借物遣興。畫家們以蘭花為載體,把理想、情趣、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蕭龍士說,蘭花與竹相伴、與石相依,其香氣悠然清遠,無人亦芳,充分表現出一種不為虛名、修德自持的情操。他在寫蘭中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在腥風血雨的歲月里,其筆下的蘭花流露的是 「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元倪瓚《題鄭所南蘭》)的悲憤,體現了畫家高潔的情懷和剛正不阿的民族氣節。而在1949年後,蕭龍士筆下的蘭花無論在筆調、氣韻上還是在意境營造上都是另一種景象。那是一片「香飄萬家,春滿人間」「春風春雨滋妙蘭,春色春光春滿園」「且看春風吹過處,千丈懸崖遍香花」的綺麗風景,表達了畫家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對新時代的讚美。特別是他的晚年,人畫俱老,往往是五葉三花即神態畢現,鐵線紛披、蒼葉舞風、搖曳生姿,芳蕊吐馨、清香怡人,情趣盎然。

半世畫竹一世蘭。在九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蕭龍士繼承了前賢的優良傳統:他取石濤的恣肆而去其狂怪、取鄭燮的飄逸而去其刻板、取李方膺的勁健而去其粗野,既有吳昌碩的高古渾厚,又得齊白石的簡率天真。他師法自然、筆墨簡練,下筆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堪與前賢比肩。海上畫蘭高手朱屺瞻曾寫信給蕭龍士,代為友人求繪墨蘭;時有向朱屺瞻求繪蘭草者,其必推介蕭龍士。李苦禪稱蕭龍士為「全國一枝蘭」,當為中肯之評價。

中國人愛蓮,種蓮、詠蓮、畫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文學藝術中,周敦頤的《愛蓮說》道出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本質。在大寫意藝術中,蓮是歷代畫家喜聞樂見的經典題材。從徐渭、八大、吳昌碩到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許麟廬等畫家,都留下了無數佳作。荷花有線、面等構成元素,因此以長線寫梗、潑墨成葉,線面交叉、遠近呼應,筆墨運用時濃淡乾濕可各盡其妙,讓畫家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大寫意的各種表現技法。蕭龍士自幼喜畫荷,除了遍臨前人名作外,還經常到縣城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龍湖反覆寫生,深入研究。「日間揮寫夜間思。」蕭龍士刪繁就簡,提煉概括,少年為之,中年繼之,百歲之後還在畫荷。無論是「一葉一花一翠羽」的飄然物外,還是「萬波萬頃萬家香」的芳溢寰宇,皆墨韻四溢,清氣襲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1949年,齊白石看到蕭龍士所畫的荷花,大為驚奇,盛讚:「龍士畫荷,吾不如也。國有此人而不知,深以為恥。」齊白石看重的是蕭龍士畫面上所流露出來的大手筆、大氣魄。畫荷,工筆寫實,三礬九染,幾近製作,易得其形,難現其神;潑墨寫意,縱橫揮灑,稍有不慎,形神俱失。蕭龍士畫荷,既有寫實的造型又有寫意的筆墨,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故而深受世人喜愛。齊白石云:「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複寫意,寫意而後複寫生,自能神形俱見,非偶然可得也。」蕭龍士的畫荷藝術就達到了這一境界。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從學者朝著這一方向前行。

蕭龍士作《香遠益清》

蕭龍士畫了一輩子蘭,也畫了一輩子荷,畫蘭、畫荷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愛蘭情滿於蘭,愛荷情滿於荷。到了晚年,他的荷花和蘭草已爐火純青,步入化境,達到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高度,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然美。他不僅繼承了傳統,更使其得到了升華,同時也啟迪著後人,可謂獨樹一幟,繼往開來。

蕭龍士作 劉夜烽題《空谷幽香移人間》

與白石老人一樣,蕭龍士雖然沒有形成自己專門的藝術理論體系,但是通過其畫作上的題跋、詩詞以及師友間談話的隻言片語,也可對學畫者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比如,他在談到寫意畫的用墨時提出「十不」——重而不濁、淡而不薄、簡而不略、草而不率、輕而不浮、艷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惡、粗而不霸、細而不弱。又說:「無論字和畫,都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筆墨,字畫沒有分量就沒有看頭。」短短數語,足以傳世。一位畫家,若在百年之後留下幾句讓後人銘記的「畫語」,則可不朽也。齊白石沒有鴻篇巨製的畫論,但僅憑一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就曾讓多少理論家為之汗顏。

從藝術成就來說,蕭龍士與20世紀公認的傳統繪畫四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相比可能稍有遜色;但從對人才的培養來說,他則更勝一籌。有些藝術大師的天資和才情極高,一般人不具備。所以他們的藝術水平雖高,但卻只可欣賞而不可學。而蕭龍士的書畫藝術是大眾化和平民化的。他那獨具一格的大寫意花鳥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精神,吸引著眾多的後學。

蕭龍士青年、中年時期活動在徐州、淮北、蕭縣等地,上世紀50年代中期被聘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後移居合肥。幾十年來,受益於蕭龍士的學生不可勝數。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畫家走上了大寫意繪畫之路,使得安徽在大寫意花鳥畫的傳承和發展上一峰獨起。他在繼承明清花鳥畫的優良傳統基礎上,突出和強化寫意精神,注重人品與藝品的結合、傳統與生活的結合、筆墨意趣與文化內涵的結合、個性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在教學上,他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獨創性,從而培養出了一個整體豪放、質樸而又各自獨立的藝術群體——江淮畫派。當代美術史論家周積寅在論述傳統畫派形成的條件時指出,畫派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風格相近、傳承關係一致、有權威性的開派人物。蕭龍士創造性的畫風引起了無數追隨者的學習,同時他始終主宰著這一派的風格。在這面旗幟下,自然形成了以合肥為中心,活躍於江淮地區的區域性藝術圈。在這個藝術圈內,大寫意成為眾多畫家選擇的一種繪畫形式。有人認為,畫派應該是後人認定的。歷史上的畫家群體在當時並不以畫派命名和自居,畫派之名都是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約定而成的,不能由當代人說了算。其實不然。上世紀60年代,以石魯為代表的「長安畫派」和以傅抱石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不都是在畫家還健在時就已確立並為後人所承認了嗎?「江淮畫派」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後,很快便被人們所認可。此畫派從開始形成至今已逾半個世紀,不僅活躍於江淮地區,且已向周邊和全國擴散,備受矚目。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蕭龍士作 唐雲題《清香》

受「江淮畫派」影響的人才比比皆是。旅法畫家朱德群,小學時受業於蕭龍士。其在抽象繪畫中融入中國書畫的元素,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文化部專業書畫家卓然,花鳥畫師承蕭龍士,以畫風凝重渾厚、博大沉雄著稱。安徽省美協原副主席張建中,與蕭龍士亦師亦友,其山水畫和大寫意花鳥畫名重藝壇,為聯合國國際藝術教育協會的第一位中國會員。曾任天津市美協名譽主席的吳燃,中學時受教於蕭龍士,畫風質樸、抒情、渾厚,作品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蘊含著無限的詩意。蕭龍士的外甥鄭正,自幼隨舅父學畫,荷花、蘭草得其真傳,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民畫院,藝術成就令人矚目。他們不僅傳承著蕭龍士先生的遺風,而且在題材、筆墨、技法上都有所突破,體現了蕭龍士藝術所蘊含的魅力和生命力。蕭龍士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之功,世人有目共睹;被譽為 「江淮畫派的創始人」,當之無愧。今天,我們重新評價蕭龍士的歷史功績,將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蕭龍士晚年居住的合肥交通相對閉塞,當時安徽又屬於經濟相對落後的中部省份,這些外在因素大大影響了其畫名的傳播。因此,蕭龍士沒有融入當時的繪畫主流。這不得不說是現代中國畫藝術的遺憾。

1990年1月17日,蕭龍士先生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旅途,結束了九十多年的藝術生命。安徽省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當時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追悼大會。一時間,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及各省美協、國內外收藏機構、部分美術院校、當代著名書畫家紛紛發來唁電、唁函,《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安徽日報》《文化周報》等各大媒體均發表了對這位人民藝術家的懷念和評價文章。

蘭無百歲人百歲,人罕千秋畫千秋。蕭龍士先生的書畫藝術將永垂人間。

來源:《中國書畫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畫報 的精彩文章:

書法批評是一種思想的對話
紅梅圖 吳昌碩作
畫壇名家 朱秀坤
畫里畫外︱橘紅色的小屋
曹玉文的「一孔之見」:知心朋友——鄶振明

TAG:中國書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