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僅用9天寫的書,卻成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他僅用9天寫的書,卻成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象很多人一樣,我也是一口氣讀完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是它篇幅不長,一共才204頁,對經常讀書的人這是很小的一本書了。二是它的情節緊湊,意義深厚,感人到深,讓人慾罷不能。這是弗蘭克爾於1946年,也就是他在集中營被解救的第二年用九天時間寫成的著作,之後一直激勵著各行各業的讀者。讀完後總覺得是要寫點東西的,因為這是一本對我極具影響的書籍。

弗蘭克爾是猶太人,1905年生於維也納,1942年被關押進集中營,1945年獲救,1997年去世,享年93歲。他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在集中營里他是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卻用一生證明絕處再生的意義,成為了一名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被解放後的弗蘭克爾保持著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他用他的一生踐行著他的「意義療法」。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寫作者被關押在集中營三年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弗蘭克所倡導意義療法(Logotherapy)。書中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絕境生存的經歷,這段經歷震撼人心,也為作者的理念獲得了更大的可信度。 正如庫希納在前言中所說的:「如果沒有第一部分的經歷,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段特殊的經歷,讓作者所提倡的「意義療法」獲得了更充分的事實支持。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第一部分,作者以囚徒對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的三個階段為線索,根據自己的真實遭遇為例具體描述了囚徒在三個反應階段的心理特徵。這三個反應階段分別是:收容階段、適應階段、釋放與解放階段。

第一個階段暴露的特徵是驚恐,極度的驚恐。比如,他們被抓到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時候,所有被抓的人要分成了左右兩隊,分到左邊的是老弱病殘,分到右邊的是能幹活的,弗蘭克被分到了右邊的一隊。到傍晚的時候,他問,另外一個隊的人去哪了?有一個難友就指著一個煙囪對他說,他們已經進了焚屍爐被焚燒了!這是一個多麼極端的體驗。曾經的好心囚友忠告新來的囚友,在這裡想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讓你看起來還能幹活,否則你就會慢慢的飄向天空。

第二個階段的心理反應是冷漠、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囚犯們日夜所想的,就是吃、穿、睡等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以外的任何事情——發生在眼前的折磨和暴行、凍餓而死的囚犯屍體、難友的痛苦,都引不起他們的興趣。這一段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具體地描寫了囚禁過程中的種種非人道行為,並在此展開了存在意義的討論,作者說,如果生命有意義,那麼遭受苦難也有意義。作者非常欣賞尼採的一句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並在文中多次引用。在這階段,假如人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便會徹底喪失勇氣並沮喪起來,這樣便嚴重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並很快死亡。所以作者說,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目標。

第三個階段是釋放與解放階段,這階段一開始會有一種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的反應。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真實、不可能,象在夢中一樣。

他們面臨的考驗,是能不能順利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巨大的心理壓力突然消失,其實很危險,類似於潛水員上岸之後可能會有「減壓病」。換了一個更好的環境,也未必適應的了。被解放的囚犯需要努力重建正常的倫理道德觀念,回歸各種社會常識。有一些被解放的囚犯,用加倍的暴力和殘忍報復社會。弗蘭克的一個難友曾對他吼道:「一旦能夠回家,我這隻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跡,我就把它鋸掉!」所以說資質較淺的人一開始是比較難過這一關的。但對於想得到真正解放的人來說,會把這一經歷當成一場噩夢,在他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之後,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這樣他就真正解放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的「意義療法」的具體闡述。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弗蘭克爾在集中營外的一些經歷。

弗蘭克爾出生於維也納,與弗洛伊德的家僅隔著一條街道。受弗洛伊德的影響,高中時弗蘭克爾就決定做一名精神病學家,弗蘭克爾沉迷於哲學、實驗心理學和心理分析,並開始與弗洛伊德通信,弗洛伊德欣賞弗蘭克爾的才華,還把弗蘭克爾的一篇文章投給了《國際心理分析雜誌》,還被該雜誌發表了,當時弗蘭克爾才16歲呢。在他的自傳體回憶錄中,弗蘭克爾說自己很小就會花時間來琢磨生命的意義,在他的文章被弗洛伊德推薦發表後雜誌社邀請他做了一次演講,演講的一段話闡述了弗蘭克爾的個人信念:「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所以可以說,弗蘭克爾打小就在心理埋下了「意義療法」的種子。

所以《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就是弗蘭克爾「意義療法」的心理學著作,也是整個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著作之一。弗蘭克爾作為「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觀點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同,他是以「意義治療」為核心,他的分析方法被稱為「存在分析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強調的是快樂原則,認為人們做任何事情只有兩個目的,要麼是逃避痛苦,要麼是追求快樂。而阿德勒心理學派則是「追求權利或」「追求優越」。 而弗蘭克爾認為,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逃避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為什麼甚至準備著去受苦,比如《三國演義》中黃蓋願意被周瑜打,因為他要詐降曹操,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但弗蘭克爾也強調,無論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其實是在自虐,完全沒必要。

最後,僅以我喜歡的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某一偉大的事業是產生的衍生品,或是為他人奉獻是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要一切行為服從良心,並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時間後,注意,我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後!正是由於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

作者:陳嘉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畫幫 的精彩文章:

畫畫,是一場最美好的修行
故宮古物館裡那些傳拓
簽名的最高境界,王羲之簽名大觀

TAG:畫畫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