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小電影」,喪才是日本生活的主旋律
日本有一個傳統的美學觀念叫「物哀」,從字面上看就是因為事物而哀傷,簡而言之,就是真情流露,因為外界的事物而有所感觸。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確實處處體現著這個理念,他們看到任何事物心裡都能夠自然流露出情緒的本領,實在讓人佩服。
面對同樣的食物,日本人跟其他國家的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其他國家:這食物真好吃,改天再一起來吃吧。
日本人:這食物真好吃,下次還能不能吃到呢。
GIF/1K
看到日本人的這種反應,許多人估計會不以為然,認為這純粹就是矯情,吃個飯都能吃出一大堆感慨。可是當了解過日本的基本狀況,這種行為就變得比較好理解了。
不得不說日本人的生存環境確實有些惡劣,本來生活的地方就小,各種資源都要像寶貝一樣捧著,時不時來個地震來個颱風什麼的,就能把本來就稀缺的東西都毀得一乾二淨了,再加上偶爾還有柯南、奧特曼這種一出現就死一村人的存在出現……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帶著朝不保夕的憂慮,日本人偶爾發發牢騷也就可以理解啦。日本人那種看到什麼東西都會觸景生情又略帶「喪」氣的技能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達到max了。
大概的情形就是:哇這條鹹魚好咸啊,要好好珍惜,不然以後就沒有這麼鹹的鹹魚可以吃了。
GIF/1K
在日本的「喪」文化里,最出名的當屬2013年推出的一個動畫形象——懶蛋蛋,在動畫里,懶蛋蛋雖然以蛋黃、煎蛋、玉子燒等各種形象出現,可是性格一直都是懶散消極,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幹嘛啊」、「不想動」、「鬼知道」,成為了一心只想偷懶頹廢的上班族的代表,更有一句至理名言「反正都是要被吃掉的」,彷彿一下引發了當時年輕人的各種消極懈怠心理,在朋友圈引起一陣轉發的熱潮。
同理還有2016年由大森立嗣扎導的電影《瀨戶內海》,整部電影就是由兩個年輕人在不同場景的各種東拉西扯的對話畫面所組成,電影裡面的台詞:「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更是被許多人奉為「喪」文化里的最高準則。
他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喪」氣滿滿的小細節,欣賞美麗的櫻花要感慨花兒真美啊可是轉眼就凋謝了;吃頓飯要感謝食物,感謝製作食物的人,感謝大家,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吃不到了;估計就連iPhone8發布,他們也要順勢懷念一波喬布斯,再感嘆生命無常吧。
甚至有些時候,你根本看不懂日本人「喪」的點在哪……
山口百惠在演藝事業最輝煌的時刻急流勇退。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在文學創作頂峰之際自殺,武宮正樹、大竹英雄等人在棋賽中,寧願全軍覆沒,也不願放棄「美的棋形」。
由此所導致的一個事情就是日本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僅2013年一年就有27283人自殺,為同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6.2倍,平均每天會有70個人自殺。「喪」文化簡直都可以稱作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主旋律了。
可是你不難發現,在日本人這種「喪」的陰影籠罩下,他們的生活態度好像也沒有偏離軌道,既沒有像條鹹魚失去了夢想,也沒有沉迷葛優癱無法自拔。
或許這就是完全的「喪」跟「物哀」之間的差別了。
面對同樣壯麗的事物,「喪」的人會說:「再好又跟我有什麼關係呢?」,而「物哀」的人會說:「生命雖短,但是卻能看到這樣美好的東西。」
就好像一個是年逾花甲,病入膏肓的老頭,另一個卻是雖然在生活中也受到了不少挫敗,卻仍對生活充滿感激的中二病少年。
GIF/2K
「我祝你不幸,祝你痛苦,祝你被背叛,祝你被忽視。」美國法官羅伯茨在自己兒子的畢業典禮上這樣說,聽起來像是在鼓勵你「今天又是絕望滿滿的一天呢」,然而他的下一句是「無論我是否祝福你這些,它們都會發生。而你是否從中獲益,取決於你是否能從你的不幸中參透它們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
既然橫豎都是一條鹹魚,何不學一學人家,「喪」得更高級一點呢?
所以以後當你工作丟了,女朋友跟人跑了,出門就下雨,旅遊遇颱風,別人可能會安慰你:今天不順利沒關係,明天也不會好過的。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勇敢地懟回去:至少我還有明天可以喪啊~
我差點信了你的邪!
然後你就會發現,別人已經止不住地為你鼓掌,同時不住驚嘆:這個逼裝得beautiful,然後心裡卻在暗暗罵著:MDZZ
在我的銀行存款還沒對得起六位數密碼的時候,無論上班還是在家,都感覺要被怨念熏成一條鹹魚,連出去買杯飲料都要被貼上一堆有關「喪」的標籤,什麼碌碌無為綠茶浪費生命紅茶,真真是把「喪」這個理念發揮到極致了。
在喪茶的引導下,中國的「喪」文化又轟轟烈烈地火了一把。然而說起「喪」這個事情,日本人可謂是這個領域的老祖宗了,能把「喪」玩得這麼清新脫俗,簡直比iPhone8的劉海還讓人驚訝。
文案/KEN
編輯/KEN
※規律篇:人的生命力是通過哪些方面的能量信息來維繫的?90%的人不知道,不信請試一試!
※蒹葭●《一點隨感三則》
※被何潤東孫儷這對CP,喂著狗糧長大的請舉手!
※號外號外,宋哲被捕!幹得漂亮,喜大普奔!
※不開窗的屋子,什麼風景都看不見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