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你了解敦煌壁畫,但你知道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建在一片戈壁上?

你了解敦煌壁畫,但你知道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建在一片戈壁上?

編者按

在中國大西北地區,有一個叫敦煌的縣級市,位於甘肅省酒泉市境內。聽到敦煌這個名字,大家就可能條件反射地想到「敦煌石窟」,而在敦煌就有一個大名鼎鼎、享譽世界的佛教石窟——莫高窟。

莫高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遺址,是中國佛教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瑰寶。我們都知道敦煌市地處西北的戈壁荒灘上,但這麼大規模的佛教石窟怎麼會建在這裡?

9月19日,橫山書院特邀葉舒憲教授為您傾情講述玉帛之路上的敦煌,點此即可報名。

河西走廊

在中國分省地圖上,敦煌位於甘肅省西端。甘肅的形狀猶如啞鈴,有著細而長的腰身。為什麼是這樣?因為那是華夏的中原文明國家與西域相聯接的一個地理形勢的瓶頸所在,即巍峨的祁連山北側形成的天然的狹長通道——河西走廊。由於有了河西走廊,甘肅成為一個橋樑省。

敦煌

敦煌作為一個神奇的文明象徵,其因緣,就在於它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口,扼制著通往新疆和中亞的道路。反過來看,域外的文化,不論是中亞的波斯,還是地中海和南亞的印度的,都要先進入新疆,再沿著大戈壁邊緣繞過來,從陸路經過這裡,繼續向東方輸送傳播。敦煌的意義就此凸顯出來,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橋頭堡、中轉站。

敦煌壁畫

過去我們看重它的佛像和壁畫,還看重其藏經洞中的各族文字書寫的文書。如今,我們更看重的東西已經不止於這些,因為這些都屬於文字書寫的小傳統,我們更看重的是先於文字而存在的文化大傳統,希望弄明白大傳統的文化運動及其驅動力所在,那就是中原文明的玉教信仰驅動的西域玉石東輸現象。其持續時間之久,不亞於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本身。

過去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歷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如今經歷過十次玉帛之路的實地調研後,可以大致明白了,佛教石窟的由來是沿著喀什到和田一帶的古代道路進入我國的。這條道路就是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國家的道路。

敦煌莫高窟 釋迦牟尼

我們如今可以確鑿地說,比絲綢和佛教更早在這條路線上傳播的重要物質,就是兩種,一種是玉,另一種是馬。不信的話,可以去閱讀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的具體記錄。西域的美玉和馬匹輸送中原的意義,既有物質方面的,更有精神和神話信仰方面的。可以把甘肅在歷史上發揮的最重要文化傳播作用,視為一山一河聯成的巨大走廊,甘肅西半部為河西走廊,甘肅東半部是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構成的河道走廊。

著眼於敦煌,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的要尋找的東西是其藏經洞里的遺書。這屬於我們說的小傳統。沒有莫高窟的修築,就沒有敦煌,也不會有這一座宗教藝術寶庫。佛教怎麼來的?十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結論是,玉路置換出佛路。

大宛良駒圖

張騫來到于闐國的時候,根本沒有絲毫提及佛教的內容,只有兩種東西引起中原王朝統治者的極大興趣,這種興趣甚至驅使漢武帝做出兩個非同尋常的舉動,都被司馬遷如實寫在《史記》中:

一個是查對古書,為出產玉石的于闐南山命名,那便是在中國文化中一言九鼎的名稱「崑崙」;

另一個舉動是艷羨烏孫和大宛所產的良馬,專門為馬而寫下讚歌《天馬歌》。

直到明清兩代,這條路上最繁忙的進關貿易物資仍然是玉和馬。由此看,敦煌的經卷和佛教藝術都是派生的輝煌,華夏玉教神話驅動的西玉東輸和玉門關的確立,才屬於原初的輝煌。而將中原文明與西域率先聯繫起來的西玉東輸運動,一定和四千年前西北地區的崇玉文化——齊家文化密不可分。

小貼士

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

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我們所接受的現代教育中,本來沒有大傳統的內容。從國學傳統看,以尚書和詩經為首的四書五經,代表知識和學問的核心內容。從文字書寫的文本,轉向玉石書寫的文化文本,是問題和對象把我們引入到文化大傳統,引入到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新知識領域。按照陳寅恪的說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問格局。其言外之意是,學者需要與時俱進。走在前面的,引領著時代知識的變革;走在後面的,則難免被拖著走的尷尬局面。既然如今的大中小學中都沒有玉文化的知識傳授,怎麼辦?除了自學,別無他路。

《紅樓夢》中,賈寶玉始終佩戴一塊通靈寶玉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敦煌遺書》早50年,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長篇小說《敦煌》問世。井上靖精研中國歷史,沒有被德國人提出「絲綢之路」說所蒙蔽。小說把這條橫貫東西方的貿易之路描繪成一段異彩紛呈的玉石通道。從小說設定的地點——靈州(今吳忠)、涼州(今武威)、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瓜州、沙州(今敦煌)等地的往返途中,玉石不僅是受人崇拜的聖物,同時還充當流通貨幣,具備商品買賣等價物的職能。兩串碧綠色的玉石飾物——月光玉項鏈如同一雙現世之眼,貫穿小說的始末,見證四位主人公的多舛命運和悲歡離合,歷經劫難,最終悄然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如果不是自己鑽研中國玉文化,根本寫不出這樣以玉為魂的作品。從三位主人公的命名看:趙行德之德,對應儒家的以玉比德說;朱王禮的禮,對應孔子所言「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為政》);複姓尉遲,諧音「玉痴」,名為「光」,引申出寶玉發光的想像。上古活躍在河西走廊以西的部落號尉遲,後來成為于闐國王族的姓。于闐又正是盛產和田玉之地。這樣匠心獨運的編碼命名,完全來自對東方玉文化的深厚學養基礎。如此的編碼創作法,也直接上承曹雪芹的《石頭記》寶玉黛玉賈瑞賈璉等名字的隱喻復調筆法,可謂得中國古典文學之神髓。

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

在經歷十次玉帛之路田野考察以後,一個面積達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已經清晰呈現出來,除了新疆昆崙山以外,作為祁連山余脈的馬銜山玉礦,作為天山余脈的馬鬃山玉礦,還有青海格爾木的昆崙山玉礦,這些都是二十年前以前國人所不知的美玉資源出處。在地理上串聯這些分散的玉礦點之山,是阿爾金山,目前也有美玉的發現。如此看,阿爾金山腳下的敦煌,已經顯現為二百萬平方公里玉礦資源區的中央。一個從中國大傳統視角重寫敦煌的新時代,剛剛露出它的曙光。具有本土探索者精神的作家,勢必成為引領大傳統寫作的時代先鋒。

蘧伯玉

《淮南子·原道訓》云:「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這位善於自我批評並與時俱進的蘧伯玉,就是孔聖人讚賞過的衛國大夫,姓蘧,名瑗(玉瑗是相對玉璧而言的玉器名),字伯玉。諧音:帛玉。一個春秋時代的人名,就這樣潛隱著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和原型編碼。

希望日後的中國作者在書寫這條國際文化大通道時,發揚文化自覺與自信精神,能夠從新知識的高度俯視李希霍芬、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外國的探路先驅們。寫出深埋在戈壁黃沙之下的、令外國探險家們也不明所以的「中國故事」。

本文為葉舒憲教授為馮玉雷、趙錄旺《敦煌文化的現代書寫》一書所撰序言,原標題:玉帛之路上的敦煌,有刪節

橫山講座

9月19日 19:30-21:00

絲路與玉路

主講人:葉舒憲

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有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而許多人並不知道絲綢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只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是和田玉首開了我國新疆與中原,東方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

9月19日(星期二),橫山書院誠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葉舒憲為您傾情講述。

點此即刻報名

史海鉤沉

橫山書院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一輩子,需要的就是隨性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