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醫進校園培育傳統文化

中醫進校園培育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醫進校園」已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共同呼聲。如今,隨著浙江五年級小學生開設中醫課的落地,意味著「中醫從娃娃抓起」由倡導變為付諸行動。儘管存在極大的爭議,不過在小學開設中醫課,於現實而言具有實驗意義。

中醫進校園有利於中醫的普及。作為傳統國粹,中醫辨症施治的理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然而近年來,隨著西風漸進和西醫普及,一度出現了「中醫粉」和「西醫粉」的論戰,其間不乏對中醫的污名化,甚至將其視為偽科學。中醫價值認同的下降,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中醫的群眾基礎日益薄弱,中醫的傳承與普及受到影響。「洋為中用,中西結合」的醫療格局處於失衡,「西醫」獨大的局面必然對中醫的基礎體系和民間構架形成衝擊。從小培養中醫常識,對中醫的科學性具有科學的認知,已然成為當務之急。

中醫進校園也有利於培育中醫文化。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群體的力量,只有全社會都具有高度的熱情,才能再次形成「中醫熱」,讓中醫在傳承中得到弘揚。在目前的中醫傳播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在於缺乏對中醫價值傳導和宣傳的平台。學校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無以替代的社會性功能。讓學校教育在中醫普及中起到重要作用,既是學校教育的功能擔當,也是嚴峻現實的必然要求。

客觀而言,中醫進校園更是素質教育的創新。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應當是人格塑造和素質培育,這也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中醫不僅是一門醫學,更是哲學、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體。中醫學把人看作一個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對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醫療體系的把握,有助於未成年人的價值培育和人格塑造。在國民科學素養整體有待提高的情況下,中醫進校園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擴容和提質。

但也要看到,熱鬧的各種「進校園」項目或活動常常流於形式,既沒有過程上的責任考核,也沒有結果上的績效檢驗,「從娃娃抓起」的目的遠未達到。很顯然,中醫進校園能否擺脫「進而無效」的尷尬,離不開體系的保障和環境的營造,只有解決了基礎性問題,才能讓「在小學設立中醫課」的探索收穫豐碩成果。

開設一門課程,尤其像中醫這樣獨特的專業課,既需要適應年齡階段的教材,又需要能教研一體化的師資,更離不開教育實踐的保障。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無法得到持續有序的推進。尤其是如何適應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規律,真正讓小學生從中獲益,以及如何配備合適的師資,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此外,在現有的教育體系和環境下,如何實現中醫教育與既有體系的兼容,從而讓其不被邊緣化和虛置化,又讓其發揮素質教育的功能,從而在教育改革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教育者既需要有敢於嘗鮮的勇氣,又需要有靈活應對的智慧。

(作者:堂吉偉德,系職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4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專業會圈定學生髮展疆界嗎
教育現代化要服務於國家現代化的大局
營造「不教而教」的家庭氛圍
學校科學文化節交給學生自己辦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