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生活中自主構建公共意識
教育
09-14
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楊淑萍、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朱嵐在近期《教育科學》發表《青少年公共意識培養的邏輯理路》一文提出,公共意識是人們對於如何在公共領域和公共生活中恰當地行為的一種自覺認識,是富有內在層次結構的一套公共生活規範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基礎性品質。而青少年作為成長中的公民,其公共意識的養成狀況直接決定著未來國家的文明程度和良序社會的建構水平,培養青少年的公共意識是事關未來建設者綜合素養的根基性問題。公共意識搭建起了自然人到社會人的橋樑,引領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從而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和轉化。公共意識促使個體人與公共人的融合,從而獲得公共性人格之經驗。在培養青少年公共意識的過程中,要幫助青少年逐漸建構起公民身份意識,促使其生成公民品質。
基於此,一方面,學校應首先通過學校的管理制度來規範青少年的日常行為,在常規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青少年對微型公共生活和人際關係的意識。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創設公共交往實踐和公共生活文化,在分享公共生活及校園文化熏染中催生和發展青少年的公共意識。
總之,青少年公共意識的培養是一個依託個體在公共生活中的快樂體驗主動建構的過程,學校充分發揮其公共領域或准公共領域的效用,使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積累公共生活經驗,感受「公共的快樂」,才能催生其公共意識乃至公共精神的形成。
(王傑 輯)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4日第6版
※為了一個跨越千里的承諾
※專業會圈定學生髮展疆界嗎
※中醫進校園培育傳統文化
※「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寫詩的遊戲」
※教育現代化要服務於國家現代化的大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