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變化 「陳詞」須新說
不管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家長總會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孩子與自己小時候大不一樣了,有時候大人給他講的很多事根本聽不進去,評判一件事往往也不是對與錯、是與非那麼簡單了。
有個媽媽帶孩子去看舞劇《白毛女》,媽媽給孩子講黃世仁剝削楊白勞,孩子卻說:「楊白勞憑什麼借錢不還,他不講誠信!」
學校里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請來老軍人給孩子們講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走在回家的路上,孩子認真地問爸爸:「紅軍為什麼不打車?」
……
孩子提出的類似問題很多,往往令大人無言以對,也有家長會指責孩子「不懂事」。仔細想想,其實這類現象給我們思考當今的家庭教育帶來很多啟示。
孩子是感性的、現實的,他們缺少社會生活經驗,缺少對歷史的了解,所以他們站在兒童的立場、以天真的視角觀察社會,與成年人的認識存在差異,是非常正常的。家長和老師大可不必站在成年人的立場,用正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否定孩子。
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只是出於良好的願望,進行單向度的灌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像上述的革命傳統教育、講「舊社會」的事,就不能不先幫助孩子弄清楚當時社會背景與當下的不同,以多元思維進行分析,做出符合孩子的認識特點和接受能力的解釋。
要回答當下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家長就需要自我學習和提升,不懂不必裝懂,更不該因為自己不懂或沒弄清楚問題而指責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一起學習,尋找適合孩子的答案。
孩子提出的類似問題,也折射出家庭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就是家長要適應時代發展,適應外界的變化,適時並且及時地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用現代社會「以兒童為本」的理念為指導,應對家庭教育問題難題,並使自己從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與時俱進中的「時」可以理解為時代、時間和時機。時代是變化的,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發展才有牢固的基礎;時間,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孩子的成長尤其體現了這樣的特徵,所以我們的教育觀念也不能是靜止的,必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機,就是在恰當的時間充分利用客觀條件,抓住教育的機會「擇機而教」。在家庭教育中與時俱進,是家長的明智選擇。
我們國家是一個文明古國,歷來重視家庭教育。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傳承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的傳統精華並剔除其糟粕,當今的家庭教育才能在更高層面得到科學發展。
現代社會中,社會觀念的變化、孩子的變化給家庭教育的觀念更新、方式改變提出了許多新挑戰,對傳統的東西要有新的理解和詮釋。比如經典故事「孟母三遷」,家長要領悟到重視環境對子女成長的作用,而不是簡單地用「搬家」來躲開社會環境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再比如學習「孔融讓梨」,也不能簡單地要求、強迫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讓孩子懂得分享將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可能會更慷慨。
現在的孩子,手中一部手機、家裡一台電視和一台電腦,電子媒介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比現實社會更大。當代社會,全世界都處在動蕩和變革之中,家庭和家庭教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的開放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與過去不一樣了,上一代對下一代的「縱向」教育減弱,兩代人的互相影響增強。家庭教育中改變家長本位,以兒童為本、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豐富和拓展,以往不曾涉獵的媒介教育、理財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閑暇教育等,越來越不可或缺。在教育整體改革和發展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互補的作用越發突出,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成為大勢所趨……與時俱進,就是跟上和適應社會的變化,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家長任重而道遠。
孩子是父母的、家庭的,也是社會的。他們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時代打下的烙印在孩子身上更清晰、更深刻。家庭教育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接近孩子的特點,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作者關穎,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學術代表作《家庭教育社會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4日第9版
※「不要叫院士,請叫我老師」
※為了一個跨越千里的承諾
※在公共生活中自主構建公共意識
※專業會圈定學生髮展疆界嗎
※中醫進校園培育傳統文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