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如何實現創新學習

如何實現創新學習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統領。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5月頒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創新強國。不論是創新型國家還是創新強國,創新人才是根本,而創新人才培養在教育。

筆者1997年提出並先後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立項了「創新學習研究」這一課題。所謂創新學習,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照常規,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結合當前實際,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新方法、新點子。簡言之,創新學習就是把創新的方法寓於學習過程中實現創新目的的一種學習活動。20年來,筆者總結了教師創新地教、學生創新地學的方法與策略,近幾年通過大數據深入分析了創新的監測與評價,對創新人才培養作了一定的嘗試。

環境寬鬆是創新學習的土壤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社會風氣決定著人們的觀念、行為方式。

創新的國家,一定具有創新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營造出有利於創新、鼓勵創新的社會風氣和支持系統;具有全社會尊重創意、崇敬創新人才的大好局面;得到全體教育人對創新的理解和包容,尤其是家庭對創新的鼓勵與支持。

創新的學校,要改善創新學習的學校環境。構建有利於創新的學校文化理念系統,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創新教育素養,建立開放靈活的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評價機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從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等6個方面解放孩子的創造力,就是製造了良好的學校環境,促進了學生的創新。

創新的家庭,要改善創新學習的家庭環境。一位優秀的家長,要自己熱愛學習、熱愛創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幫助孩子;儘可能支持孩子奇異的思想,和孩子一起多動手。

課程多樣是創新學習的基礎

教育部推行了10多年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制度,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當然,受制於辦學條件、師資等因素,有些學校還沒有真正的校本課程,大部分學校都需要植根於學生心田、符合學生興趣的課程。

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在1939年8月就設普通課和特修課兩部分。普通課程有:國語、數學、外語、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社會常識、音樂、體育、生理衛生等。特修課按學生的特殊才能和興趣愛好,分組開設課程。如文學組設有文學講話、語法、名著選讀、寫作練習、文學思潮、作家研究、文藝批評、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戲劇組設發音、表演、化妝、舞蹈、戲劇講話、舞台技術、劇運史、導演、劇作、心理學等。根據學生興趣與愛好分組,開設不同的課程,促進了學生創新的發展。

在新的時代,基於互聯網思維,我們開發了創新的課程,既關注學校創新的整體課程,又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有個性的課程,並從網上選擇指導教師與其他資源,促進創新的個性化課程不斷生成。

學生互動是創新學習的根本

教師教學面對的是學生群體,如果傳授的是靜態知識,設計動手做教學環節少了,對學生而言,好奇心少了,互動少了,有可能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動手不靈活、個性沒得到張揚。

近幾天,在一所學校觀摩芬蘭老師與我國教師執教的科學課。我們的教師上「空氣佔據位置」一節,老師通過一個簡單演示和學生活動後,讓學生看到無處不在的空氣是可以佔據位置的,然後教師以「如果……會怎樣…….」讓學生個人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教師一邊讓小組彙報一邊進行歸類,共有9種設想。這一環節用了近30分鐘時間。然後學生根據老師歸納的情形進行分組實驗活動,用了7分鐘。然後教師繼續了10多分鐘的講解。

芬蘭的教師執教了「堅固的塔」,老師從芬蘭來中國,用了「一招」就拉近學生的距離,跪著為每個學生隨機發放一個號牌,師生親近了,學生自然分組了。教師簡單幾句話,學生用紙、膠帶製作塔,越堅固、越高就越好,30分鐘都是學生活動,思考不同的造塔方式。學生互動製作20分鐘時,教師提醒學生觀看其他小組的作品,這其實是一個從發散思維到集中思維的轉化。每組學生再用塑料軟尺度量塔高,通過「成功」激發學生興趣。小組討論,塔如何更堅固?老師深入8個小組,根據每組的不同而指導。一節課40分鐘,學生個個動手,「高塔」創新較多。

評價多元是創新學習的保障

關於創新的評價,目前國際上有兩種趨勢。一是遠距離聯想評價,創新是將聯想得到的元素重新整合的過程,而重新結合的這些元素相互之間聯想的距離越遠,這個過程中創新的能力或者問題解決的程度就越高。二是同感評價,儘管人們對創新的定義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人們特別是同一個領域的專家們對同樣一件作品的看法會趨向一致,這就是同感,而這種同感可以作為評價創新的基礎。

2004年,我在美國召開的一次大會上提出了創新評價的研究與實踐,即「思(THINK)——問(ASK)——動(DO)——創(INNOVATIVE)」的TADI模型,關注過程和體驗,重視學生個體差異。今天根據創新評價兩種趨勢和過去的TADI評價,結合重慶市教育評估院8年來建成的大資料庫,我們從5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創新過程評價,對學生自我意識、創意想法、抗挫折能力進行觀測;二是創新思維評價,對學生流暢性、 靈活性和新穎性進行觀測;三是創新技能與方法評價,對學生使用的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等具體方法進行觀測;四是創新產品評價,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科技小作品和研究成果進行觀測;五是創新人格評價,對學生的冒險性、好奇心、想像力和挑戰性進行觀測。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和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做合作了兩年的學生創新大賽,不論是數學建模競賽、機器人競賽、結構設計競賽、數據挖掘競賽,還是創意作品與課題研究成果競賽,我們都採用這種方式評價,評出了若干創意十足的作品。我們關注了學生在每一環節中的變化,關注了學生潛能發揮,關注了學生創新的過程與情感體驗,獲取了大量數據並以此進行計算模型再作評價。

教育創新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創新學習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石。

(作者:龔春燕,單位: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14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確保高校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全面就業
家長要打好體育這張「牌」
甘肅天水今秋凈增學位1.2萬個
「我找到了失散15年的老朋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