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入狼群?生活在伊朗的數萬猶太人們
由於宗教、地緣、資源等緣故,以色列和整個阿拉伯世界交惡。尤其是政教合一的伊朗,近些年更是由於伊核問題與以色列以及其背後的美國水火不容,在未來兵戎相見也並非不可能。
但令人驚訝的是,如今在伊朗國內竟然生活著數萬猶太人,而且他們的生活狀況還挺不錯。其背後的歷史原因頗有趣味,要從猶太人生活的這片區域開始說起。
現如今的以色列所在地區,在公元前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稱叫做「迦南」。迦南自古就生活著猶太人,他們在古時被稱為希伯來人。但這片土地歷經希伯來王國、南北對峙的以色列王國與猶太王國、巴比倫王國等數個政權,猶太人一直生活在這裡。
(以色列與伊朗的位置)
當然也出現過一些小插曲。公元前12世紀始腓力斯丁(也即「巴勒斯坦」的另一種音譯名)人遷徙到迦南地區並與希伯來人發生衝突,以及巴比倫王國的猶太人變成「巴比倫之囚」等等,迫使部分猶太人向東出逃到波斯,部分學者認為這便是伊朗地區的猶太人的來源。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王國覆滅後,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控制了這片土地。居魯士大帝以及之後的大流士較為開明,其治下政策寬鬆,猶太人甚至可以自治。
(居魯士大帝)
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波斯帝國在這一階段經濟發展迅速,擅長經商的猶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例如經商、土地承包等等;
而經濟發展又可以暫時掩蓋諸多意識形態問題,使社會保持穩定,如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至公元前3世紀的帕提亞王朝,由於帕提亞王朝重商業輕宗教而在這一時期,猶太人的數量更是創下新高,達到百萬。
此後的薩珊王朝和阿拉伯帝國時期,猶太人的地位與狀況起起落落。但整體的形式仍舊與時代的經濟與政治環境有關:環境好、經濟發展速度快、社會寬容度高,猶太人的地位便得以提高,反之亦然。
環境造就性格,歷經風風雨雨,一部分猶太人迫於生計出走,散落在世界各地,而也有一些猶太人比較幸運,在這裡延續著自己的生活,其中就包括身處伊斯蘭文化氛圍中的伊朗猶太人。
進入20世紀,伊朗的愷加王朝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由於執政者較為寬容,因而儘管猶太人一直被當做「少數民族」,但總算也有生存空間,愷加王朝後期,猶太人甚至被允許參與議會選舉。
繼愷加王朝後的巴列維王朝則更為世俗化,在禮薩·汗國王的帶領下,巴列維王朝崇尚政教分離,推行西方化改革,宗教勢力受到了打擊,因而猶太人也不再被隔離、無需繳納具有歧視性的苛捐雜稅,甚至可以進入公立學校接受教育。
猶太人的生存環境陡然上了一個台階,有數據統計,在巴列維王朝末期,伊朗境內已經有8萬左右的猶太人。
(上世紀70年代,世俗化的伊朗)
當然巴列維王朝對於猶太人的寬容並非沒有原因。一方面,當時伊朗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最大限度地團結國內弱勢群體,對於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是有極大好處的,這一點,類似我們所熟知的「結成統一戰線」。
(上世紀90年代,伊朗猶太人慶祝波斯立憲革命)
另一方面,當時伊朗希望可以利用以色列及其背後的西方所帶來的先進科技壯大國力,而以色列不希望伊朗被阿拉伯世界的激進思想所影響,同時也為了抗衡日益強大的蘇聯,因而伊朗和以色列之間出現了罕見的親密關係。
兩國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多有合作,例如伊朗憑藉資源優勢,與以色列聯合修建輸油管,以色列也為伊朗的石油貿易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並出任國家最高領袖。大量伊朗境內的猶太人選擇了移民,只留下了3萬餘人仍然生活在伊朗,惶惶不可終日。
(伊斯蘭革命)
轉折點出現在1980年開始的兩伊戰爭。相較於伊朗,美國和以色列更擔憂阿拉伯民族主義高漲的伊拉克,後者一旦勝利,將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新的劇變。
在兩害相較取其輕的抉擇下,以色列試圖暗地與伊朗進行交涉與武器買賣,伊朗雖然「嘴上說著不要」——在意識形態層面更為嚴厲地批評以色列的做法,但薩達姆的炮火近在眼前,霍梅尼也只能迫於戰事而接受。
這就使得深處伊朗的猶太人又有了喘息空間。霍梅尼對猶太人做出了安撫,聲稱伊朗反對的是猶太復國主義,而非在伊朗的猶太人,後者仍是伊朗國民,國家會平等對待。
這就欽定了在伊朗的猶太人的地位,其主旨就在於:以色列是以色列,猶太人是猶太人。此後伊朗的執政者也基本遵循了這一方針,沒有再找伊朗猶太人的麻煩。
現如今,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局限和約束仍在,在伊朗的猶太人多是本分地經營著一些小生意,沒有辦法進入較高的社會階層,但他們也大多安之若素,樂天知命。只是在面對自己的身份歸屬時,常常出現猶豫。
國家間的脆弱平衡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打翻,在異邦的猶太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本文作者來自今日頭條簽約原創號:你真的知道嗎
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後台
TAG:我還真的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