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城區,是商代遺址所在的區域,這些地方你去過幾個?

管城區,是商代遺址所在的區域,這些地方你去過幾個?

管城區,位於鄭州南邊,是商代遺址所在的區域。

沿著南關街由南向北,行至南關熊耳河橋,新橋下面被保護覆蓋著的是座古橋。民間傳聞是明代建的,沒有資料能夠證明,康熙《鄭州志》有「熊兒橋,在南城阜民門外」的記載,可見在那以前橋就有了。

橋原為單孔,年久失修,橋身多處損壞,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將原單孔修為雙孔石橋。北邊那個橋孔上面雕刻的圖案,飛禽、花草、鳳鳥,還有一獸頭,怒目大嘴,象徵鎮服水患。伏石左右兩角各刻一龍,龍頭向上,四肢伸展,造型精美。據考古人士稱,從石橋上圖案的雕刻手法和生物形態來看,該橋當創建於宋元之際,是鄭州現存時間最早的石橋。

從橋上經過一直向北,你可以從途經的路名看出這個區域內曾經歷史的大概,比如城南、城北路,書院街、代書衚衕,南門西拐、東拐等等。在「南門西拐」的路上,緊挨著商城南城牆遺址邊上,有一家養老院,探訪時老人們正在院中曬著太陽,其中幾位已年過八旬,但還記得我們之前多次的探望。院中一角有一棟應是清代的房子,已被保護還未經修繕,孤零零的矗在那,一隻貓咪無聊的在房頂咬著樹枝玩耍。人都懼怕孤獨,更何況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呢?不管工作多忙,抽出時間多陪陪父母才是正理兒。

出了門,沿著為保護遺址而修建的觀景步道而上,行至兩百多米就來到了城牆西南角的至高點,眼前的夯土堆毫不引人注意,你看到介紹後才會知道,原來這夯土堆曾在唐宋是與黃鶴樓、鸛雀樓、岳陽樓等齊名的八大名樓之一的夕陽樓的遺址。李商隱曾在《登夕陽樓》中寫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今樓已不在,已淹沒歷史長河中。

下了城牆繼續向北走,路盡頭的前方是管城區政府,據老人們說曾經也是老的縣衙所在地,右拐往東,這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就是商城路,城隍廟、文廟(正門在東大街,背後則在商城路)以及文物保護和一些研究的單位都在此路上。文廟始建於東漢明帝永成年間,後經幾次大火只倖存有清代建築大成殿及少量古建,現在規模不大,但歷史卻是除山東孔廟之外最古老的。院內的大成殿為歇山式建築,是在原址上重新復原修建,從殿外的石階往下,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修建的大殿地基。喜歡古建築的朋友們,閑暇之餘可以前去免費遊覽一下的,人少且安靜。

城隍廟與文廟一路之隔,建於明朝初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清朝後多次修葺。城隍廟坐北朝南,現存建築有山門、前殿、戲樓、大殿、後寢宮和東西廂房等,其中戲樓、大殿、後寢宮最具特色。茶哥喜歡的這座戲樓為歇山式高台樓閣,樓高約15米,主樓居中,左右邊樓與主樓相輔,上下錯落,翼角重疊,是古建中的精品。歷經六百多年,那上面不知上演了多少生死離別、悲喜哀怨,戲劇來源於生活,生活又豐富了戲劇的內容,我們常說的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每個季節交替之時,我總會登上商城牆遺址走走看看。春時,從堅實夯土下冒出的新綠;夏時,古槐的林蔭蟬鳴;秋時,褪去盛裝後枝椏肆意的張牙;冬時,荒涼與繁華都市的協調共存。既然已孤獨了3600年,又何懼往後的歲月呢、、、、、、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鄭在噴 的精彩文章:

TAG:鄭在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