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日記:南京夏末三園簡記

豆瓣日記:南京夏末三園簡記

本文作者「火火火木」,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上個周末去了兩日南京,遊了三個園。

聽聞江南庭園自從明代後期開始建築化,同時庭園面積也日漸趨小,可以說建築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庭園的本質,還是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山水木石的結合。至近現代,有些人似乎已忘記園為何物,只知亭榭假山而不解林泉。這次去的其中兩個園,始造於明代,規模不小,山水格局大致都能夠保持下來。另一個園,是前幾年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去建築化的建築群中,剋制地加入些象徵性的山水小景,建築和景觀都毫不累贅,亦有古風。

首先引用崇禎年間《帝京景物略》里的一句話。

長廊曲池,假山復閣,不得志于山水者所作也,杖履彌勤,眼界則小矣。

周五下午去了愚園。最初我是從《江南園林志》里了解到愚園的,這次去南京之前,一直都不知道愚園舊址還在,臨行時匆匆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去年剛修復好。

《愚園全圖》《白下愚園集》載

入口後的秋水蒹葭之館 朝向與《江南園林志》的圖不同 草坪太齣戲了

入園的通道在湖的東北角上,按照《江南園林志》,入口處原本有竹林,竹後有竹塢軒三間。《愚園全圖》裡面,樹木多到好似個熱帶雨林。這次去愚園,進去以後第一感覺是太像公園了,竹和軒都見不到,到處都是草坪(改種作物也好一點啊),視線缺乏引導。不過,撇除這些難看的現代景觀設計,還是能品到一些庭園的味道。

愚園始建於明,年代大致與瞻園一樣,都是魏國公的庭園,初稱西園。愚園建在鳳台山麓(今花露崗東北側),依山為園,山麓鑿愚湖,湖中築在水一方亭(現在亭旁增加了個土墪),古意甚濃。庭園的建築集中在北部湖畔,是一組按照院落組合的建築群。建築集中布局,既方便生活起居,又可以讓自然的景觀面積最大化。類似的近有隨園,遠有東莞可園。如果從湖上看,愚園的建築界面略遜於隨園、可園。清遠堂形態舒展尚可,硬山頂的藏書樓形態呆板,又缺乏與周邊環境的聯繫,放大了整個建築群的體量感,如果樓前平台上可以種植兩棵形態舒展的樹,或者是錯落地在樓和水石居之間的水岸種一組落羽杉之類高聳樹木,觀感應該可以改善。再看回《愚園全圖》,水石居旁和藏書樓前舊時恰好都有垂柳。

在長廊看清遠堂、水石居和藏書樓

重修的主事者似乎在刻意強調庭園的構造感,不但沒有補種藏書樓旁的垂柳,還在清遠堂東南加上了長廊一道,連到秋水蒹葭館後,這樣一來,建築群就像角尺一樣卡在水池的東北部,令水池有從屬於建築的感覺,而非反過來,建築依附於庭園的山水系統。現在看上去像南潯的小蓮庄。

從池西柳岸波光亭看湖心亭、秋水蒹葭之館、長廊、清遠堂和水石居

宅院正門在東北部(現在只作出口),進入後穿過倒朝廳和宅院正堂之間的天井,去到庭園主廳清遠堂所在的院落,院中亭榭假山,按照童寯先生的圖版,原本還有小池,然後南行,才到庭園的核心區域——愚湖。這個從宅院到小池庭園、再到湖沼的空間序列,極似佛山樑氏庭園裡從群星草堂入汾江草廬的路線,而愚湖的面積也和汾江草廬的大沼相當,接近十畝。

清遠堂周圍的空間處理很經典。清遠堂、愚湖、在水一方亭、小池假山、春暉堂之間的關係,類似可園中可堂、可湖、可亭和獅子上樓台,堂一側是石山池榭、一側是大湖和湖心亭,幽深遼闊兩相宜。清遠堂朝向愚湖、可堂朝向獅子上樓台,另一側的景緻只能夠通過屏後的門窗看到,皆不如瞻園裡前後皆可安坐賞景的靜妙堂。

從清遠堂看愚湖和東山

從童寯先生的圖版上看,愚園的山,原本分布於愚湖的東、南、西三面,修復時並未全部恢復,現在西山只可以見到山麓的一小段坡,山體主要集中在東南側。山林還算茂密,林下台閣屋舍兩三,氣氛相當清新。山麓的疊石也不錯,可能是因為石料較大,形態古拙天然,唯一的缺點是局部的植物不足,石氣太重。山上林下的景觀處理不敢恭維,地被很薄,灌木很少,一眼就能望到盡頭,沒有山麓的那種曲折無窮的感覺。

東山山麓比較好的一段小徑,對面的草坪太丑了

東山的山頂長這個樣子,樹砍掉可以做飛機場了

植物缺乏的情況不只存在於庭園南部的山麓、林下和庭園北部的水岸,其餘從僭建物中清理出來的隙地,植物的設計都顯得很不專業,成片的草坪、不能成蔭的孤植喬木、還有修剪成球狀的灌木,神形渙散,絲毫沒有山林的意思。山崗上的原生喬木就像一片單薄的樹牆排列在園的邊界,被白白浪費了,如果山麓同樣茂盛的林木、湖岸有盤虯橫出的大樹,整個氣氛會變得更加清幽自然。

東山遠望,植物很亂

愚園東部有課耕草堂,原先應該還有耕作的區域,現在山坡上重新開闢了一小片茶田,算是一種回應吧。

雖然景觀做得一般般,修復工程總體還是相當不錯的,前後持續了十年,現場勘測、文獻整理、考古研究都做得相當細緻。相比佛山的梁園,同樣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名園,亦為民居所佔,只剩遺址,但是由於進度過快,很多考究的工作都來不及做,本地的專家也沒有對前期的研究給予足夠支持,沉眠於地下百餘年的汾江草廬遺址,可能就此再無重見天日的機會了。

周六早上,趁著旅行團還未到,到瞻園裡行了兩個鍾。

袁江的瞻園圖卷 清前期

《江南園林志》里改作前的平面圖

改作後的平面圖

瞻園好像是第三次去了,這次沒有走正門,而是從西北角入園。入園首先見到的是後加的北園,建築太密集,空間劃分沒有邏輯,沒什麼好說的。穿過園牆來到北假山背面,木石相錯,濃陰蔽天,這才是好庭園該有的氣氛!進入山徑登上西山,穿過山壑,跨過小溪,去到靜妙堂前的廊架下,堂前的平地上有一班公公婆婆在打太極,二十四式的,音樂還是和我細個時嫲嫲打太極用的一樣!很懷舊。

因為北山東部的林有缺口,缺口可以看到前幾年新建的大廈,所以鏡頭下意識地避開了那邊。。

從這個位置看北山,就可以看出劉老先生修改的妙處了,新的石峰很像畫里的遠山,石峰和原有的假山之間有一層植物,這樣遠近之別就更明顯了。山上的大樹也不錯,比例和山很匹配。北假山近看也不錯,從西山麓的曲橋越過小灣,即刻進入一個孔道內的石階,登上山前的平台,平台前的崖下岸邊,山石向外延伸作石磯,磯旁的石,緩緩斜入水中,水淺處可以看到小魚在吃岩上的苔蘚,有點小石潭的感覺。抬頭望石峰,石峰立於綠叢後,巍峨。石峰的背面要比正面嶙峋很多,像近處的峭壁,同一座峰上有遠近兩種效果。

石峰正面

石峰背面

北山和西山是一體的,兩山交接處最矮,石山余脈南延至土山水岸,越往南越低,逐漸隱至與地面平,土山則相反,西南側最高,越往北越低,繞到石山之後而成平地。兩座山相互交織在一起,渾然天成。在劉老先生改作之前,土山比石山略高,石山沒有很大的峰,似是泥土風化後露出的岩脈,氣質平和。改作之後,兩山相融但又相抗,看上去更加生動了。不過只得孤峰一座,石理與土山下延伸出來的部分不盡相同,如果能更加往後隱退,看上去或許會自然一些。

從歲寒亭前看北山峰,無論是從山中看抑或是從山外看,兩座山都很連貫

北山東側沒有撐得起場面的大樹,天際線到那就墜下去了,背後的樓房很搶眼,空間混亂。感覺上可以在東南側橋頭附近加一株如傘蓋的樹,高度與石峰相當,將東南角的山石和水面壓暗,再在東北角加上厚實的樹冠,填補天際線的空隙。這樣石山便能隱退與兩側的綠蔭之後,更有深遠的感覺,同時林木層次增加,令人以為庭園四周皆是山林,是真正的與市廛隔絕。

《江南園林志》里的圖版,北山的東側原本沒有水,後來劉老先生改築,令池水蜿蜒流入山後,本意大概是拉長山水的景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部分的植物出奇的稀疏,從北邊看一眼就到底了,水面的改造沒有植物的配合,似乎有點徒勞無功。

這次去沒拍這個角度,找了張舊圖充數。如果把上半遮住那還是可以看的。

從北山後通往大池的山徑,可以看到遠處的靜妙堂瓦頂

北山是靜妙堂的景物,而在北山,主要的觀景對象除了靜妙堂,還有西山上的歲寒亭。山徑的走向和孔洞的開口,大部分是依照這兩座建築的方位而定的。從北山上南望,山林的感覺要比從池南北望好很多,林木周匝,雖無很大的山,但還是很有山野的氣氛。靜妙堂前的藤架,綠葉將大屋頂和下段立面分開,有點似畫里山間的建築被雲霧遮住下半、只露出屋頂的樣子。

北山上看歲寒亭

從北山望靜妙堂,堂前水岸有點獃滯

另一處極妙的景緻在西山的東南,就是從歲寒亭到靜妙堂的那段山路。西山的石,外觀只有水岸的幾塊,山坡上的植物很茂盛,平和而自然(忽略那幾個不那麼自然的樹球)。歲寒亭往南,有山壑一道,進入時可以在林間看見靜妙堂的大屋頂。磴步緩下,南行而東折,疊石皆從山理,節制而不浮華,上部漸淺隱於土,下部漸深接於溪。山壑整體與周圍環境融合得很好,就像是山上的泥土衝去,石脈露於表,不下於寄暢園的八音澗。

從歲寒亭往靜妙堂的山徑

從靜妙堂北面看西山,山徑的入口很低調

瞻園裡可以看到一點愚園的影子:靜妙堂之北有池,池北池西皆有山,山脈從遠處的北山沿著西山一直延展到靜妙堂旁,愚園清遠堂之南有湖,湖兩旁都有狹長的山坡;靜妙堂南側臨池,池旁有山石,清遠堂北側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也是如此。

瞻園的植物配置有個和愚園一樣的毛病:山上圍牆裸露,沒有厚實的灌叢遮蔽,園的邊界太生硬,有的地方還淪為雜物堆,不堪入目。在《江南園林志》的圖版里,沿著西牆,有三四米厚的灌木帶。隱藏實際的邊界是庭園山林最重要的理景手段,只有山林的邊界變得模糊時,才能給人以無際的想像,在實際操作中卻最常被忽略。(經拜倫兄提點,這樣表達可能會準確一點:從局部的尺度上看,處理山林邊界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遮住牆頭,讓人看不到牆外的情況,另一種是在牆外植樹,牆頭可見樹梢(前提是沒有雜景,如果有一堆摩天樓在旁邊那就沒用了),兩種辦法都是為了模糊山林的實際邊界,讓人產生山林不止於園牆的感覺。如果園裡開闊,樹林本身對山的塑造就非常重要了,樹木的分布需隨山勢,山前要有樹木探出,山上和山後樹不能稀疏纖薄,不能漏光,要讓人看上去覺得山林在遠方是延綿無盡的。對於大園的山來說,遠觀的時候,大樹才是山的輪廓,空間層次要靠樹木才能營造出來,無論疊石多麼好,樹木跟不上一樣出不了效果。)

從靜妙堂的軒廊看南山,構圖似乎過於居中,太平面化,兩側余脈少,顯得單薄無神(呆萌)

近看還是很不錯的

南假山就不多寫了,臨水的軒廊很美,但是假山的觀賞距離太遠了,在軒廊能望到山頂的樹梢和山後的雜景,就像強拗造型的石屏風而已(再次說明壁山不可遠觀)。不過,走到汀步上,抬頭只見天空和崖壁上的樹,看不到山背後,也感覺不到山的實際高度和厚度,比從軒廊看要好很多。原本堂南軒廊下是一個略呈扇形的方池,於北面遠觀的曲池形成對比,池岸列石植樹,古意盎然,如果當時能夠整理好石的造型和植物配置,效果也未必比現在差。

南山中的水洞,做得很贊

東面的建築,改得太厲害了,改到沒了個性(千園一面)。不知道怎麼說好。

瞻園出來後,去了葛大師做的微園。那時快到中午了,太陽很猛,等開門的時候在戶外曬了一陣,進去以後竟然不覺得熱了,還有一點涼風。

兩個展廳之間

南展廳

盡頭的樹是這樣栽的。。。

南側鋪地青磚的那個廳做得很精彩,隔板懸掛很有節奏,同時又沒有打斷地面的鋪裝,青磚地面低於木地板,做法和室外的一樣,看似是刻意用來消減建築的室內性質的,懸空的隔板,像帷幕一樣,一看便知不是隔牆那樣的房屋結構,好像也起到了模糊室內外空間的作用。

南展廳的側窗

窗的另一側

北廳地板上的隔間開口和長窗,高度和坐在中間下沉空間里的視高差不多,若是坐在隔間里,就要俯視了。俯身側頭順著隔間的開口一直望過去,本來是期待著一點驚喜的東西,但盡端只是見到一堵陰沉的實牆和兩個滅火器。在另一側,則是站著俯視最佳,坐下看到的水面不如站著時多,還會看到很厚的水泥池岸。兩排小窗和人身體的尺度和姿勢結得很緊密,在廳內尋景,有一點遊園的趣味。那天看到廳里正在布展,感覺上鏡框的觀感並不好,室內的光線太雜亂了,看玻璃反射多過看作品本身。

北展廳南窗,站立俯視

北展廳北窗,箕坐俯身

正在布展的北展廳,可以看到很多干擾的光線

規整的結構,低窗感覺可以再細化

相比起建築,微園的戶外景觀要散亂一點,可能是因為保養得不好,植物除了用來做窗景的那些,其他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來。花池和水岸的設計構造,也沒有建築精緻。

北展廳西窗,望向西側小廳的外廊

北展廳西南側

從兩個展廳之間的小廳里看天井

兩個展廳之間的天井

兩個展廳東側的過廳和天井

北展廳和西側客戶小廳之間的天井

建築和景觀結合得最好的是西端接待客戶用的小廳,廳旁長天井的景觀做得很精緻,玻璃窗下的矮牆也好看,很有古風。從廳內望到外面,屋檐、天井、小廊、竹林,暗、明、次暗、次明,空間很有層次。小廳旁有直跑樓梯,夾在兩牆之間,上樓前本來有點期待,上去後才發現樓上只是個普通的天面,有點失望(做個藤架也好些吧)。

西側小廳

旁邊的天井和廊

很好看的天井

天井上面

樓梯上面

樓上看北展廳

南展廳樓上的一個小台

不過還是不要太眼角高,我自己肯定做不出這樣的作品。微園的設計還是很棒的,深得古人居所營造的要旨,有早期小型庭園的風範,不強求在狹小的空間里做出過分曲折的結構,池隨屋形,木石皆作局部點綴之用,建築的形態也通過各種手段弱化,室內外的空間相互滲透,從而讓水、木、石這些庭園的象徵得到強化,很像越地(浙粵)舊時的小型宅園。

樓上西望

門口外

中午的南京大排檔很好吃!!!!!!!!下午還去了南京博物院看字畫。傍晚去金陵女大看隨園,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然後去了東大的東面某條街里吃飯。

安利一篇別人的日記

(全文完)

本文作者「火火火木」,現居肇慶,目前已發表了1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火火火木」關注Ta。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讀懂的《色戒》,讀不懂的張愛玲
豆瓣日記:冰與火之歌外傳——坦格利安王朝與七大王國興衰史萬劫不復的內戰:血龍狂舞第四章
豆瓣日記:優秀的刑偵劇是什麼樣的?
豆瓣日記:魁北克的秋 九月上旬
豆瓣日記:餐廳里的貓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