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场只有败将的战争:长平之战

一场只有败将的战争:长平之战

这是一场决定两国数百年国运的战争,胜者赢天下,败者亡国家。

可惜的是,这场战争的双方统帅却都是不折不扣的败将。

此站名曰:长平之战

战争的导火索源于韩国,公元前262年,觊觎上党已久的秦国派出超一流战将白起攻入韩国,欲夺下上党。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十余郡县拱手献与赵王。

赵王先找到平阳军赵豹,赵豹表示应该果断拒绝,赵王又找到平原君赵胜,赵胜则说明上党十几座城池十分珍贵,应当接受。赵王思来想去,最终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接手上党郡。亲昭襄王闻讯,大怒,决定报复赵国,命令左庶长王龁领兵攻赵,战争初期,连得几场胜利,几乎夺回了上党地区并继续向赵国长平发起进攻。赵王同时派出了名将廉颇,驻守长平战线。

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赵国的做法都没什么问题。

然而随着几场战争失利,廉颇察觉到危机,决定死守城池。赵王多次发兵催促进攻,廉颇拒不接令。赵王与廉颇之间嫌隙越来越大,而此时秦军秘密更换统帅,派出了武安君白起。白起面对胶着的战事,选择了离间廉颇与赵王。秦军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年少轻狂的赵括选择了转守为攻,决定在长平突围,与秦军决战,却不想中了埋伏,主将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大军被俘,后被白起坑杀,只放回了240个年幼的士兵。

至此,根据史记和左传的大意还原的粗略的战争过程结束了。它被后世部分史家用寥寥数语略过,似乎只留下了“人屠”之名和沦为笑柄的“纸上谈兵”的赵括。

然而,无论赵括还是白起,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除此以外,他们都因为这场战争而受到后世几千年的非议与谩骂。

被扣上“纸上谈兵”的形象的他无疑是最惨的,成为了一个洗不白的人,我不想洗白他,但我要说的,却绝不是那个只有B面的赵括,下面不妨让我结合着史实开一下脑洞。

可以肯定的是,赵括,是一个冤大头。

我们退一步讲,倘若赵军统帅不是赵括,长平之战会怎样发展?

我想,无论赵还是秦,到了持久战阶段,都会明白这场战争的胜者将会一统天下,败者将会因此而亡国。

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此时七国的实力和想法:

秦国: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实际军事力量近百万,政治水平为同期各国最强,早已实现中央集权封建制。

想法: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赵国: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战争储备不足,农业资源弱于秦魏,商业与工商业较好,实际军队力量至多五六十万,军队素质高,骑兵尤其强悍,善用弓弩。政治水平弱于秦魏。

想法:不打最好,真打起来老子也不怕。

魏国:失河东,退守大梁,损失近三分之二国土,地产肥沃然而无险可守。实际军事力量十来万。

想法:纠结,还是纠结。

韩国:此时六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割除上党后已是渐入末路。实际军事力量:伪军水平~~

想法:能混多久混多久....

燕国:秦国老铁,其他不说了。

想法:老子不从你(赵国)背后捅刀子就不错了。

楚国:失去鄢、郢地区后被迫东迁,实力大降,政治水平较低,实际军事力量与齐国差不多,军队素质中下水平。

想法:能捡漏就捡漏,重点是不要有太大损失。

齐国:经过五国攻齐,齐国失去淮河流域,与赵国仇恨较大(齐国在五国攻齐之后遭到赵国长期骚扰,还丢了几块地盘),实际军事实力十余万。

想法:唇亡齿寒,那...嗯,我就不给你(赵国)添乱了。

由上可知,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战国的大决战了,双方赌上的是国家命运。

而此时的赵国,能用的将领除了赵括,就只有廉颇,李牧,田单,乐毅。一个一个来吧,先说乐毅,乐毅成名于五国攻齐,如果这时还活着,也有八九十了,用这么一个快入土的人做主帅,赵王才是有病吧....再讲田单,田单原本是齐国将领,后来赵国为抗燕国,以数座城池换来,如此重要的战争,绝不可能用外族人。至于李牧,先不说此时的他名气远不如其他人,光是赵国北部抵御匈奴的重任就已经够他忙活的了。

也就是说,赵国可用的,除了廉颇,就只有赵括了。

那要是继续用廉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廉颇的策略,廉颇是老实人,想法很简单:我打不过你,我不能冒险,那我就死守。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稳妥的办法,但带入当时情况便能知道赵王为何着急催促他进攻。

原因很简单:赵国打不起了。

当时整个中国范围的人口有两三千万,秦国约有四五百万,赵国约有三百万,集中在长平的赵国军队,几乎可以说是赵国的一代人,国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此外,赵国本就不是农业大国,亦没有战争储备,近五十万大军的粮草的筹集与运输要维持数月甚至更久,这种状况就像今天的朝鲜搞核弹一样,可谓是紧着裤袋往前走。

这还怎么打?怕是没打完就已经亡国了吧?

所以赵王需要的是能够速战速决的人,巧了,赵括的父亲赵奢,正是以速战速决闻名,换做你,你会怎么选?

事实证明,赵括并非无能之徒,几十万的大军,面对这个二十来岁的小子,选择了认同,有史书记载,赵括在军队里改革制度,小有成效。对于战局,赵括的想法是,转守为攻,掌握战争主动权,利用秦军超长战线做文章,只要能突袭秦军主将,就有转机。

想法很好,却难以实行,同样是放血,秦国依仗强大的农业实力,甚至开凿了直至长平战场的水道,相比赵王躲在城防之后,秦昭襄王甚至亲自出面发动河内青壮年参军,运粮。

要说赵括也确实犯了一个致命错误,由于缺乏实践,他被人秦军断了粮道,正是这个错误致使大军被困四十五天,最终冒险突围中埋伏被歼。也正是因此,几千年来,他一直被嘲笑。至于白起,他的下场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因与范雎结怨加之功高盖主而被赐死。

于是乎,这成了一场只有“败将”的战争。

还是想讲讲赵括,这个可怜的替罪羔羊,或者说,最大的输家。

如果你说,赵括要为这场战争负责,我绝对认同,但是认为长平之战失败完全是赵括的错,我是不敢苟同的,究其根本,赵国的失败源于国力下降,政治制度的松散性,如果真的说要找人背锅的话,我倒觉得平原君赵胜以及相卿田文等一干大臣更合适。

客观讲,那个年纪的赵括缺少太多磨练,被劫粮道是他抹不了的污点。这是他的B面。而他的A面是一个能面对战神白起在绝境下和士兵一起坚持四十五天的少年将军,对于这点,我是有点佩服的,即使他永远也无法被原谅。而相比那些动辄对他口诛笔伐的文人墨吏,赵括,却显得不卑不亢。

历史,千种流言,一个真相。她既乖张,又无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长平之战 的精彩文章:

纸上谈兵葬身荒野,赵括真实的埋尸之地,为何没有任何碑铭墓志?
赵国长平之战的惨败,他应该负最主要责任!
闲论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白起真正应该被扣上杀人魔名号吗?
长平之战为何赵国惨败让秦国打了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 为何楚国不趁机攻打秦国

TAG:长平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