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龍城「太原」的起伏

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龍城「太原」的起伏

曉知識,大世界。太原三面環山,是一座具有2400年歷史的古城,曾為北部邊防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原北門之稱。太原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工業城市,在清代,這裡的糧行、綢緞、錢莊等十大行業曾盛極一時。

太原 太原古稱晉陽。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時期,由於周成王小時候和他要好的弟弟叔虞玩耍,撿起地下的桐葉剪成玉圭的形象對他弟弟說,「將來把這一塊類似玉圭的地封給你」,

成王后來後悔了,史官說:「天子一言九鼎,說出來的話要被載入史冊」,這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君無戲言」的故事。後來,周成王果然將唐國封給弟弟,由於封在唐國,都城在晉水北邊,所以叔虞把這個地方叫為晉陽。

春秋晚期,晉國國君的勢力日漸衰落,權力落在智、趙、韓、魏四大家族手中,智家勢大,欺壓趙、韓、魏三家,趙襄子不忿,聯合韓魏兩族聯手滅掉了晉國勢力最大的智氏家族,平分了晉國土地,自立為國君,定都晉陽,國號趙,太原就這樣登上了歷史舞台。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故事,豫讓是智氏的家臣,智伯失敗後遇害,頭顱被趙襄子漆成酒杯,為了給主人報仇,豫讓不惜毀傷自己身體讓人難以辨認,

雖然精心策劃刺殺趙襄子,但最終還是失敗被抓,當趙襄子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答到,「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最終自刎而死,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所以說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

兩漢及後來的三國魏晉南北朝,太原一直是軍政要地,漢朝時期對晉陽十分重視。晉陽不僅成為軍事重鎮,商業、農業都很發達,手工業已發展到相當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鋼鏡、鐵鏡等物,被稱為「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

到了唐初,太原迎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太原與長安和洛陽齊名,被稱為三京之一的「北都」(李世民就是在太原起家的)。

從唐朝及至五代(五代十國換皇帝跟喝水似的),這兒誕生的帝王令人目不暇接,雖然五代中大部分都是北方的中原政權,首都位於開封,但這五代中除了後梁和後周的創立者外,大部分都發跡於太原。太原「龍城」之名開始聞名天下。

但是好景不長,大致在宋太宗年攻克太原之後,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就開始衰落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名氣太大有時候不是好事情。

由於宋太宗忌憚五代中這座城帝王輩出,就在水淹後又大火燒點這座城市,這還不夠宋太宗還將太原東北部的系舟山山頂削平,名曰「拔龍角」,還將太原城的街道改為「丁字形「,名曰「釘死龍興之地」,這是太原歷史上最大的災難,太原就此衰落。

到了近代,武昌起義後,南方的湖南和江西,北方的陝西和山西,,是最早響應的四個省份,太原作為內陸省份卻如此「順應時代」,離不開閻錫山的先見之明。

在閻錫山的帶領下,太原順利進入民國時代,在哪個軍閥混戰的歲月里,太原成為為數不多的比較安寧的城市,山西省也被譽為當時的「模範省」。

在七七事變後,華北危如累卵。而在山西則成了北方抗戰的重要基地,歷史的聚光燈把抗戰的中心聚焦到了太原。從1937年9月到1937年11月8日,國軍太原會戰失利,太原淪陷,它是華北僅剩的最後一座省城的陷落。

太原會戰雖然失利,但是意義重大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

在遭受日本侵略軍八年踐踏,經濟凋蔽,民不聊生,古城太原再次陷入苦難。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市人口僅為21萬人。

城不在大,有魂則靈」,以前太原的命運一直掌握在帝王、軍閥手中,加上自然災害的劫難,古城太原幾度興衰,太原人民歷經滄桑。

現在來看,太原比不了一線都市北上廣的繁華,也不如二線城市諸如「六朝古都」西安、洛陽、南京蜚聲中外,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所謂的三線城市,但太原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及豪情仗義卻足以媲美我國任何一座城市。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知識 的精彩文章:

TAG:曉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