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重磅!中國建築師張軻剛剛斬獲2017年阿爾瓦?阿爾托獎

重磅!中國建築師張軻剛剛斬獲2017年阿爾瓦?阿爾托獎







就在剛剛


2017年的阿爾瓦?阿爾托獎


頒給了來自於中國的建築師


張珂/標準營造






TIPS:


阿爾瓦·阿爾托獎(Alvar Aalto Medal)創立於1967年,獎項由芬蘭建築博物館、芬蘭建築師協會、芬蘭建築協會、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和赫爾辛基市聯合授予。獎項以芬蘭著名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名字命名,以獎賞其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獎項不定期頌發(3-5年),授予「在創新建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單位和個人」。




The medal is jointly awarded by the Museum of Finnish Architecture, the Finnish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s SAFA, 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the Alvar Aalto Foundation and the City of Helsinki.


The Medal has been awarded intermittently since 1967 when the medal was created in honour of Alvar Aalto.  The award is given in recognition of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reative architecture. The award is often made at the Alvar Aalto Symposium, held every four years in Jyv?skyl?, Aalto』s home town.




歷屆獲獎者:



·  

1967    阿爾瓦·阿爾托 AlvarAalto(芬蘭)


·  1973   哈更·阿爾博格 HakonAhlberg  (瑞典)

·  1978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Stirling   (英國)


·  1982   約翰·伍重 J?rnUtzon (丹麥)


·  1985   安藤忠雄 TadaoAndo  (日本)


·  1988   阿爾瓦羅·西扎 AlvaroSiza  (葡萄牙)


·  1992   格倫·馬庫特 GlennMurcutt      (澳大利亞)


·  1998   斯蒂文·霍爾 StevenHoll   (美國)


·  2003   羅傑里奧·薩爾莫納 RogelioSalmona    (哥倫比亞)


·  2009  Tegnestuen Vandkunsten   (丹麥)(事務所)


·  2012  Paulo David    (葡萄牙)


·  2015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西班牙)(事務所)






建築師張軻近年來可以說風頭正茂,2016年

「標準營造」的「微雜院」項目

獲得了

阿卡汗建築獎,張軻也成為繼2010年李曉東後第二位獲得此獎的中國建築師。






張軻


1998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碩士
1996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碩士
1993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獲獎:


2016  阿卡汗建築獎
2013  中國博物館建築大獎優勝獎
2012  芝加哥國際好設計獎(明托盤,Alessi)
2012  智族GQ年度設計師
2011  國際石造建築獎
2010  美國建築實錄國際十大設計先鋒
2010  車爾尼科夫建築獎國際十位優秀建築師特別提名
2010  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2008  獲第一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青年建築師獎
2006  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從2001年張軻創辦「標準營造」工作室以來,他們的實踐超越了傳統的設計職業劃分,涵蓋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及產品設計等各種專業。「標準營造」工作室出品的項目包括微雜院、西藏娘歐碼頭,以及他們位於北京北二環的工作室改建,那個一平米2000塊的超酷辦公室也曾轟動一時。





標準營造團隊




NO.1 西藏娘歐碼頭


碼頭坐落在林芝縣境內,尼洋河和雅魯藏布江交匯口的娘歐村附近,雅魯藏布江在此處形成了一個緩衝的自然港灣,岸邊的沙洲上生長著樹齡上百年的柳樹林。再往上地勢由舒緩逐漸轉為陡峭,背後是綿延不斷的無名雪山。









娘歐碼頭輾轉迂迴的體量不僅是對山勢的詮釋,也喚起了旅程的精神性。坡道輾轉處形成了一個個開闊的平台。平台不僅僅是流線間的過渡,運動之後靜止中的短暫思考,同時也為暸望山野建立了一系列獨特的視框。平台的邊界清晰地定義了視野,突兀的山崖和荒亂的草木也在這個鮮明的視框中夾帶了幾分人文色彩。通過設置開闊平台,使人們在此駐足,平台引導著人的視線,喚起了山谷與河流自身的神性,使人心生敬畏。








從這個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出對西藏人文建築和自然景觀的解讀,在西藏,建築與景觀密不可分,建築即是景觀,景觀即是建築。








NO.2 標準營造工作室


這個500平米的工作室原來是北二環的一個破舊的修車廠,有著衚衕情結的張軻只花了100多萬,就讓這個破舊修車廠煥然一新。









辦公室是一個長條形空間,全用混凝土構築,內部採用尋常的自流平、抹灰,所以造價非常便宜。除了衛生間和儲藏室,所有的門都給取消了,空調、燈具、暖氣全都隱藏了起來。工作時,需要找誰的時候,喊一聲就行了,大家都能聽見。









外牆用的全是灰磚,透露著衚衕的情結。庭院里的30多棵樹也是自己親手挑選種植的。靠庭院一側的牆上開了一整面的大玻璃窗,而露出半邊屋架的天窗,則是整個空間的點睛之筆。








NO.3 微衚衕


「微衚衕」是張軻領導的標準營造在大柵欄楊梅竹斜街進行的一次建造實驗,目的是探索在傳統衚衕局限的空間中創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會住宅的可能性。項目由著名國際品牌CAMERICH銳馳贊助完成。









NO.4 微雜院


茶兒衚衕8號「微雜院」是張軻領導的「標準營造」團隊繼「微衚衕」之後,再一次探討了「雜院共生」新模式。一方面考慮到加建部分騰退後可能會被再次佔用的狀況,將現存的違章建築部分進行了軟處理,以一種巧妙的方式重新設計,將原先的違建空間還原為公共空間,由此提出了一種雜院空間過渡利用的有效模式。









「微雜院」項目希望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繫,同時也豐富當地居民的衚衕生活。一個孩子放學後可能會過來挑選最喜歡的書,在等父母來接前沉浸於自己的小世界。或者他也可以爬上屋頂,坐在陰影里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說話。









NO.5 Novartis瑞士諾華大樓












為了更全面了解張軻/標準營造,我們找到一篇

2012.08.31刊登於

《智族GQ》上的一篇採訪文章。




張軻,1970年出生。安徽人,父親為設計師。1996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碩士畢業,1998年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畢業,「標準營造」建築事務所創辦人。「標準營造」主要從事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及產品設計,是國內最優秀的設計團隊之一。代表作品有聯想集團研發基地的空間、室內及景觀設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陽朔商業小街坊、成都青城山石頭院;雅魯藏布江小碼頭,林芝尼洋河谷遊客接待站等。曾獲2011年度國際石材建築獎、WA中國建築優勝獎、中國建築傳媒獎。「標準營造」的設計也延伸至傢具領域,張珂的大型概念藝術裝置「山居」於今年在米蘭設計周展出。




作為2011年度「國際石材建築獎」的獲得者,張軻已成為中國新一代建築師的代表。從陽朔小街坊到西藏大峽谷藝術館,張軻的作品不以新奇的造型博人眼球,而是摒棄一切既定的風格流派與自我標榜的具象文化符號,以一種平視的角度,探索當代建築與傳統文化之間新的契合點。




張軻:做建築有點兒像寫小說——年度設計師




  採訪、撰文:邱正




  年過四十的張軻,臉上偶爾還會閃過一絲稚氣。可一聊到專業問題,他會立刻壓低聲音,放緩語速,說出的每句話都好像經過縝密的思考,有時也開個玩笑。




  張軻的建築事務所位於中科院儀器廠的紅磚大廠房裡,毗鄰各大高等學府。公司里有50%的員工是外籍人士。張軻不喜歡被過於標籤化的身份所束縛,尤其是通過地域、國籍和文化。正如他給事務所取了一個極為中性的名字——「標準營造」。而他的建築理念中有三個「不感興趣」又正好呼應了事務所的名字:對追隨風格流派不感興趣,對任何國外嫁接到中國的東西不感興趣,對在國際上賣弄中國文化不感興趣。「建築只代表其本身,而不是反映一種風格或者身份,它就應該是中性的。」








  中學時的張軻對物理很感興趣,原本上大學想念物理專業,後來得知考清華建築系是最難的,一個省才招一個,就想試試。對張軻來說,建築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它是一個由虛構到現實的過程,「做建築的一開始也許有點兒像寫小說,你可能虛構一個角色,想像一個空間,然後你想這個人站在窗邊看著窗外的風景,但當你實現它以後,一切就真的存在了,真的會有這個人生活在這個窗口,生活方式是由你策劃的,這種滿足感是很奇妙的。」







       8年後,獲得清華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的張軻成了該系第一個去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哈佛大學兩年的留學生涯對張軻來說除了體驗不同文化帶來的新鮮刺激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形成一種「自我意識」,那是一種在中國教育體制下很難形成的思維方式。「在中國,我學到的是工匠式的技能,而在美國,最重要的收穫是形成一套嚴密邏輯,也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是什麼」。畢業後,張軻曾在美國各大建築事務所工作,最終還是由於不甘心為他人打工,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99年,張軻把事務所從紐約世貿大廈搬回北京 ,「在美國,建築師是一個30歲已死,80歲才埋的職業,從一開始就看到了結果。


在中國則完全不一樣,有太多的未知,這才是有趣的地方。」







  近年來,張軻在西藏做了很多項目,基本上都是諸如渡船碼頭、接待站等功能非常簡單樸素的公共建築。事實上,很少有建築師敢在如此敏感的地區做項目,「一開始並不想接,因為一失敗就會遺臭萬年,外界與當地人兩邊不討好。但後來一想,給別人做更容易搞砸,還不如讓自己試試。」在張軻看來,建築師對西藏的態度分兩類,「一種是仰視,完全屈服於當地的文化,拙劣地去模仿。另一種為俯視,覺得西藏很落後,以救世主般的心態粗魯地造一個和當地完全無關的建築,這都是非常膚淺的。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平視的態度。」張軻認為,太具象的文化和都市文明帶來的成見都是建築設計上的包袱,如果有足夠的力量把這個都拋開,將會出現更大的自由空間。在西藏的項目上,張軻的做法是運用當地現成的材料,盡量避免諸如宗教性質的色彩、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細節等具象化的符號,以當代建築的形態與西藏當地文化進行溝通。從已完成的項目來看效果不錯,既不會在環境中顯得突兀,也沒有表現出對當地文化的諂媚。







  2008年,張軻來到西藏南迦巴瓦雪山山腳,不遠處的空地上有一棵千年古桑,旁邊僅有幾塊大石相伴。此景讓張軻產生是否能創造一個空間讓人的精神與自然融合一起的想法。他的方式非常簡單,把那塊空地稍加清理,從旁邊縣城運來白色碎石鋪於其上,一個冥想台就完成了。這是張軻在西藏完成最快的項目,它像一個放大了十倍的枯山水,完全來源於張軻當下的情緒。這對於建築師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純粹表達精神與概念的機會,它更偏向於藝術作品,而非建築。「我覺得所有的人類創造都離不開感性的開始,包括像iPhone這種,我覺得它的起點都是有理想主義的衝動的。」一次,張軻來到冥想台,見一藏族婦人在賣裝飾品,他上前詢問對方是否喜歡這個地方,「一聽到她說喜歡,我就特自豪,隨後就跟她說這地兒是我設計的,結果對方非常不屑地回了一句:『你設計得再好,這地也是我們的。』後來我就覺得,其實你在西藏做的事兒,都是特別小的事兒,沒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你沒把它們往壞里做而已。」







  張軻在西藏的項目,是當代與傳統和地域文化之間對話的一次嘗試,若將話題延伸到整個中國的層面,不難發現,當今設計界所謂「中國元素」、「中國風」等具象化符號的泛濫,歸根結底也是因為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自我意識。「晚清照片里的那些王公貴族拍的照片中眼光是很獃滯,因為它們根本不知道相機,所以拍出來是盲目的,完全沒有自我的,而後你會發現。如果我們暫且把相機模擬成西方的視角,現在很多人倒是很會『搔首弄姿』,他擺出一點兒中國的樣子,然後因為西方人喜歡看,所以他要搔首弄姿,擺一個旗袍什麼的,其實那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就是一種獻媚,這很可悲。」張軻認為,建築最本質的東西是和人的體驗與情感產生聯繫,當具象的中國符號出現時,就意味著脫離了建築本身的純粹性。最近,張軻為著名傢具品牌Moroso設計了一把叫「藏龍」的椅子。據他所稱,當時對方特別希望他能做出一些帶有明顯中國特色的產品。但張軻偏背道而馳,「我就是不想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你們想看見龍,我就偏不讓你看見龍,所以這椅子就叫『藏龍』」。







  張軻是個很執拗的人,在選擇客戶方面要求極為苛刻。一般與對方聊上幾句話就能看出是不是對的人。對於自己不想接的項目,哪怕業主出再多的錢,也會毫不猶豫地讓其「滾蛋」。張軻認為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客戶都太把自己當回事,缺乏對「設計」這項工作的尊重,「就好像他們花了錢只是為了買一堆建材」。張軻談起前不久去芬蘭參觀已故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工作室的感受。「他已經去世幾十年了,但工作室里的擺設就好像他只是出去吃個飯,暫時離開會兒一樣,你可以去摸那些他用過的紙、筆、尺之類的工具,但是那些東西至今都維護得很好。在中國,客戶有可能對建築師個人很尊重,但是一旦建築完工了,他們就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愛怎麼弄就怎麼弄,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張軻一年接3到4個建築項目,其中也包括一些非盈利的公益項目,同時他也會參與一些產品設計。這在國內的建築事務所中並不算多。可相比歐洲建築師可能2到3年才完成一個項目的頻率來說,這種工作密度已經非常驚人,「在中國,你用四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國外建築師一輩子要乾的活,這已經很奢侈。」







 

 過去一年,你所在的行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覺得建築行業最好的變化就是慢下來了,因為經濟慢下來了,所以整個行業慢下來了,而慢下來對建築創作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我一直在說,建築師不是魔術師,好的建築不是變出來的,當然更不是抄出來的,是要花時間琢磨和一點一點做出來的。




 

 對你個人而言,你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有兩件事,第一,我的裝置作品參加了米蘭設計周,第二,為Moroso設計了一把叫「藏龍」的椅子。這兩件事都是第一次邀請中國建築師參與,所以特高興。




  你心目中3個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人物?


  喬布斯肯定是第一個,因為他代表這個時代積極的一面,就是作為一個個體,這種個人主義在商業社會也可以發揚光大。另外卡扎菲和本·拉登應該說代表了這個時代的荒謬性。




 

 請分享一件過去一年在物質生活上的有趣經歷?


  收到了我為Alessi設計的托盤,做工比想像中好很多!




  請分享一件過去一年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收穫?


  魯迅的《准風月談》。




  你現在的生活滿意度是多少分?


  99分吧,最後一分留給明天。




  

能否分享一條你覺得最重要的人生準則?


  隨性。




  

請給當下的年輕人三個忠告?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也別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也別把權威人士、成功人士當回事。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內容由AssBook重新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ssBook設計食堂 的精彩文章:

極致的商業景觀設計到底長啥樣?
沒有老師的日子裡也該好好學習 | 《設計師的材料清單》
如何假裝成一個牛逼設計師
原創不死!這個荷蘭人要笑著把腦洞賣給中國
建築師是否需要一場敦刻爾克大逃亡?

TAG:AssBook設計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