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洵:無為而治——《世說新語》品讀之四十七
無為而治——《世說新語》品讀之四十七
理洵
《世說新語》「政事門」中的二十六則故事全是記錄東漢至東晉近四百年間一些官吏處理政務的才能業績的,不過第十五則故事讀起來還是比較特別,說丞相王導晚年,完全不怎麼料理政務,只簽署文書畫諾,還自己嘆息說:「人們說我糊塗,後人會思念我這糊塗的。」看起來就不是說什麼才能業績,所以南宋劉辰翁讀這則故事時評論道:「當其時,或自有見,以為政事法則不可。」是不能算作處理政務的法則的。
什麼都是好,就是常說的老好人主義,其實在政治學上稱它為「無為而治」,思想的底子是道家的。永嘉之亂後,西晉王朝土崩瓦解,在世家大族的擁戴下不得不偏安於江左之一隅而苟延殘喘了,客觀上還面臨著南北地域上的矛盾和文化上的衝撞,以及世家大族內部爭鬥的平衡問題,怎樣使中原政權在江南立足,則成為首要任務,所以作為東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王導,他的主政思想就選擇了虛己傾心、謙和包容、事從簡易的道家思想「無為而治」,也是和當時的社會思潮,所謂的「正始之音」是相統一的。當時的人也許看不懂,看他毫無作為,但從歷史的觀察角度來看,正如王導所說,「後人當思此憒憒」。陳寅恪曾在《述東晉王導之功業》一文中對此有所發揮,他說,「導自言『後人當思此憒憒』,實有深意。江左之所以能立國曆五朝之久,內安外攘者,即由於此。故若僅就斯言立論,導自可稱為民族之大功臣,其子孫亦得與東晉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同其興廢。豈偶然哉!」
東晉王朝進入謝安時代,積弱日久,亦是內憂外患。王朝內部,桓溫掌握軍權,早就有了奪取司馬氏政權的野心,謝安以靜制動,化險為夷,活用「拖」字訣,終於拖垮了桓溫,保證了東晉政權的穩定和延續。外部,中原已被前秦苻堅統一,陳兵百萬,攻伐東晉,謝安臨危不懼,以靜制動,以八萬兵馬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使之成為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並趁機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沿線,又維持了南北僵持幾十年的和平局面。後來的研究者認為,在主政思想方面,謝安則繼承了王導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靜制動、以穏治亂、清靜為正,成為東晉王朝兩位著名的主政代表人物。在《世說新語》「政事門」,有一則故事說,謝安當政時,兵士和奴僕逃亡,大多就近流竄到南塘一帶的船上,有人想要對各船進行搜查,謝安不允許,說:「假若不能包容這些人,還怎麼稱得上是京都?」當然謝安之說也是其來有自,余嘉錫《箋疏》中解釋說,「京都」《太平御覽》中作「京師」,《公羊桓公九年》有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辭言之。」就是說要包容並蓄,有宏大氣象,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稍安勿躁,守靜以治亂,直面苻堅入侵,不妄動,穩定人心,還是必要的。
當然劉辰翁的評論也是有道理的,為政者切不可都是無為而治,懶政、惰政亦不可取,該忙的也需要忙起來,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也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政事門」中的另一則故事則很風趣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故事說王濛、劉惔和支遁一起去看望何充,何驃騎只看文件,不理他們。王對何說,我們今天特意和林公(支遁)一起來看你,希望你擺脫日常事務,和我們一起來談論玄學,怎麼能還低頭看這個呢?何回答說,我不看這個,你們怎麼能夠活命?大家都認為這話說得好。其實究竟有什麼好呢?我看好就好在,除了幽默而外,還在說,總得有人忙著。
TAG:愉書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