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鐘,濕氣去無蹤
關於濕氣的危害,有一個被眾多醫生認可的最直接的評價,那就是:「濕是萬病之源」。
雖然說並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濕氣導致的,但是這句話充分說明兩點:
一、如果身體濕氣太重,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
二、不論什麼原因引起的疾病或者種種不舒服,只要夾了濕,就很不容易治好。
所以,祛濕很重要!
要想祛濕,就得知道濕怎麼來的,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濕的生成對不對?
簡單來說,濕又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主要是因為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從外界侵襲我們的身體。
外濕容易造成濕疹、風濕、全身痛、頭髮油膩、滿面油光、愛長痘痘等癥狀。
內濕主要是因為脾虛導致體內水液不能正常運化,水液堆積在體內就變成有害的水濕,這就是我們最常說的體內有濕氣。
內濕容易造成虛胖、肚子脹、大便黏而不成形、身體沉重尤其是腿感覺酸脹、犯困沒精神。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如果體內濕氣重,吃什麼好東西或者補品都很難吸收,甚至是生病了吃藥都起不到作用。
那我們應該怎麼祛濕呢?
很多人一知道自己濕氣重,首先會想要去吃一些利濕滲水的東西,比如薏仁、赤小豆等等被吹得神之又神的祛濕必備品。
但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天天喝著紅豆薏仁水,舌苔還是那麼厚膩,還是脹肚、疲倦、頭髮和臉超愛出油、大便不爽等等各種不舒服,濕好像並沒有減輕,或者總是反反覆復,甚至還越來越重了!
這是因為,不論內濕還是外濕,只要身體濕氣重,首先要想到脾出了問題。
只可惜很多人都是健康小白,並不知道祛濕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健脾,絕不是簡單吃點滲水除濕的東西就可以了。
因為「脾虛生濕」。脾虛不解決,濕氣不可能被徹底祛除,甚至絲毫減輕不了。
所以有句老話叫做:「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就很形象地說出來祛濕難,難於上青天。
而且濕氣還千變萬化。
濕在寒性體質的人身體里成了寒濕,在熱性體質的人身體里成了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說回來,濕邪之所以很難治,歸根結底是因為祛濕的同時沒有健脾。
中醫認為,脾健,濕自化。所以祛濕重在健脾。
前面已經講過了,要徹底去除濕氣,一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如果採用吃藥的方法,長時間難以堅持不說,「是葯三分毒」這個問題也必須要考慮。
其實,我們人身上就有很多神奇的小開關,可以達到祛濕健脾的功效。
1.豐隆穴: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功效: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取穴: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間關節點按該穴3分鐘,然後順時針揉按穴位約5分鐘。
2.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功效:針對脾胃虛弱造成的胃腸運化失調。
取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方法:用指端或掌根順時針揉按2-5分鐘。
3.足三里:調理脾胃,扶正祛邪
功效: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體的大穴,有很好的調節機體免疫力、健脾益胃的作用。
取穴: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方法:用大拇指按壓或順時針揉按該穴5-8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4.曲池穴:清熱利濕,調氣血
功效:曲池穴是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按揉此穴可以清利濕熱,對濕熱效果很好。
取穴:曲池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方法:用大拇指指腹點揉該穴2-5分鐘,也可四指併攏拍打該穴至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5.陰陵泉穴:健脾祛濕
功效: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
取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
方法:應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除了每天花五分鐘按摩這些穴位,以達到健脾祛濕的作用外,多吃主食、少吃肉也很重要。
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多吃一些祛濕利水的食物,如白扁豆、赤豆、薏仁、黑豆、山藥、冬瓜、藕、海帶、鯽魚、豆芽等。
※會吃的女人更年輕!美女都愛的4大養顏抗衰老食物
※有濕氣的人,秋天要這樣祛濕才對
※要想眼睛美,趕緊補肝腎
※咳嗽吃什麼好得快?秋天當然選擇桑杏湯
※老中醫傳授的特效方,讓你從此告別尿路感染
TAG:最美中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