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僅僅是為關羽報仇嗎?
夷陵之戰發生在章武元年七月,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借口攻打吳國。戰事開始很順利,後來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劉備羞愧難當,急怒攻心,病逝在白帝城。
縱觀劉備一生,流離坎坷、危機四伏。他之所以能夠最終建立蜀漢,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一則是他得民心,二則是會用人,三則戰略戰術正確。劉備最核心的戰略是什麼?聯吳抗曹!這也是諸葛亮當時在《隆中對》中所具體勾畫的藍圖。客觀地說,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逐漸壯大,是與吳國盟友的支持密不可分的。既然核心戰略是聯吳抗曹,又受惠於盟友的支持,劉備為什麼還要發動夷陵之戰呢?
第一,在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點在整個三國史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劉備以荊州為基地,成功入主益州之後,其勢力範圍大大擴張。同時,關羽也在向樊城的曹仁發起進攻,形勢也發展得非常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任由劉備發展,很有可能造就第二個「曹操」。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孫權是肯定能清醒地認識到這點。另外,吳國在赤壁之戰中居功甚偉,但是荊州卻被劉備所佔據,吳國方面幾乎顆粒無收。當劉備、孫權都處於弱勢的時候,聯盟是必需的,孫權也只有暫時隱忍不發。不過,當劉備奪取了益州,還要繼續佔有荊州進行擴張,這是孫權所不能忍受的。另外,孫權清楚目前形勢下,曹魏是無法輕易撼動的。既然如此,為何不趁著蜀魏火併的時候,吳國坐收漁翁之利呢?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了荊州,讓吳國在此次蜀魏相爭中獲取了極大的利益。因此,吳國背盟可以說是劉備伐吳的第一個因素。
第二,荊州物產豐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漢末的荊州管轄南陽、襄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八郡,大體管轄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全部地區。這麼廣袤的地域里,盛產魚、米,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人口也非常密集,哪一個有作為的諸侯不垂涎欲滴?劉表在的時候,孫堅垂涎;劉表死後,曹操垂涎,都想佔有此地而後快。另外,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里闡述得非常清楚:「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就想佔據荊州,只不過當時沒機會而已。同時,荊州的存亡直接關係到《隆中對》所描繪戰略的成功與否。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出:「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荊州被奪,戰略構想就成為泡影。因此,在劉備看來,必須奪回荊州。
第三,出於安定民心、振奮士氣的考慮。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同年,關羽兵敗被殺,吳國襲取荊州。原本跨有荊、益兩州,與吳國同盟,現在吳國背盟,領地也只有益州。北有曹魏,東有孫吳,民心必然浮動渙散,各種傳言、猜測必然各處流傳。僅從國土面積來說,此時蜀國的國土面積是最小的。名震華夏的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落入吳國手中,肯定也會引起士氣低落、軍心不穩,由此會產生一些懼戰情緒,這對於蜀國的未來是災難性的。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稱帝以後,劉備也在成都稱帝。這不僅是滿足個人野心,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安定民心、提升士氣的作用。但是,這還不夠,需要一場實實在在而又輝煌的勝利來彰顯蜀國的強大!打曹魏還是打孫吳?劉備有太多的理由將孫吳列為攻擊目標。
第四,劉備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無法聽取不同意見。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先是順利的佔據了荊州,而後又順利的奪取了益州,緊接著又在定軍山斬殺了魏國大將夏侯淵,在漢水逼退了曹操,佔有了漢中這一戰略要地。劉備在群臣的擁戴下進位為漢中王以後,第二年又在成都稱帝。功成名就、睥睨天下,於是開始飄飄然。諸葛亮、趙雲等臣屬苦苦勸說,劉備卻沒有聽取,執意伐吳。《三國志》的記載是:「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求和,先主盛怒不許」在劉備看來,曹操尚且沒辦法奈何自己,現在國盛兵強去討伐孫權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劉備忘記了自己的核心戰略,在勝利的刺激下變得剛愎跋扈。
第五,誤判形勢,妄想火中取栗。在驕傲輕敵的情緒下,劉備對形勢不再有清醒的認識。在他看來,吳國在三國中是最弱小的一方。自己奪益州取漢中,殺夏侯敗曹操,已經威震海內。而吳國呢,除了偏安一隅,哪有什麼作為!現在吳國竟然趁自己與魏國交鋒的時候奪了荊州殺了關羽,這不是藐視自己嗎?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如趁現在鋒芒畢露的時候滅了最弱的吳國,就可以與魏國平分天下。即使滅不了吳國,能夠奪回荊州,再佔據吳國部分土地也是不錯的收穫。
第六,開疆擴土的迫切願望。荊州失守後,蜀國的國土面積在三國是最少的。君明臣賢的情況下,尚可以偏安一隅,但是不足以與其它兩國爭鋒天下。假如劉備死後,一幫老臣也相繼離世,那麼劉禪如何能夠與魏、吳抗衡?作為父親,劉備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因此,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大業還是為了兒子的將來,劉備必須再次開疆擴土。於是,他選擇了進攻東吳。
第七,年歲的壓力。劉備是一步步苦熬出來的,他不同於袁紹、曹操、孫堅般少年得志,也不同於孫權、劉璋、劉琮般有父輩留下的基業,他是白手起家,28歲左右還是一無所成、寄人籬下。好不容易三分天下有其一,卻是都快60歲的人了。60歲的人,在古代雖然算不上非常年邁,但也算是日暮西山了。要知道在古代,36歲就可以自稱為「老夫」了。在60歲的節骨眼兒上,關羽兵敗而死,荊州也沒了。雖然還有益州之地,但是偏安一隅的皇帝當起來又有什麼樂趣?劉備不是劉禪,他是有雄心有抱負的。時日無多,要想實現理想和抱負,只有豪賭一把!如果蜀、吳不交惡,或許劉備會選擇安安穩穩過幾年皇帝生活,他的理想決不是什麼「匡扶天下、興復漢室」,無非是借這塊招牌做「投機」買賣而已。對此,《三國志》的記載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衣服,美衣服」可惜,劉備沒有享福的命。
第八,為關羽報仇。在《三國演義》裡面,劉、關、張桃園結義,成為千古美談。實際上,劉、關、張是沒有結為異姓兄弟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記載是:「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用現代的話來說,劉備、關羽、張飛只是很好的「基友」,情同手足而已。關羽跟隨劉備始終,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是兄弟勝似兄弟。而在劉備稱帝的前夕,關羽竟然被東吳所殺,這讓快60歲的劉備如何能夠接受?當劉備貴為皇帝以後,倘若不能為關羽報仇雪恨,將有何面目再去吹噓「仁義」二字?倘若劉備不能為關羽報仇雪恨,天下的豪傑怎麼會死心塌地追隨劉備?於公於私,劉備必須報仇!
基於以上原因,劉備發動了東征。不幸的是,這次東征既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也沒有得當的戰術安排,雖然開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劉備並沒有見好就收,最終在夷陵慘敗,飲恨終生。
點擊展開全文
※岳飛為何冤死風波亭?
※幽默笑話15則
※史海沉浮之崇禎皇帝下
TAG:文中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