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靠譜的預測:百年之內,人類有望通過「意識複製」的方式實現永生!
編輯發布:黎海濱(whlihaibin)
-
夜讀。
騰訊大家劉遠舉的文章《為什麼說不能通過冷凍和克隆來實現永生》,讀過之後,令人腦洞打開。
劉遠舉先生說得對。哪怕僅憑藉現有的科技來分析,也能很容易地得出結論:通過冷凍和克隆來實現永生,是不可能的。
他的提醒很到位,發人深省——
在永生的階梯上,最靠譜的預測應該是:人類可以通過「意識複製」的方式實現永生!
也許五十年,也許一百年,人類的永生夢將圓。
下文,請耐心閱讀:
-
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奇點似乎已在不遠的未來,永生也變為了一個可以觸碰的期盼。
著名科幻小說家、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未來學家的劉慈欣,提出過一個叫做「永生的階梯」的概念。
劉慈欣認為,即使當下技術絕無可能實現永生,但對於當下的人而言,永生並非不可企及。分子生物學、醫學和信息科學的發展使人類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轉折點上,當下的人只要攀上永生的第一個階梯,就有可能沿著階梯一直走上去,達成永生。
永生階梯的第一級是(你能)活過五十年。然後,你就有望踏上永生的第二級階梯。這級階梯由人體冬眠和克隆技術兩項技術構成。人體冬眠可以讓人處於低溫度環境,降低新陳代謝,用十年的壽命活100年。克隆技術則可以用自體基因克隆各種器官,更換除了大腦之外的所有器官。這兩個技術結合在一起,可以延長人的壽命到3-5個世紀,從而踏上了永生階梯的第三級。
劉慈欣特別指出,冬眠不是把人在液氮的溫度下凍起來再復活。冷凍再復活,是一項超級技術,在近期的未來很難實現,更不用說當下的冷凍。從這個意義上看,全球目前冷凍自己的人,都是為了強行攀上永生的第一個階梯。
為什麼說冷凍和克隆無法實現永生呢?這是因為,永生的前兩個台階,大腦的衰老是無法避免的,比如腦細胞內代謝產物褐色素的積累、大腦皮層萎縮,β-澱粉樣蛋白沉積、神經元數目減少。而大腦的衰老是不可逆的。
但在永生階梯的第三級,科技發展到可以提取大腦信息,並進行存貯。在這裡,信息不只包括記憶,而是意識的全部,這就等於提取了一個人的完整的人格。然後,在把這個人格傳輸到計算機或者新的大腦,不斷循環實現永生。而且,如果意識是可以被上傳的,那麼也就可以被複制,被備份,這甚至可以消滅意外死亡,只要提前備份即可。
這種技術的理論基礎,就像加拿大科幻小說作家Peter Watts所言:
「如果物理學是正確的——如果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物質、能量和數字,那麼對某個物體足夠精確的複製品就會顯現出那個物體的特性。因此,任何一個複製了大腦中相關性質的物理結構都應該能產生智能。」
一般認為,人的感知、情緒、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無非是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行為表現,本質上是一種電化學現象。電化學層面進行分子級的信息精確記錄,起碼在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由此,永生就是可以實現的。
這就是說,最靠譜的預測是:人類有望通過「提取大腦意識、再進行意識轉移複製」的方式,來實現永生!
不過,現代最新的物理、意識理論表明,很可能,意識並非物質,或者說,並非宏觀的牛頓物質。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索意識的本源,不過限於技術,多停留在哲學階段。到20世紀末,藉助於核磁共振等新的影像與計算機技術,人類對大腦區域的功能了解得更加詳細,但到了定義意識的時候,依舊進展甚微,模糊且難以應用。
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羅傑·彭羅斯,不僅在宇宙學上研究成果碩果累累,與霍金一同創立現代時空理論,而且長時間關注意識問題。20世紀90年代,彭羅斯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斯圖亞特·哈梅洛夫共同提出了一種意識模型——Orch OR模型。與先前神經科學家們將意識視為腦神經元群活動的結果不同,他們將人腦視為一個量子腦,認為意識是神經細胞中微管中量子引力所導致的波函數坍塌(wave function collapsed)的結果。
彭羅斯認為,微管中存在著「精心編製」的量子計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蕩會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應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而當各態的質量和能量分布不均時,會影響各自的時空幾何曲率,在量子引力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疊加態的波函數就會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時刻,微管中就產生了意識瞬間。而連續不斷的意識瞬間則彙集成了我們所稱之為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段話的漢字大家都認識,但完全能理解的恐怕這個星球上只有幾百個人。簡單的說,意識不是分子水平上的,而是源於更微觀尺度上的量子層面。
這只是理論,也遭到了不少質疑。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量子效應並非被禁錮在微觀。
1997年,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將一叢鈉原子體分開到比頭髮絲稍微大一點的距離,這個距離已經是物理上的宏觀分離,但仍然實現了量子態的干涉條紋。2009年,美國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展示了量子計算機晶元。2010年,自然新聞上一篇題為《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超級擴張:史上線度最大的對象進入量子態》的文章,報道了一個千分之一毫米的金屬片進入了類似薛定諤的貓的狀態。2011年,《自然》的一篇報道了5個不同實驗室的科學家取得的大分子的干涉圖樣,比以往更合理的顯示出生物系統的量子現象,他們將這種分子稱為「迄今為止實現的最胖的薛定諤貓」。
除了尺度上,量子糾纏的持續時間也可以達到生物量級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文集》在2009年發布一篇題為《生理學的一些量子怪異》的文章,列舉了十幾項研究,這些研究報告了在生物系統(主要是光合作用和視覺系統)中量子想干效應(即疊加和糾纏)的證據。最新的研究則表明,這種糾纏持續的時間要比人們原以為的久。在鳥類用作指南針的磁性敏感分子中,電子維持糾纏的時間比預期的高出10—100倍。眾多結果都顯示了宏觀物體的量子狀態,以及持續足夠久的時間,近年來,日本一個研究團隊證實,在大腦神經元的微管結構中,存在「溫暖的環境下的量子振動」。所以,作為意識的量子來源,大腦神經元內部的量子狀態,的確是可能存在的。
這個可能,提供給我們一個較好理解的推論:單獨量子態是不可複製的,獲得原來某個態的信息時對其的測量會破壞原有的態,由於量子狀態是不可能全部測量並保存的,那麼,這就引發一個邏輯上的結果,意識是不可複製,當然也就是不可傳輸的。這就意味著,上傳意識的路,即便沒有完全堵死,在技術上的難度顯然極大的增加了。也就是說,劉慈欣所說的第三個階梯,離人類還非常遙遠,甚至基於量子力學的原理,是不可達到的。
意識的量子理論,還衍生出一個副作用:意識過程是不可計算的,以晶體管為基礎的二進位計算機,永遠無法具有意識。這否認了實現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給樂觀的人工智慧泛心論者以沉重的打擊。
在永生這個巨大難題面前,最靠譜的預測,仍然顯得過於樂觀。
即便技術進步,或者意識仍然是分子級的,可以完整的提取大腦的全部狀態,然後保存在計算機中或另一個大腦中,真正的永生仍然是一個問號。這個問號頗有哲學意義。筆者曾經思考過意識到底是什麼東西,杜撰了一個詞,叫做意識的自證性,即只有自己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提出了著名的意識的五個特徵。其中一個特徵是,意識是屬於私人所有的,屬於個人意識,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反過來說,他人永遠無法明白、識別另一個人的意識。
在意識傳輸之後,他人只能通過你的記憶、容貌,來判斷傳輸意識是否成功,但這只是意識的外殼。甚至對於接受傳輸的大腦而言,會覺得自己是存在的,同時又擁有你的記憶,進而也會覺得自己被成功的傳輸了。但對於現在的你,存在於舊大腦的你,複製信息之後被消滅與一般意義上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呢?再進一步的,備份之後,本體仍然存在,新的身體中又恢復一個「自己」,那麼,一個人是否能同時具有兩個意識,從兩雙不同的眼睛感知世界呢?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今日自我與昨日之我的哲學話題。今日自我是昨日之我嗎?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做出完滿的回答。
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威廉·詹姆士提出的另一個意識特徵所要解決的問題,即意識是連續的。意識雖然是變化的,但它從來不會中斷。在每個人的意識之內,即使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斷裂,但斷裂前後的意識還是緊密相聯的,是同一個自我的同一部分。
不過,一般來說,我們不能定義成分的東西,就會用形成它的方法去定義它。對於意識,人類現在可以確定的鑒別辦法就是:大腦一直存續,所以該大腦所依附的意識也一直存續。但是,這種從形成方式,而非從本質上去定義意識的回答有其局限性,所以,才有今日自我與昨日之我的困惑與思辨。
不過,如果基於大腦的連續性、唯一性都令人如此困惑於意識到底是什麼,那麼,傳輸意識,顯然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永生的第三個台階,只可能是一種完全在現有技術範疇之外的東西,現在做出預言,還為時尚早。
親愛的讀者,你讀懂了嗎?
※美文薦讀:狗一旦發瘋,就離死不遠了
※在這個厚道稀缺的時代,我仍要厚道地活著
TAG:美文美圖炫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