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部經典印度電影,裡面並沒有大家又愛又恨的歌舞場面
(文/緋色_神仙)
說起印度電影,第一印象就是歌舞插播,其實目前有30%的印度電影是完全沒有歌舞的,所以,如果你對印度電影的印象還停留在歌舞部分,那就太落伍啦!
今天,緋色就向大家推薦八部印度佳作,這八部佳作不但沒有任何歌舞插播,而且牽涉到印度不同層面的人文歷史,都是相當有料、有質感的作品哦!(故事簡介部分我只寫一個故事梗概,盡量避免劇透)
1.《午餐盒》(Dabba)2013年
故事簡介:一個錯誤遞送的飯盒,引發的一段浪漫情事。
人文歷史:Dabba(達巴),飯盒的意思,也就是上面海報中出現的由多個小罐子疊加起來的便當盒,wala(瓦拉),快遞的意思,Dabbawala(達巴瓦拉),飯盒速遞,是一套獨特的印度送餐系統,通過以符號、字母、顏色等簡單元素標示飯盒,使用目標化管理,讓送餐服務在一群文化程度很低的僱傭者中得以高效運行,送餐準確性達到了99.999999%,會產生這種特殊送餐業務的原因是為了節省,那些在市區中心上班的人,為了不在市區消費昂貴的午餐,便選擇讓家裡人或專門訂購實惠的午餐送到市中心上班的地方,於是乎這個偉大的送餐系統就誕生了。這個送餐系統有多出名?我只告訴你,英國王子結婚的時候,還特地邀請了達巴瓦拉的工作人員來參加哦!要了解現代印度的社會文化,達巴瓦拉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個項目。
2.《愛經/萬誘寶鑒》(Kama Sutra:A Tale of Love)1996年
故事簡介:改編自印度古典名著《愛經》。
人文歷史:《愛經》是一本名揚天下的古典性愛巨著,裡面有著各種誇張的性愛姿勢圖片和大段的文字理論,比中國的春宮圖牛叉專業多了(未免和諧,自行百度......),而在印度中央邦北部一處不起眼的叢林小城市克久拉霍中,聳立著數座令世人震撼的性廟,上面布滿了千姿百態的性愛雕刻,從3P到人獸,包羅萬象,堪稱3D版的《愛經》,而此片中也確實出現了性廟的鏡頭。
性與愛是人世間經久不衰的話題,人們對它處於一種既熟悉又好奇的矛盾情緒中。雖然克拉久霍的性愛雕塑主要集中在幾座神廟上,只佔總數的5%,而95%的遊客來此地卻只為一睹性廟的真容,是非常熱門的印度旅遊勝地。
與影片主題一樣,性廟並不是以一種淫穢猥褻的目的存在,而是大方地探討性與愛的智慧,所以性愛雕塑都處於較低位置,越往上越純潔,直到廟頂,表達了一種性愛理念的不斷提升,直至最後升華。
3.《自殺現場直播》(Peepli Live)2010年
故事簡介:一樁與農民自殺事件有關的黑色喜劇。
人文歷史:雖然影片採用了誇張的喜劇形式,但片中關於農民自殺的現象是千真萬確的,因為印度沒有進行過中國式的土地改革,所以很多農民面臨無地可種,或者是因還債變賣土地,最後無以維持生計,選擇自殺,而政府出台的關於農民因貧困自殺可獲得現金補助的政策,更加激發了貧困的農民去自殺,以換取微薄的撫恤金。
以下圖片翻拍自《印度羊皮書》,我們能看到印度官員不著眼解決農民貧困問題,而是千方百計想法如何減少農民自殺的統計數據,這和影片中揭露的官僚腐敗也是相當一致的,所以此片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現實揭露作品。
註:影片的製片人正是寶萊塢巨星阿米爾·汗,他不愧被稱為印度良心。
4.《忒修斯的船》(Ship of Theseus)2012年
故事簡介:影片用三個器官移植病人的故事間接討論了印度古老哲學中生死輪迴的話題,
人文歷史:生死輪迴,是印度教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佛教產生的時間,要遠遠晚於印度教,而佛教的生死輪迴理念也正是借鑒了印度教。印度教教義中,原本將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相結合,致力於引導人們向善,以期來世獲得好的回報,但印度教發展到後來,生死輪迴成為了統治階級向被統治階級洗腦的工具,讓這些處於壓迫的群體放棄抵抗,安於現狀,樂於接受現世的苦難,只注重輪迴和來生,祈求來生出生到好人家。
影片將以往生命至生命的輪迴,上升到了元素到元素的重塑這一新高度,可以說是印度古老哲學在新時代的進步。
5.《沒有女人的國家/無女之土》(Matrubhoomi)2003年
故事簡介:由於重男輕女,印度很多偏僻村落無法找到適齡女子婚配,女主角卡爾基到了出嫁年齡,貪財的父親將她賣給了一家5兄弟做妻子,於是她夜夜被輪流施暴......
人文歷史:印度的傳統是非常重男輕女的,在印度,最惡毒的詛咒是:祝你生個女兒!相關歷史無需多說,中國人都懂的,順便提醒一下,中國目前的性別比例失衡比印度還嚴重,像這種買賣婚姻,以及一女配多男的情形,中國的偏遠山區也是有的。我一直在想,中印兩國多出來的男人準備搞基么?中國男人是攻還是受呢?
有一位中國的印度影迷曾這樣評價這部影片:心理承受能力薄弱者、想像力過於豐富者及女性觀眾謹慎觀看此片。這也是我對大家的忠告,反正我看完這片子,三觀都毀盡了,難過了好幾天!
6.《孟買日記/河邊的男洗衣工》(Dhobi Ghat)2010年
故事簡介:講述了在印度孟買的四個主人公之間錯綜複雜的故事。
人文歷史:影片又名《河邊的男洗衣工》,可見這個人物是四個主人公中最重要的一個。洗衣工是一項非常具有印度特色的工種。簡陋的露天場所里,他們猛力的在平台上摔打浸濕的衣物,以此來去除衣物上的污垢,隨後還要負責晾乾、熨燙、摺疊、包裹後交貨等多道工序,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月收入大約在2萬到3萬盧比(1盧比約合0.1155元人民幣),這個收入水平在印度體力勞動者中還算說得過去。
如果你去印度旅遊,是很高概率和這個群體發生聯繫的,因為那些賓館裡的床單、被套等物件的清洗工作,都是這些洗衣工在做的,而洗衣工晾晒衣物的地方,也不失為一處富含印度特色的「旅遊景點」。
註:影片是阿米爾·汗妻子的導演處女作。
7.《月亮河/水》(Water)2005年
故事簡介:講述了一個8歲小寡婦和寡婦村的故事。
人文歷史:影片不但涉及到重男輕女、童婚的習俗,更抨擊了印度的寡婦制度。
印度傳統習俗,女性身份是和男性聯繫在一起,如果男性不在了,女性也就沒什麼價值。寡婦們要守齋戒,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不許戴任何飾物,不準參加任何歡慶場合。無家可歸的寡婦們,幸運的話會生活在政府的救濟營中,但是更多人面臨著餓死的威脅。據估計,印度現約有4000萬名寡婦。
有些寡婦每天花8個小時在廟裡唱誦經文,一天可以得到1盧比(約等於2美分)和一點米。但廟裡不提供住處,她們只能住在郊區那些簡陋的房子里。沒錢租房時,她們就只能睡在街上。有些寡婦淪落到賣淫。「本地的男人知道我們很無助,知道怎麼利用我們。」她們說。
由於印度的童婚習俗,有些5歲~15歲的孩子就成了寡婦,從此過上生不如死的生活。
8.《甘地傳》(Gandhi)1982年
故事簡介:講述了聖雄甘地的一生。
人文歷史:甘地在印度被譽為國父,他的頭像印在印度的鈔票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影響了很多印度人的思想,目前為止他依舊稱得上是印度在世界範圍內最知名的人物。
小結:
對於產量世界第一的印度電影來說,八部影片猶如滄海一粟,但我認為這些影片才是印度電影人的真實水準,很多商業電影是為了迎合市場口味不得已作的妥協,畢竟電影人也好,電影公司也好,還是要考量票房和收益的!
相信你看了這八部影片,一定會對印度電影有了煥然一新的看法哦!
※雙重人格連環殺手電筒影之《魔鬼雙面人》
※懸疑電影很喜歡精神病人,又以多重人格障礙題材的最具挑戰
※這部黑幫電影,讓杜琪峰圓了自己一個《教父》夢
※這三部連環殺手電筒影里,大反派總以為自己是救世主或者替天行道
※愛情電影我看過上百部,最完美的情侶永遠是記者和公主的CP
TAG:Dreamers電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