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喜歡分餐制,中國喜歡合餐制,背後體現不同民族性格
【軍武次位面】作者:庸人
歡樂的氣氛能使一盤菜變得像一個宴會。——(英國哲學家)赫伯特
假如讓你去大街上隨便找一個外國人,問他「在中國吃飯,什麼最讓你印象深刻!」我敢保證,80%的人都會表示「中國人在一個盤子里吃飯讓他印象最深」。
也是,記得小時候,我的老師就跟我們講過:西方人不與其他人在一個盤子里吃飯,大多一人一個盤子,各自吃各自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樣衛生。像中國人吃飯多為聚餐,一盤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不好,在吃些汁液黏稠的菜時有些人還喜歡把手中的筷子放在嘴吮一下,接著又伸向菜盤,想想就噁心;有時,主人在吮完筷子後,還熱情地給客人夾菜,弄得客人推也不是,接也不是。
那時候聽老師講完這些感覺還挺對,西方人真挺文明,像我們中國人在一個盤子里吃飯不就是在吃別人的口水嗎?好噁心......
長期以來以歐美為代表的 " 分餐制 " 一直就扮演著「先進與文明」的角色,就連小時候看的日本動畫中,他們也都是分餐制。日本在歷史上受漢文化影響很大,之前也跟我們一樣,一群人吃一個盤子里的菜,怎麼後來改了?
以前不知聽誰說,日本奉行「拿來主義」,只學習別人先進的東西。看他們如今學習歐美的「分餐制」,我就那會在想,是我們文化上落後了嗎?
後來,我查了些資料,發現並不是這樣。
中華民族在 2000 年前就一直是 " 分餐制 ",到了宋朝才慢慢過渡為 " 合餐制 "的。為什麼會變成如今的「合餐制」呢?老祖宗不是一直倡導「擇善而從」嗎?難不成「合餐制」比「分餐制」要好?
想要知道答案,還得先從這段歷史說起。
其實「分餐制」在我們歷史早期是個不得已的選擇。在氏族部落時期,我們採用的就是分餐。一個氏族部落的人們共同捕獵獲取食物,然後平均分配食物。之所以分餐,是因為這一階段,人們的生產力較為低下、食物主要靠打獵獲取,以肉類為主、烹飪方法簡單粗糙,食物也便於分割,所以吃飯以分餐製為主。
在國家文明出現之後,人們又給分餐加上了 " 長幼尊卑秩序 " 的含義。在秦以前,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講究一點的鋪上筵席。一般是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貴族們還講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主客的身份、筵席的規格和食物的豐盛程度。地位越高,使用的數量也就越多,享受的肉食品也就越豐富。天子食九鼎、王食七鼎、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這就是古代的列鼎制度。在進餐時,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相同,其中容積小的鼎所盛食物僅夠一人食用,這正是早期分餐而食禮俗的最好見證。
但在隋唐以後,這種飲食禮制的約束開始弱化,而宴飲時追求和諧熱鬧的心理傾向加強。隨著服飾、坐具、坐姿的改進,合餐逐漸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習慣。而到了宋代,現代意義上的合餐方式已經成型。在宋代,現代式高大的桌椅已取代唐代低矮的桌凳,成為各階層普通的傢具。舉個例子,《清明上河圖》中,汴京餐館中擺放的就都是高桌大椅。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沿途宴飲無數。據史料記載,當時除皇帝由於其特殊地位而一人一桌獨餐以外,其他隨從人員都是圍桌合食。客觀上,這也促進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融會貫通,滿漢全席也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些都標誌著飲食文化的發展,一種延續至今的「合餐」新傳統便逐漸形成了。
我們從分餐到合餐大概也就是這麼個歷史。
有人可能會問「說了這麼多,那到底「合餐制」與「分餐制」那個更好啊?」別急,我們再來對比一下。
先說「合餐制」,從經濟角度上講「合餐制」節省了普通家庭的部分開支(畢竟分餐的話需要很多盤子啊);
從感情方面講,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親密度的提升(形容古代軍人情誼有句話叫「一個鍋里攪馬勺」);
在這兩點上,「分餐制」是沒辦法跟「合餐制」相比的。
而分餐制的優點在於:
第一,有利於節約糧食,減少浪費。平時吃飯我們總會點上一大桌,結果吃不完造成浪費;而「分餐制」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飯量和需要進食,避免了這種浪費;
第二,有助於均衡營養,防止偏食。「分餐制」可以根據每人每餐需要的營養,搭配飯菜,保證每餐營養均衡。尤其是對兒童,可以起到杜絕偏食、挑食的壞毛病;
第三,有利於防止疾病傳播,這點就不用解釋了,開頭已經說過了。
從上面這幾點來說,「合餐制」是比不了「分餐制」的。
雖說「分餐制」的優點很多,但讓小編選擇的話,我寧願選擇合餐,畢竟已經習慣了這種吃飯方式,我可不願意去吃一頓沒有吹牛划拳、沒有觥籌交錯的分餐!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軍迷——總是被嘲笑的群體,但我們從未後悔
※朱日和大戰結束,「跨越-2017」展示出了中國陸軍什麼樣的新特點
※中國未來的海洋權益,需要多少艘航母來維護?
※別看T-54和T-55長得一樣,兩者可不是一回事,專門打核大戰的坦克
※美國海軍設計最成功的驅逐艦,斷成2半依然不沉,宙斯盾艦的爸爸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