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那麼大,你卻偏偏走進了卡薩布蘭卡

世界那麼大,你卻偏偏走進了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看不見的信仰之爭

「卡薩布蘭卡嗎?多少人因為那部電影慕名而來,但是真正去了一定會失望。」我在馬拉喀什時,聽慣了當地人這樣的勸說。所謂的失望,可能是由於這座城市真的「不那麼摩洛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摩洛哥應該都是像馬拉喀什、菲斯抑或舍夫沙萬那樣飽和度超高的城市村莊和地道的柏柏爾人後裔,而為摩洛哥打開知名度的卡薩布蘭卡只有單調的白色以及歐化的場景,反而是最不上鏡的一個。事實上,這座城市的確在有意和無意地去阿拉伯化,即便伊斯蘭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就建在這裡,即便它是摩洛哥經濟中心和最大城市, 「褪不去的歐洲」之感仍會伴隨你左右。

Rick s Cafe

里克咖啡館,當真你就輸了

公元前7世紀,柏柏爾人定居在安法,15世紀時,葡萄牙人在這些村落里建起了大批歐式建築,並稱其為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略懂西語便會知道,「casa」是家的意思,「blanca」則代表白色,直譯為「白色的房子」。如果乘坐飛機先到這座城市,俯瞰全城便會明白這個名字有多恰如其分。20世紀初,法國成為卡薩布蘭卡的實際統治者。作為北非的戰略要地,法國人既要打壓當地人的反法鬥爭,又要提防其他西歐國家的覬覦,著名電影《卡薩布蘭卡》(又譯《北非諜影》)以二戰為背景,展現了各方勢力在這座城市的角力。然而如今整座城市,唯一能和這部電影扯上關係的,只有里克咖啡館(Rick』s Cafe)。

走在海濱大道上尋找這家咖啡館時,我仔細端詳了這座城市的外貌:因為被法國佔領的緣故,它比阿爾及爾更法國化,建築的白色摻雜著一種帶點粉色的岩石灰色,這些都和當地建築的材質使用偏好息息相關。街景整體觀感很像巴黎那些老舊、破落的街區,歐洲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然而巨大的拱廊建築里卻是成堆的垃圾,一座老電影院仍掛著《卡薩布蘭卡》的海報。因為很多歐洲遊客慕名而來,路邊法文、英文、德文的招牌遠遠多過阿拉伯文。

里克咖啡館位置極佳,很容易找到。沿著殖民地式六角形大理石板樓梯上去,我試探地問門衛是否可以參觀,他卻十分粗暴地搖了搖頭: 「什麼參觀,這裡是咖啡館,又不是博物館!要進去的話,就快進去。」雖然這態度很有電影味道,但聽起來總是不那麼讓人舒服。

門口的名牌寫著這家咖啡店2004年3月才開業。想想也是,當年拍電影時根本沒有來此取景,全片都是在攝影棚完成的。我面前的這座咖啡館幾乎重現了片中的細節,有拱形的天花板,有雕花的吧台、復古的桌椅和鋼琴,循環演奏電影主題曲《As Time Goes By》。

咖啡館的創立者Kathy Kriger女士曾作為美國對外貿易服務機構的員工,在摩洛哥工作了4年時間。她是《卡薩布蘭卡》的電影迷,便在這裡還原了電影中的場景,開了這家咖啡館,順便成為這座城市必去景點NO.1。她的傳記名字就叫《Rick』s Cafe: Bringing The Film LegendTo Life In Casablanca》(《里克咖啡館:將電影傳奇帶到現實》)。

咖啡館是帶有中庭天井的構造,白色的用餐布之下,桌布和餐巾都是深墨綠色的,桌上整齊擺放著吃法餐用的整套刀叉餐具。每張桌上都有一個黃銅製的小檯燈裝飾,廊柱四角擺著高大的鏤空刻全黃銅製檯燈,天花板上則吊下來具有北非伊斯蘭風情的吊爐燈,氣氛慵懶。侍者名叫伊爾沙,即電影中英格麗·褒曼飾演的捷克革命家妻子的化名。這裡的招牌菜並不像傳說中那麼差勁,價格貴倒是真的。在這裡碰到不少中國旅行團,喝杯咖啡拍拍照是旅行卡薩布蘭卡最重要的部分。

Hassan II Mosque

清真寺,褪不去的歐洲風味

走在大街上,到處洋溢著阿拉伯、法國、葡萄牙、西班牙混合的味道,這座城市是在法國人統治時期才發展起來的,所以不要指望能在這兒找到有趣的歷史故事或是名勝古迹。而且作為法國在北非最大的殖民地,卡薩布蘭卡的確卧虎藏龍,但絕對不是個浪漫而有文化的地方。

這裡的基礎建設同樣比照法國和西班牙的設計來安排——如果不是遠方體量巨大到無法忽略的宣禮塔,我幾乎都要誤認為自己回到了歐洲。那裡便是修建於1993年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摩洛哥唯一一座向非教徒開放參觀的清真寺(主體大殿除外),也是排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清真寺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據說寺內可容納2.5萬人,寺外廣場能容納8萬人,祈禱場面是真的壯觀。有趣的是,這個彰顯著伊斯蘭文明的符號,本身卻有褪不去的歐洲風味藏身其間。清真寺的設計師是法國人Michael Pinceau,很大程度上這裡展現的是歐洲人想像中的穆斯林和信仰。

與北非其他國家和摩洛哥其他城市裡看到的清真寺都不同,這已是一座十分現代的清真寺了。大殿安裝的都是遙控操作的自動門,宣禮塔內甚至設有電梯。為了體現摩洛哥人祖先由海上前來的歷史,工程人員選擇了填海圍堤,清真寺就坐落在突出的海岬上,一部分建築伸出水面。當地導遊會指出這個設計與《古蘭經》中那句「神的寶座是在水面上」相呼應。而在我看來,尤其是從遊艇碼頭方向望過去,卻有種類似安藤忠雄光之教堂一般的、建築創造神跡的錯覺。這座號稱「伊斯蘭世界最西端鎮守者」的大寺,第一時間令我聯想到的,是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同樣由廊柱和圓拱圍繞的巨大殿前廣場,同樣恢宏氣派又鮮少開啟的寺堂正門。至少風格上不太像是伊斯蘭建築。排隊參觀時,聽到身旁旅行團導遊介紹,說清真寺的合金大門重達40噸,沒有鑰匙,是用一組密碼鎖來開門,只有摩洛哥國王駕到時,才會打開。

當初修建這座清真寺時,摩洛哥政府向整個伊斯蘭世界募集到了5億多美金,設計師為了彰顯伊斯蘭世界的雄厚實力,處處與代表天主教至高地位的聖彼得大教堂較勁。他專門針對聖彼得大教堂的各項數據進行了統計,包括正門大小、廣場面積、大殿高度、穹頂總高等等,務求任一方面都超過天主教的聖所。因此,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禮塔足足有210米高。雖然是出於較勁兒,但我總覺得,這座清真寺與千里之外的天主教廷所在地間,催生出了某種微妙的、意料之外的調協感。裡面的氛圍更像聖彼得大教堂,地板全部用大理石拼花,是歐洲裝飾管用的顏色,立柱則使用了伊斯蘭世界裡不多見的四方柱。倘若用天主教聖徒、十字架、耶穌受難像將大殿裝飾一番,估計可以直接當成教堂來使用了。但轉念一想,有錢的穆斯林在建造意圖彰顯宗教偉績的建築時,似乎又一向是頗為寬容,迪拜不是有很多現成的例子嘛。

當我向一些當地年輕穆斯林表達自己覺得哈桑二世清真寺有點太新了時,他們反而覺得「新才好,聚禮日禮拜時,舒服多了」。尋訪裝飾繁複、美輪美奐的古迹,到底是遊客們的想法。按照年輕教徒們的觀點,清真寺似乎反而應與時俱進。

Cultural Integration

北非VS歐洲,融合抑或流行

問起當地人還有哪裡值得去,好幾個阿拉伯人統統說是路德聖母大教堂,也是很有意思的反差了。路德聖母大教堂是座現代建築,造型簡單得像是哪家中學的集會禮堂。裡面的布置也十分樸素,牆體全部是混凝土預製板搭砌之後直接使用,連粉刷都沒有做過。但四周牆面竟完全以花窗玻璃來製作,講述《聖經》故事,華貴至極。我猜想這一設計,或許是想以強烈對比來突出神性的偉大。德國不少新教教堂都採取了這種處理方式,我起先認為這是個新教教堂:畢竟摩洛哥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相比伊斯蘭教的老冤家天主教,基督新教教堂聳立在市中心,不至於那麼容易就讓人聯想起十字軍東征。直到看見懺悔室,我才意識到,這裡根本就是戰後建造的天主教堂。

卡薩布蘭卡街頭有許多傳統藝術品店,地毯、玻璃製品、畫作、精油都是最暢銷的手信。

摩洛哥人世世代代都會使用阿甘油,近些年更是成為世界流行的美容珍寶,圖為一位當地婦女正在榨取阿甘油。

詢問後才知道伊斯蘭地域修建天主教堂,或者在天主教中心修建清真寺,原本是近20年來西方宗教交流、融合的流行,就像羅馬也擁有由建築大師Paolo Portoghesi設計修建的現代風格大清真寺。

穆罕默德五世(即哈桑二世的父親)廣場對面就是皇宮,我坐在廣場的長凳上,抬頭望著市政廳的白色鐘樓。鐘樓似乎是西班牙殖民地風格建築,形制上與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禮塔倒有些神似。陽光很好,從這裡看去的整個城市,遠遠近近的樓房,倒真有點全數「布蘭卡」的感覺了。

除去里克咖啡館和哈桑二世清真寺,尤其是和「四大皇城」相比,卡薩布蘭卡看似沒什麼非去不可的理由,但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風東送,讓古老的非洲文化與歐洲文明交匯於此。與其來此之前重溫一遍影片《卡薩布蘭卡》,不如看看英國作家塔希爾·沙阿寫的《哈里發的神殿——卡薩布蘭卡的365天》,中世紀的信仰與後現代的物慾並存、西方文明與阿拉伯文化交織出的奇思妙想都正在這塊土地上上演著。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遊領隊圈 的精彩文章:

出行必備!旅行清單+行李打包技巧,再也不用手忙腳亂了
西藏的三大聖湖,你去過幾個?
五彩風馬旗,風中的祈禱
遊客:導遊,我們買貴了1泰銖,你騙了我們!
看完建軍90周年閱兵,有沒有心潮澎湃想來一次軍事之旅

TAG:導遊領隊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