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自古以來,凡夫俗子多,以為自己超脫一切看破紅塵的人更多。須知真正的修行不只是生活的清苦,更在於心靈的澄凈。大多數人本質是凡人,就算身在佛門凈地,也還是無法改變本性,所以真正意義上修行的人總是寥寥無幾的。但人生在世,不一定非要追逐別人的腳步,不一定非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活,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何必思凡,本在人間。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有幸欣賞了《思凡》這部話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奇。之前沒有過多地接觸過話劇,偶爾看的也只是傳統的,這次經歷算是我個人對話劇的一種認知改觀。《思凡》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全劇貫穿的是佛教音樂,話劇開始眾人也有齊唱「南無阿彌陀佛」,頓時讓人一度沉浸於此。小尼姑的一句台詞「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父削去了頭髮,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讓我聯想到《霸王別姬》,還有那句「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思凡》確實造詣與難度同在,看到這裡就真的讓人以為這個只是對《思凡》的一種現代話劇演繹。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然而這部話劇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不按套路出牌,它加入了荒誕主義手法。話劇首末是《思凡·雙下山》,中間部分卻加入了薄伽丘《十日談》中的兩個故事,看似荒誕的結合,實則卻巧妙無比,無限的想像空間,卻仍然有連貫性合理性。看似一切都是即興的、輕鬆的、不確定的,但每個演員都用自己的激情去演繹、去詮釋,觀眾也用自己的理性與情感來理解。這樣一種「先鋒話劇」的方式,更大地發揮了話劇的作用,更大地擴寬了話劇的空間,這是導演心中的《思凡》,也是觀眾心中的《思凡》,每個人對於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思凡》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人生,而觀眾也用自己的理解來體會《思凡》的意義。本來俗人,何不思凡?尼姑與和尚的故事,正體現了人最本質的慾望,哪怕是終日伴著青燈古佛的僧人,也存著貪戀紅塵的念想,而這一切被壓抑被束縛的慾望的火苗,在和尚與尼姑邂逅間被徹底點燃。小尼姑開始抱怨自己「削髮為尼實可憐」,內心寂寞難耐,偶遇幾個遊戲在山門外的子弟,內心更是激情如火,盆中的水也無法讓她冷靜下來;小和尚貪戀紅塵,難忍「香醪美酒全無份,紅粉佳人不許瞧」,那日見了小尼姑,更是心生雜念,無奈只得誦經念佛來克制。尼姑與和尚相似之處就在於都是因為種種因素被迫入空門,身在佛門心在凡間。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幸而二者並沒有一再壓抑自己,在話劇最後一幕里,二人衝破一切清規戒律,衝破種種束縛,雙雙下山終成眷屬。話劇中人物深刻而形象地演繹了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一方面有對自己身為佛門弟子卻心懷雜念的自責與愧疚,另一方面也有對自己內心渴求的迫切嚮往。這一切無不象徵著當今的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矛盾,是該克制自己隨波逐流還是該奮起反抗順應本心?我想,在這部話劇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許有克制自己才能到達一定高度的想法,或許有遵從本心自在而活的念頭,不管對錯,都是自己的追求,這是《思凡》的價值,這也是觀眾的選擇。

話劇中穿插的《十日談》的兩個故事也正延續著《思凡》的意義。嚮往愛情的年輕人為了與心愛的人相會,想盡一切辦法終於達到了目的,儘管這中間發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最終還是完成了心愿。幽默的是,裡面一些全憑想像的畫面,都用生動的「此處刪去**字」橫幅來表示。另一幕故事是馬夫愛上王后的故事,這一幕採用類似「鏡像」般的手法來演繹,一切人物場景都有兩個:兩個馬夫,兩個國王,兩個王后,同時演繹。馬夫對王后熱烈的愛讓他鼓起勇氣假扮國王,最終抱得王后,而馬夫的機智也拯救了他,讓他在國王的試探下安然存活了下來。兩個故事都有荒誕之處,不符合倫理,但最後「受害人」都不再追究責任,反而聽之任之,這也恰巧是高明之處。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是否如願,這是諷刺,還是啟示?這兩個故事的意義就在於此,當自己的慾望無法壓抑,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來達成所願,不計後果。結局怎樣沒人在乎,這是一種諷刺,《十日談》出現時的西方正在進行文藝復興運動,譴責「禁欲主義」,以這種故事,來諷刺、來希望人們理解這個道理:不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但對於當下,這何嘗不是一種啟示,心中有渴求的東西,不要去壓抑,去盡自己的努力,哪怕不能達到,就算以生命為代價,也必須一試!誰都不知道結果如何,或生或死,其中的價值只有自己明白。這兩個故事也是極大地鼓舞心有渴求的人,放手追求,也許就能成功。

無論是故事,還是生活,都充滿著辯證,充滿著矛盾,但最最重要的,還在於自身的理解。選擇克制自己遵循天理,還是選擇順應本心釋放天性,都是個人的追求。在我看來,《思凡》的意義其實在於對人性深入的刻畫與選擇,尼姑和小和尚渴望凡塵生活卻又被佛門清規束縛,因而表現出種種心理矛盾,越是刻意掩飾、壓抑,衝破束縛的慾望就越強烈,最終才有了「和尚尼姑,逃之夭夭」的結局。這時,佛門彷彿成為一種界限,耐得住寂寞方能成佛,耐不住寂寞只能成人。誰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才有了《十日談》里的故事,不管如何,我將其理解為啟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慾望。這種信念,促使他們毫無畏懼,用盡一切方法,幸運的是,他們都達成所想,這就是啟示人們,不要刻意壓抑自己,心中有所想法,儘力去嘗試,說不定就能成功。

做一個俗人,快樂而自在,本在人間,何必思凡?

話劇的結局都是圓滿的,這也無不啟示人們,只有嘗試,才有可能實現自己心中所想。我們本就是俗人,何必為追求一些本就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而強迫自己呢,物極必反,壓抑到一定程度勢必會有某方面的毀損。生命來來往往,沒有來日方長,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度 的精彩文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只願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李之儀與楊姝:一時爺孫戀,相思容易相守難
浩浩荡荡的黄河畔,雄壮的英雄豪情,宏大的文人歌咏
毛主席的英雄豪情都表現在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中了
醒世恒言: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TAG:三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