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肚子里出來卻這麼大差距,正是當父母的樂趣
中
國的生育文化,從傳統的「多子多福」經歷了計劃生育和城市文明的洗禮後,現在的家庭更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而非像以前那樣把孩子當成不同的投資項目,期待其中一個能成功就能解決自己後半生的贍養問題。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傾向於將一個孩子培養好就滿足了的目標,這當然是個很合理的想法,但從另一個角度,卻也減少了「突變」的樂趣。
GIF/1K
正文分割線
孩子都很成功沒啥意思,
孩子讓你震驚了才夠刺激。
在好萊塢,有很多同時經營演藝生涯的著名兄弟姐妹,但在小編看來,過著完全不同生活,卻都精彩人生的哥倆,才是「成功」的。
在多孩時代,孩子中個性千差萬別是一個常見現象,這個孩子脾氣好,那個孩子愛胡鬧,對父母來說是司空見慣的行為,也是從自身營造出「生物多樣性」的一個表現。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多樣性」,想想他們的父母,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孩子。
納粹戰犯
救人義士
VS
赫爾曼·戈林作為納粹德國極權的二號人物,當時權傾朝野,聲名顯赫。德國人曾說「為什麼高速公路要減速?因為戈林元帥的女兒開始學走路了。」這樣一位熱愛權力、女人的戰爭罪犯,卻擁有一個和他完全不一樣的弟弟。
艾爾伯特·戈林對政治毫無興趣,當哥哥成為納粹德國的大人物時,他第一反應就是搬到了維也納成為奧地利公民,以為能遠離政治。但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艾爾伯特發現自己生活的城市街道上,猶太商店一家家地倒閉關門,鄰里街坊的猶太朋友一個個地消失,艾爾伯特決定不再逃避下去。
納粹青年團強迫猶太婦女擦洗馬路,艾爾伯特主動加入進去「洗地」,導致青年團不敢再這麼做。
當納粹支持者將一名老年猶太婦女拉到廣場上,給她脖子上掛「我是猶太豬」的標語時,艾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將標語拽了下來。他隨即受到毆打和逮捕,但很快當局就把他放了出來,虛榮心極強的哥哥不容許有人毆打他的弟弟。
艾爾伯特就這樣「狐假虎威」,四處參加當局針對猶太人的欺凌活動,站在猶太人一邊讓納粹敢怒不敢言。他在二戰期間解救了眾多無辜的人,有名有姓的就有34名,這34人包括導演、製片人、作曲家、總理等,名聲太大只有赫爾曼·戈林有權力釋放他們。但當艾爾伯特拿著簽名上門要人時,沒人敢打電話找帝國元帥確認其簽名是否真實。
1944年他和志願者開著幾輛卡車到達捷克的特雷津集中營,傲慢地對荷槍實彈的軍人們說「我是斯柯達的武器出口服務商艾爾伯特·戈林,我需要工人。」集中營的管理者對這位「臭名昭著」的元帥弟弟不敢造次,馬上給了他一批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這些人很快就被釋放獲得自由。
戈林兄弟各自的家庭。戈林的女兒艾達一生都在為父親辯護,2010年她說「我的叔叔所做的一切,必然得到了我父親的支持。」艾達被父親的愛蒙住了雙眼,看不到眾多生靈塗炭的不可挽回的悲劇,那正是她叔叔後半生無法從痛苦中走出的根源。
有這麼一個「四處惹麻煩」,「要我擦屁股」的弟弟,赫爾曼·戈林應該覺得丟人和可恥,但他多數時候都縱容弟弟甚至有求必應,這雖然不能洗清他的罪行,卻成為他妻子女兒對他人性一面的認同。
不幸的是二戰結束後,艾爾伯特因為哥哥的身份受到牽連多次遭到逮捕,不過每次都因為很快有人出來作證證明他的正直而立即釋放。但「戈林兄弟」的偏見始終籠罩著他,最後於1966年在貧窮與孤獨中死去,他的事迹直到30年後,才在倖存者和作家的努力下被記錄下來。
再給戈林和艾爾伯特一次機會,他們多半還會選擇同樣的道路,歷史最終記錄下關於這對奇異兄弟的故事,帶給我們更多關於人性的思考。
美國隊長
黑幫大佬
VS
《教父》描述了上世紀40年代美國紐約義大利黑幫的傳奇故事,而在當時最有名的美國黑幫分子,名叫阿方索·卡彭,來自於一個有9個孩子的義大利移民家庭。他26歲的時候在一個酒吧當保鏢,因「才華出眾」不久就帶出了芝加哥最強大的犯罪團伙。
阿方索至少參與了33起謀殺,他每周「收入」30萬美元,「經營範圍」包括盜竊、賭博、走私和皮條。兩大影帝羅伯特·德尼羅與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都在熒幕上扮演過他,可見他名聲在外。
《大西洋帝國》中的艾爾·卡彭
而他的哥哥詹姆斯·卡彭則是典型的「美國英雄」,詹姆斯16歲時加入馬戲團、劇團,和印第安人成為好朋友,一戰時他報名上了前線,成為優秀的士兵和槍手。
復原後他因為善於和印第安人打交道,去了內華達州執法部門,專門對付非法盜獵者。在這裡他靠著雙槍技術,像電影里西部片里所有帥氣的牛仔一樣抓犯人,聲名遠揚。
兄弟二人,都對外隱瞞自己兄弟是警察(匪徒)的事實。詹姆斯只和另外兩個兄弟聯繫,過問住在芝加哥的母親的情況。甚至詹姆斯的太太和兒子,都不知道自己有個黑幫分子的叔叔。
阿方索後半生受困於司法和疾病,在1948年死於中風。詹姆斯則一直受人尊敬,被視為正義的化身,60歲時心臟病發作去世。
法國軍人
布爾什維克
VS
在19世紀末的俄國,一戶猶太家庭因男主人去世而面臨經濟危機,繼而改變了兩個兒子的命運。
哥哥基諾維在10歲那年認識了高爾基,高爾基待他視若己出;弟弟雅科夫在16歲出來工作時認識了列寧。一個在人民作家身邊學習接受文學教育;一個在革命家身邊成長為工人階級吶喊遊走,兄弟倆從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兄弟二人與各自的人生導師在一起,兩位導師都成為他們人生的指路明燈。
對於80後一代來說,把格瓦拉當成「自由」、「解放」的象徵已是一種流行文化。但如果和雅科夫的嘴炮比,格瓦拉就是個戰五渣。
雅可夫·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大多數中國人不認識他,但在蘇維埃創建史上,他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列寧能被尊為「偉大革命導師」,全靠此君鋪路和組織。
雅科夫一生短短34年,16歲就成了俄國工人運動的積極分子,認識列寧後17歲開始擔任各類運動的組織者,18歲進出沙皇的監獄如家常便飯。年紀輕輕就成為革命領袖的雅科夫在此後的人生中一直為革命事業積極奔走,成為列寧最忠實的戰友和助手。
普遍認為雅科夫直接下令處死了沙皇一家,這令他成為西方世界的眼中釘。
一張珍貴的照片,高爾基和列寧在下棋,兄弟倆在一旁觀看,攝於1908年。
十月革命勝利後,雅科夫幫助列寧繼續鞏固蘇維埃政權,在面臨各種勢力反攻的危險狀態下, 他積極深入各地零散的革命組織將大家團結在一起,代替遇刺受傷的列寧保證並擴大了革命成果。可惜這樣一位革命天才卻年紀輕輕因病去世,不過從另一方面,也因此避免了家人捲入之後權利鬥爭的血雨腥風。
兄弟二人最後一次見面是1919年,基諾維作為法國外交官前往莫斯科,他給弟弟寫了個紙條,恭喜他的成就,但雅科夫不久後就因流感過世。
而哥哥基諾維如何呢?在高爾基身邊接受教育的他對養父十分敬慕,16歲的他在高爾基的建議下拋棄了猶太教改信東正教,這也導致他與家庭決裂。18歲他移民加拿大,流浪多日後被流亡義大利的高爾基接到身邊。
1914年一戰爆發,他志願參軍並在戰場上英勇作戰身負重傷失去右臂,但又一位貴人飄然而來救他一命,一位上尉堅持要把傷員送到醫院。出院後他加入法國籍,並擔任外教工作前往美國遊說美國參戰,當時他只有20歲。基諾維在這之後幾年一直為法國外交部工作,頻繁前往俄國、羅馬尼亞、中國、日本等國,能說多國外語的他後來在摩洛哥法國外籍軍團工作。
二戰期間。基諾維加入當年救他一命的上尉,此時已是將軍的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利用他在北非多年的影響力幫助流亡政府獲得當地殖民地的信任和支持。二戰後他升任准將,是當時移民軍官中最高軍銜。伺候擔任駐外大使,在中法建交上多次出力。
兄弟二人各自葬在了自己的陣營中,在俄羅斯,有各種以斯維爾德洛夫命名的軍艦、道路和建築。
基諾維1966年去世,比他的弟弟多活了45年。這45年,他看盡雅科夫所一手建立起來的強大帝國如何改變了世界,並相信養父的死與斯大林脫不開關係。種種原因讓他對這個政權忌諱如深緘口不言。他最終作為一名忠誠勇敢的軍人落幕,在他的棺木上,刻有東正教標誌、士兵勳章、榮譽軍團的鐵十字架以及養父高爾基的肖像。
GEO小編作為二胎,希望父母不是將第二個孩子因為「備份」、「老大的玩伴」、「湊個好字」這些愚蠢的理由帶到世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我們所列舉的三對兄弟6個人,相信其中50%以上的人他們的人生父母都沒有預料到。
視點
願父母們做好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孩子完全不一樣、卻擁有完全精彩、或平淡幸福人生的思想準備。
TAG:GEO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