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跖與泰山盜跖廟◎泰山?泰安文史拾零系列十九
被尊為「盜中之聖」的著名先秦人物「盜跖」(柳下跖),相傳曾活動於泰山一帶,因此泰山地域的「盜跖」信仰延續甚久,在泰山之麓還出現了供奉跖神的「盜跖廟」。
一、古籍中的泰山盜跖廟
唐煥《游岱雜記》:
《居易錄》又云:「某郡有盜跖廟。」今泰山下有廟,不知何神,相傳以為跖也。余每至岱城,觀和聖祠摧圮頹落,狼藉苓通(指豕馬之類),未嘗不泫然流涕。
唐仲冕《岱覽》卷十二《分覽二?岱陽中》:
北為金龍四大王廟,康熙初祠河神,祠前有像設獰惡者,或曰盜跖也。《莊子》云:「孔子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泰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蓋魯人設祠以為禬禳,如祭蚩尤及方相之意。
以上史料,分別出自清代乾嘉之際唐煥、唐仲冕父子手筆,披露了泰山存
在「盜跖廟」的重要史實。
清初王士禛《居易錄》卷四記各地「逆賊」之廟時云:「某處亦有盜跖廟、黃巢廟。」僅記其廟名而諱記其地(所記跖廟與黃巢廟聯文,考黃巢廟在岱北長清境,可推知跖廟當亦在泰山)。而唐氏父子之記則明確稱「今泰山實有之」(唐仲冕《陶山文錄》卷十),從而確定了「盜跖廟」的廟址所在。唐仲冕記並進一步坐實「盜跖廟」系附祀於金龍四大王廟中:「祠前有像設獰惡者,或曰盜跖也。」按此金龍四大王廟建於康熙元年(1662),奉祀河神謝緒。金龍四大王信仰原盛行於淮水流域,後因山東水運繁興,其神影響漸及山東,至清初遂奉祀泰山。其廟久圮,故址在岱宗坊西北隅,「盜跖廟」址當亦在此附近。
「盜跖廟」在泰山出現,並延續至清,說明泰山一帶的「盜跖」信仰頗為盛行。《莊子?盜跖》篇稱「跖方休卒太(泰)山之陽」。《莊子》其文雖屬寓言,但其間人物、地點的設定,卻自有一定的史實基礎(詳後論)。而泰山「盜跖廟」的出現,足見跖在泰山地域的影響確乎是深入人心。歷史上跖與泰山之關係,頗值得加以探尋。
二、歷史上的盜跖與泰山
「盜跖」又被稱為「柳下跖」,有的研究者認為其名乃是「文革」中幫派學者出於政治需要而憑空杜撰:「這一次的主要根據是《莊子?盜跖》篇。那兒說:『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遂)以為,哥哥既然叫柳下季,弟弟自應叫柳下跖。」「這個根據和這種稱呼,都是不可靠的。」(鄔蒙《「盜跖」考辨》,載《歷史研究》1977年第2期)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古文瑣語》中之「柳下蹠」書影
但考諸史實,「柳下跖」之名並非創自「文革」中,而是早在先秦便已出現。在先秦古籍《古文瑣語》中,便出現「柳下蹠」之文:
魯國多盜,季康子治之,獲一人焉。詰之曰:「汝胡以盜?」對曰:「此猶之蟻羶也,慕羶而附,寧可已邪?大夫為政,不能不盜,何以詰吾盜?柳下蹠,魯之民盜也。嘯聚其徒數千人,驪山之陽,抉人肝而食之,享年九十。而邑宰不得問也。子大夫陪臣陽貨,魯之家盜也。國命出其手,叛費,囚桓子,以意行國中自如。寶玉大弓,夫誰非先王所遺?子孫世守之謂。何今貨偃然竊以逋也?而子大夫不得問也?子大夫之家,魯之國盜也。名則魯臣,實魯君焉。國政為家事,國賦為家賦,藐然魯國如無有焉。而魯君不得問也。魯君,魯之大夫也,乾侯之難,亦惟季孫意如之故,不得正其終。魯君靦然不斥季孫之立而以為身,則魯何以有王章也?逐一君,復易一君,而周天子不得問也。吾儕小人,其何知,知則於人而已矣。子大夫與吾儕小人,其俱負翳以謀朝夕耳,詰安用之?」康子曰:「辨哉盜也!」去之,縶於獄中。
「蹠」即「跖」之異體,柳下蹠與盜跖當為一人。《古文瑣語》系古佚書,晉太康中出土於汲郡魏襄王墓中,故又稱《汲冢瑣語》。據考原書為戰國時佚名所撰,出土後寫定為十一卷,南宋時失傳。此條佚文見於清馬驌《繹史》卷八十、李鍇《尚史》卷三十、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十、陳厚耀《春秋戰國異辭》卷五、吳昌宗《四書經注集證·論語》卷六及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卷六三(駱承烈先生《曲阜史跡百題》最早在論述跖事時舉出此條資料)。
《古文瑣語》的這則史料,對研究柳下跖的里籍、生活時代及與柳下惠、孔子的關係,均提供了難得的材料。茲僅舉與泰山有涉的二點:其一,據《瑣語》所載,知跖名與「柳下」相連,自先秦已然。拙見這並非與柳下惠有所謂兄弟關係,而是緣於柳下地名,如清人程樹德《論語集釋》中所舉「東門遂、南宮适、東郭偃之類」。柳下跖與柳下惠雖不同時,亦非同族,但皆系籍柳下,雖一為封邑貴族,一為邑中奴隸,因同出一邑,故都以「柳下」貫名。——此或為引發莊叟產生聯想而將兩人捏合一家的思想根源。其二,史家稱「跖為何時人,竟無定說」,但《古文瑣語》中記魯「盜」稱述柳下跖事迹時,分別提到季康子(哀公朝[前494—前468]執魯政)、陽貨之亂(前502)、乾侯之難(前514)等魯國人物與事件,而斯時跖已以九十高壽而終。
則其人當活動於魯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之世(約前581至前49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其時「魯國多盜,司寇臧武仲不能治」,說明是時魯國境內民變迭起,「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的柳下跖起義便可能爆發於這一時期。對此孔子曾對季康子提出「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的治盜理念,力主教化招撫而反對一意剿殺,且曾親為招撫教誨齊國巨盜顏涿聚(《呂氏春秋?尊師》:「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莊子?盜跖》孔子招降盜跖情節可能便是基於這一本事而演義。其事雖出於虛構,但若剝開寓言荒誕的外衣(如詭稱柳下跖為柳下季之弟,虛構柳下跖痛斥孔子等),其故事仍有若干真實成份。即:柳下跖確有其人,其故里柳下邑,其生活時代在春秋末期。
明乎此,我們便可進一步追尋歷史上柳下跖與泰山的淵源所在。柳下故邑所在,史書中有數說,而以泰安柳里(今新泰市宮裡鎮西柳村)說影響為大。其地有柳下惠墓,明代《泰山志》卷二《遺迹》云:「柳下惠墓:在州治東南一百里。……村名柳里村。」自明代以來,泰山和聖祠屢有修建,且有「維岳降神,首鍾和聖」之說(《岱覽》卷三十二《敘覽》)。說明泰山一直把和聖柳下惠視為本地先賢。柳下惠故里即被認定為泰山,與其同出柳下的「盜跖」的生活區域當也在泰山之域,其起事後「休卒太山」確有可能。這些因素,都可能是泰山「盜跖」信仰形成的遠源。
三、泰山附近的盜跖廟祀
據唐氏所記:被封建統治者視之為「大盜」、「元兇」的柳下跖,不僅在泰山被公然立廟奉祀,而且香火大盛,遠勝於列入朝廷祀典的和聖祠。從「盜廟」與「聖祠」的一榮一衰之中,恰可看出民間信仰的威力。這一現象,不禁使唐煥、唐仲冕這些正統派文人為之既驚且懼:「凶人之所怵者,身後耳。亂賊殘忍之鬼而不餒,是生而蠧民,沒猶美報,人心不澌滅殆盡哉!作俑創建者,其皆草澤劇賊乎?」(清·唐仲冕《陶山文錄》卷十《雜文·雜考》)。雖對跖廟幾戟指痛詈,但最終只能對盜熾聖衰的現實「泫然流涕」,無可奈何。曾有學者對「文革」中各地調查的柳跖廟深表懷疑,稱:「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考慮:如果它們真是起義英雄『柳將軍廟』,按照階級鬥爭的基本規律,在剝削階級統治下,是不會有人去公然拜祭的;為數甚多而且香火不絕的事實,正證明了它的合法性,而否定了它和『盜跖』的關係。」(鄔蒙《「盜跖」考辨》,載《歷史研究》1977年第2期)這種推測,顯然低估了社會底層民眾信仰的巨大威力。——不僅北齊時高堂縣之「盜跖冢」就已多私祈(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九《盜俠》云:「高堂縣南有鮮卑城,……城傍有盜跖冢,冢極高大,賊盜嘗私祈焉」)。太原故宅明代仍享祀不絕,明人李長祥《盜跖宅記》云:「予來太原,有村名辛村,其居人皆柳氏姓,蓋盜跖宅也。予曰:異哉!盜跖以壽終,太史公嘆之矣,其後人之不絕又如此,是又何哉?」(《天問閣文集》卷二)而就是在封建統治相對穩固的乾嘉時期,泰山「盜跖廟」依然香燭繁盛。凡此無不反映了民間信仰的巨大生命力。
唐仲冕《陶山文錄》卷十《雜文?雜考》又云:「盜跖廟,今泰山實有之。或以為河神。」可知盜跖不僅附祀於泰山金龍四大王廟中,且被視為河神,這一神位後為各地廟祀所接納。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六回云:「再說這河神的出處,左邊坐的叫是柳將軍,原是個船上的水手,因他在世為人耿直,不作非為,不誣謗好人,所以死後玉皇叫他做了河神。」這裡所說的「柳將軍」,雖傳述行跡不同,但名號顯然是來自柳下跖。金龍四大王廟之主神本是河神謝緒,但鄉人對謝緒所知不多,而皆識奉於前庭之柳展雄。久而久之,柳展雄便被稱之「河神大王」,民間也出現眾多「河神大王柳展雄」的神奇傳說。此後泰山附近所建柳展雄廟,皆名之為「大王廟」。
泰山大陡山村之大王廟
泰安南麻套《創建大王廟碑序志》
及至民國,盜跖廟祀在泰山再次興盛,民國十七年(1928),傳有蛇至岱西後陡山村中,傳為「柳大王」化身,鄉老遂於村中之龜形地,建一小廟奉之,名大王廟。其廟前有泉,或取水供於香案,摻入香灰,雲可療疾,曰「取花茶」。又言神能開藥方,患者自述病情,神劃其方於沙盤。遠近信者甚眾。又是時桃花峪口南馬套村亦建大王廟,今存《創建大王廟碑序志》。碑云:「泰山西麓泰安城西辛庄地方南馬套庄,距城四十五里,桃花峪西口。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修竹,水抱靈秀,真勝地也!自古及今,舊惟關帝廟一座,後有將軍廟一所,去年六月間周時武德大王劉姓者,現為河伯,為民御菑捍患來此,有人見之,請到民家。愚民焚香上叩,跪祈虔禱風調雨順,保佑平安。神於乩語示之,欲佔地創建廟宇,不要高樓大廈,亦不用畫柱棟樑,但茅屋不漏,吾乃愉矣。於是、等鳩工闔庄,意欲修之,不日月而成,以人力不能至此,亦神力之默助也。眾皆悅之,特此刻碑勒石,永垂不朽雲。前清邑庠生高孟頓首撰,高立、高立,高文沐手書。(以下修廟人名略)中華民國叄拾壹年(1942 )歲次壬午陽月上浣穀旦。」碑雲神姓「劉」,蓋「柳」口傳之訛。從這些廟宇碑石中,足見當時民間大王信仰之盛。上述泰山附近多座「盜跖廟」,不僅展示了一種民間信仰,還從另一層面揭示了一段歷史真實:根據唐氏父子所記,「盜跖」在泰山一帶,被立廟設像,香火遠超「和聖」,但在其他泰山文獻中,關於「和聖祠」的記述比比皆是,於「盜跖廟」則無一語記述。至於唐氏父子之所濡墨簡冊,也是出於奮筆譏刺的需要。而在道光《濟南府志?凡例》中,則明確提出應芟刪關於跖之記錄:「若陽貨、盜跖……只為川岳之玷,志期揚善,今並削之。」這便表明,許多在民間影響甚大的信仰,因其不合正統理念,而在官方文書中被極力抹殺,肆意清除,導致其事不見於史籍,僅存之口碑。有些學者基於對「文革」中「影射史學」無限拔高柳下跖的反彈,進而全面否定民間調查的可靠性,稱:「四人幫的御用歷史學家們,出於『評法批儒』的需要,非但把這個寓言中虛構的人物肯定,而且編造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迹出來。1974 年開始,全國掀起一場研究和調查盜跖的熱潮,各地找出來的盜跖活動地竟然達幾十處之多,譚其驤先生就說過:『人都不知道在哪兒呢,怎麼會有遺迹?』」(葛劍雄《歷史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頁)。現在看來,這種意見似有以偏蓋全之嫌。
※寫給2017年春天的回信
※新的九月,新的開始!
※歐洲預選重點:馬爾他 VS 英格蘭
※貓媽媽跟小貓崽發生的感動瞬間你知道嗎?
※沙俄黃金之謎
TAG:公眾號 |
※漢武帝封禪泰山(二)
※漢武帝封禪泰山(一)
※泰安岱廟,俗稱「東嶽廟」,泰山第一行宮
※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泰山赤鱗魚為御膳中必備之類
※冊府千華 守望文明:泰山·黃河·孔子——山東珍貴古籍展開幕
※五嶽之首山東泰山,雄奇俊偉被譽「天下第一山」
※五嶽之首——泰山
※唐玄宗封禪泰山
※泰山傳說:「鬼都」泰安
※明泰安知州戴經泰山八景詩刻
※歐陽文章:登泰山記
※泰山紅門宮:泰山老奶奶中廟 「三教並存」祈福之所
※靈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山上林木茂盛,峰巒奇秀景色優美
※千年泰山頂,雲起漢皇封,泰山之巔,五嶽獨尊
※奇石之——泰山石
※泰山腳下的白馬寺
※實拍位於山東泰山的馮玉祥墓
※中國五嶽大山: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你會選擇去哪座山遊玩?
※秦代字帖7:李斯 泰山第一刻石-《泰山刻石》
※秦·小篆《泰山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