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消費、憤怒人設和憐憫之王,是許知遠的商業陰謀還是儒士悲哀?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作者/李忻融 編輯/吳立湘
在最新一期《十三邀》中,嬉笑頑劣的馬東東變成了一個從容不迫,對時代淡然處之的人。而許知遠表現的依然焦慮和不安,正如馬東所言:「我的底色是悲涼,而你的底色是憤怒。」
這一期「假想式」的採訪,點擊量卻已突破1700萬點擊,朋友圈被刷屏,媒體圈集體diss,公知圈兔死狐悲——許知遠又達到了一個訪談類節目的新高峰。
對於一直宣揚憤怒、並帶有「公知」標籤的人而言,這種指責似乎並不常見。
被馬東質疑的「精緻」二字,其實都是許知遠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十三邀》這檔節目組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經過上一季13期《十三邀》的磨合之後,新一季的《十三邀》無論是從剪輯到設置方面都精緻了許多,騰訊OMG給了更好的位置,甚至連贊助商也從第一季的福特福克斯變成了更加高大上的賓士。
然而,精緻並沒有被吃瓜群眾get,節目組無所不在的預設「偏見」反而被放大到了最高音量。
殊不知,「偏見」和「驕傲」,某種角度上也成為了《十三邀》的商業圖騰,我們每個人,都是許的戲迷。
甚至這麼說吧,超乎很多人想像的,許知遠其實已經在商業社會中走了很遠,單讀、微在、各種高端品牌的聯合營銷,都成為了他左躲右閃里無法抹去的倒影。
只是一直抵觸「經商的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讓他身上充滿了矛盾,而這種許知遠式的矛盾,又讓許知遠和這檔節目有了最大的看點,就連許知遠都稱:「我跟這種東西格格不入,這反而帶來某種反差和戲劇感。」
作為一個舊派知識分子的活化石,生活在新資本主義時代,被消費被曲解,這是否又是許的另一層悲哀?
重度媒體病的《十三邀》
因為第一次開會,許知遠天馬行空地開列了一張包括國外作家、知名國際女明星甚至還有相聲演員郭德綱等人的訪談名單,李倫評價說「這不十三不靠嗎?」,節目組乾脆把節目取名《十三邀》。
《十三邀》的出品人李倫、製片人朱凌卿和主持人許知遠是三個典型重症媒體病人。
翻看三個人的履歷,許知遠已經被熟知,知名的媒體人與作家;出品人李倫來騰訊擔任騰訊網副總編輯前,作為資深製片人已經在央視工作了22年,曾經製作過社會新聞節目《社會記錄》、《24小時》、人物訪談節目《看見》、半紀錄半真人秀節目《客從何處來》;而朱凌卿曾是《客從何處來》導演。
作為《十三邀》聯合出品方的騰訊新聞與單向空間,各有所求。
因為找不到類似節目模式,也不確定節目播出周期,《十三邀》第一季在開拍前招商非常慘淡,李倫和朱凌卿更看重藉此節目去挖掘有此需求但還沒有看到的人群。而許知遠則希望這檔視頻節目能給單向空間帶來一定的廣告收入。
對於節目的考量,三個重度媒體病人有著自己的看法。
李倫曾經很長時間不看電視,對於他而言,電視上「失真」非常嚴重,互聯網能否滿足對於真實的需求?他一直想搞清楚。2015年報道黑龍江安慶火車站槍擊事件時,電視台將4個小時的現場報道素材剪輯成了10分鐘的新聞,結果報道客觀性和完整性遭到觀眾質疑。觀眾對「真實」的需求是什麼?李倫認為,真實就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體驗。
每一集《十三邀》會同時推出3種版本,約半小時的精剪版,一刀不剪的完整版,以及被剪輯成精彩段落(長度2~6分鐘不等)的分段版。精剪版最受歡迎,分段次之,完整版每期只有幾萬個點擊。
而之所以選中許知遠,是因為看中了許知遠身上的真實,他不會刻意掩飾自己,而且許知遠做過記者,對別人的生活充滿興趣。
在許知遠看來,《十三邀》不是一個正常的節目組,「這個組的最高工作原則就是盡量滿足許知遠的一切要求。」朱凌卿調侃道。
而《十三邀》推出的整個網路大環境,卻是短視頻火爆時期。2016年5月18日,《十三邀》推出了第一期節目,《許知遠對話羅振宇》,同樣分為三個版本,標準版本長約40分鐘,完整版本長達2小時47分鐘。
而同期,移動視頻平台秒拍最近發布的《2016年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秒拍視頻日均播放量從年初的3.4億增長到20.4億;單月視頻播放量超過10萬次的用戶達到8萬人,漲幅超四倍。早在2012年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根據視頻網站YouTube的觀看數據得出結論,最受歡迎視頻長度約2.1分鐘。
這是三個重度媒體病人的網路實驗,他們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公知」許知遠的體面與商業
對於許知遠,他身上最重要的標籤就是「公知」。
他曾經是《經濟觀察報》的主筆。這份曾經在很多人記憶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橙黃色的報紙,其主要文字風格是當年許知遠作為主筆時創立的,而那個時候許知遠也開始在公知道路上越走越遠。
許知遠
曾經擔任過多家媒體主編,並出版多部書籍的許知遠,除了「公知」這一標籤,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標籤就是憤怒,在多個場合,許知遠都發表過有關憤怒的言論。
對於公知與憤怒,許知遠毫不避諱,但是對於自己的生意,許知遠並不多談,甚至有段時間他很避諱「經商的知識分子」這一雙重身份。
2006年初,供職於媒體的許知遠、吳曉波、於威、覃里雯、張帆等13人每人出5萬元入股,創辦了「單向街書店」。這家書店被許知遠介紹稱「只賣他讀的書」的書店,有著知識分子的傲慢與清高。
但是僅有傲慢與清高是無法養活自己的。許知遠也多了很多次商業上的嘗試,例如他的書店還會提供餐飲與場地,這部分已經盈利。
同時,單向空間還做了「微在」這一產品,這款產品早期主打萌寵圖片,許知遠放棄之前的「避而不談」慢慢開始接受這一款90後做出來的產品,他評價說:「它會是一個新型的都市青年消費文化品牌。」
同時,微在的內容在他朋友圈的出現頻率陡增,2016年4月,微在旗下的短視頻欄目「微在漲姿勢」在某新媒體視頻排行榜上攀升至第三,「真擔心它萬一超越了Papi醬,過度流行令人不安。」許知遠那一天在朋友圈稱,不知幾分認真,幾分戲謔,或是自憐。
而單讀APP也是許知遠單向空間旗下的一款產品,這一品牌下,囊括了一個APP產品,一系列雜誌書以及一檔音頻節目。
單讀APP來源於幾位創始人的無心插柳。他們工作之餘,託人做了一款功能單一的閱讀應用,意外地被蘋果商店推薦後,這幾個人才意識到用戶需求的存在。
許知遠2015年初開始錄製的一檔個人電台節目,被納入「單讀」旗下。據了解,其創意最初也源自一次內部會議上的閑聊,要不要聊一本書?但在喜馬拉雅上一經試水,流量就爆了。
但是許知遠的「公知」身份與「憤怒」標籤不僅讓許知遠一度排斥,甚至他的員工與他的讀者都無法接受許知遠在經商這件事情。
例如,一家美國豪華汽車品牌在國內舉辦了持續數月的梵高藝術展覽,年末這場活動,則邀請了單向空間聯合承辦。活動結束後,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的一位店員徑直走向許知遠,向老闆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她認為自己所在的公司,不應當參與這樣一場商業氛圍過重的活動。而在「單讀」的音頻節目中,許知遠在節目里推介了一本以「單讀」為主題的手帳,一位讀者憤怒地發問,為什麼你許知遠也會在節目里打廣告?
雖然許知遠對於自己經商這件事情已經度過了心理建設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內心覺得做一個專註的讀書人,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而他做的生意也是圍繞讀書人的生意,是體面的生意。
而《十三邀》的出現,讓他本想體面的面對商業社會,結果卻是他彎不下腰來的尷尬姿勢。
是對還是錯?是輸還是贏?
許知遠對話馬東,被刷屏狂嘲,但是對於節目方而言,單期上線就超過了1700萬的點擊量是「值回票價」的。
甚至許知遠的這種與商業社會的格格不入才是這檔節目最大的看點,就連許知遠都稱:「我跟這種東西格格不入,這反而帶來某種反差和戲劇感。」
在選擇嘉賓的時候,還是要符合當下熱點的需要,例如之所以選擇羅振宇,是因為羅振宇投資了papi醬,而對話彩虹合唱團,正好是彩虹合唱團風頭正勁。
而且回頭看第一季的效果,許知遠與訪談嘉賓衝突性越高,數據方面就會越好看,與明星類小鮮肉帶流量不同,在《十三邀》中,明星嘉賓的明星光環對於節目的數據作用並不是很大,衝突感要大於明星話題度。
例如,在許知遠對話姚晨那期,姚晨是一個一線女明星,有著很高的人氣和話題度,但是因為衝突感弱,所以效果不盡如人意。
訪談之後姚晨在新浪微博上表達了感受:「對話是要有基礎的,譬如足夠的平視和耐心。雖說這次『偏見』沒能構成激烈碰撞,但我倆都誠實面對了彼此。」「並不是什麼談話都和風細雨,其樂融融,衝突是很好的一件事。我覺得這檔節目本質上是理解別人生活的熱情。」許知遠解釋道。
你看看,還是那個關鍵詞,「偏見」,在節目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越是偏見,群眾的觀看慾望就越高,而偏的不夠多,則吃瓜群眾的興趣就會銳減。
在這期對話馬東中,許知遠對於時代、年輕人的偏見成功的引起了吃瓜群眾的注意,雖然網路上一篇質疑之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1700萬的點擊量已經創造了新聞訪談節目的新紀錄。
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許知遠稱他渴望更有智力性的節目,或許思想深度可以比肩英國廣播公司在70年代中期所製作的電視系列節目《思想家》。在那檔節目中,五位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與主持人對談,這種哲學對話形式對於欠缺哲學知識背景的觀眾來說一度非常受歡迎。
而在這期對話馬東節目中,馬東認為在那個時代看莎士比亞的年輕人與現在看《奇葩說》的年輕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帶著偏見看世界,也許許知遠的偏見與「被diss」,才是《十三邀》成功的秘訣吧!
※PlayStation推出透明殼設計手柄,380元全球首發上市
※騰訊音樂將出售3%股份
※Google更新Android Wear政策:鼓勵開發可獨立運行的手錶應用
※AK-47製造商將推人工智慧槍支:無人操控自主決定射擊
※任天堂 Wii 體感遙控器被判侵權,需賠償 1000 萬美元
TAG:pingwest中文網 |
※對許知遠的憤怒?
※慈悲心的遠敵是憤怒和仇恨,近敵就是慾望
※永遠是仇人?王自如的無心之過讓網友憤怒,老羅會不會生氣?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然不是憤怒與悲傷!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不是憤怒與悲傷…它會致大病!
※《寂寞的遊戲》:袁哲生,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最好的情商,是懂得擁抱憤怒
※老太太被虐待,路人憤怒不已,知道原因後眾人有些無奈!
※對人體最有害的情緒,竟不是憤怒與悲傷…它會致大病
※痛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叛逆張揚的楊馥宇,曾經也是乖乖女,說出變化原因讓人憤怒!
※為何醫院對使用「水滴籌」的病人,如此不待見?知情人都很憤怒
※你的抱怨,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值得深思!)
※心疼胡歌!留學竟是無奈之舉,網友憤怒:真是可恥!
※陳勝稱王后,是怎麼對待吳廣的?知道結果後,讓人憤怒!
※慈悲心是憤怒與痛苦的解藥
※比憤怒、挫敗和焦慮更可怕的是什麼?
※趙麗穎與孫儷是同門師妹卻一直不和,原因令人憤怒,網友:度量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