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 理解世界
「文化之於人的成長如同樹根之於綠葉,枝繁葉茂終究源於根基深厚、養分充足。」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志願者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志工委」)副理事長張玲說,國際理解教育就是圍繞文化體驗開展人才培養。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AFS項目由教育部委託,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1981年,該項目首次向國外派出中學教師,從1997年開始向國外派出年度交流學生,2002年啟動了外國學生年度接待工作。
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以下簡稱AFS)是一個從事國際間教育交流的非營利性多邊民間國際組織,在全球擁有59個夥伴組織,成立至今已有103年的歷史。與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一樣,AFS國際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咨商組織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AFS項目(以下簡稱AFS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師生走出國門,體驗異國的生活和教育,更多的外國學生也有機會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
感受 從「文化休克」中「醒來」
「他們會毫無顧忌地開玩笑,有時會很直接地說出你的問題。」跟隨AFS中國的文化交流項目,北京的中學生劉朗宇來到了巴西的南部城市弗洛里亞諾波利斯(Florianopolis)。然而,對於巴西人的熱情和直爽,劉朗宇並不能接受。他和他的巴西爸爸經常會因為開玩笑而爭吵。
平息爭吵的方式是來自其他家人和老師的幫助和溝通,漸漸地,他們開始理解對方,友好交流。「我想,一些問題,不是我與接待家庭相處產生的矛盾,而是兩種不同民族和文化相接觸時產生的矛盾。」劉朗宇說。項目結束後,劉朗宇考入了清華大學,他表示,這段AFS項目的成長經歷讓他終身受益。
在跨文化交流的用語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這個在1958年由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的概念,具體表現為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留學生無法融入當地文化,導致無法完成學業的根本原因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際理解教育就是通過促進文化間的體驗和理解,減少「文化休克」。對於國際理解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了這樣的定義:「促進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1981年以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在全球與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夥伴組織,在國內與25個省市教育單位及200多所中學、大學合作開展AFS項目,項目總人數超過7000名。
在義大利學習生活過的山西中學生牛廣寧就是其中一位。他至今也忘不了自己初到異國他鄉的尷尬和為難——因為英語不好,他聽不懂同伴們的對話,所以無法參加集體活動,無法和熱情友善的義大利朋友們交流。
但是,在義大利學校中,這位不善言談的中國學生卻引來無數關注。「同學們都非常驚嘆,我的數學題可以做得又快又准。」牛廣寧從義大利同學們崇拜的眼神中找到了自信。
「不同的文化當中有不同的習俗和習慣,不同文化中表現尊重的方式可能不同。例如,別人表現尊重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有可能是一種冒犯。」美國跨文化交流學院創始人密爾頓·班尼特(Milton Bennett)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文化間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一種通識性的能力,一種能意識到不同的文化語境的能力,能在感知不同文化間異同之處的同時,獲得一系列適當的文化行為。
AFS項目有個特殊的「規則」,學生到了另一個國家的接待家庭,會自然地稱呼對方的家長為「爸爸」「媽媽」。這種稱呼的轉變,無形中拉近了他們與接待國家庭、文化和習俗的距離。學生感受和理解了他國的文化和習俗,也轉變了自己看待其他文化的方式,他們的文化間敏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感知 有積極意義的教育干預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培訓的過程,需要有目的的教育干預。幫助學生從跨文化接觸,轉變為有積極意義的跨文化學習。」密爾頓·班尼特說。
那麼,國際學生流動的目的是什麼?密爾頓·班尼特分析:「第一,在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國際學生交流的目的是完全融入當地的自然文化環境中,從而更有效地學習外語;第二,吸引留學生到本國來學習自己的文化;第三,培養更富有知識、更具全球意識的國際公民;第四,獲得文化間理解的工具來使地球村保持繁榮。後兩項內容有利於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其實,AFS的價值就是,將跨文化教育視為對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相互對話,通過留學課程,學生學到的是國際化的知識;通過跨文化交流項目,學生獲得的則是跨文化理解和換個角度看世界的能力,是熱愛和平的共識。
「如果人們從不同的國家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更容易與其他國際友人建立友誼,而且可以減少對文化差異的極端觀點,也在與其他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減少焦慮感。」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主席兼總裁文森佐·莫里尼(Vincenzo Morlini)說。
AFS向全球夥伴組織提供國際理解教育培訓師課程,通過分布在世界各國的近百位國際培訓師來完成全球每年近13000名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同時,AFS國際組織成立了學術性的研究機構、設立了在線圖書館、在全球範圍內吸引跨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進入專家庫。
「跨文化交流中的干預,一方面要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讓他們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家長多交流,從問題處理過程中學習和體會。如果得到太多支持,就很難成長,但如果讓他們經歷太多苦難,他們就可能選擇放棄。」文森佐·莫里尼說,「這兩者之間需要一個平衡。支持和幫助要恰當,否則會過猶不及。」
在AFS項目中,跨文化交流的培訓包括了行前課程和實踐指導。學生在一年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AFS項目將學生帶到全球範圍內的各個社區,與志願接待家庭共同生活,就近入學,同時根據文化適應性周期,設計了文化的定義和概念、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維度、溝通方式、如何適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獨特性等7門課程,幫助學生獲得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感悟 在「尊重」中找到「歸屬」
「我們對其他民族關注的程度越大,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價值觀可能與別人的存在差異。因此,應該建立起一種相互的尊重,尊重不同的價值觀,理解不同的價值觀。」文森佐·莫里尼說。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學的林康2105年8月赴美國威斯康辛州學習10個月。回國之後,林康的父母很快察覺到了孩子的變化:「短短几個月時間,他從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男孩成長為了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感、同情心、感恩心和較強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
1966年,當時只有17歲的文森佐·莫里尼參加了AFS項目,從義大利赴美國交流。每次談起當年的經歷,他總會說,「那段體驗改變了我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自尊、自強和自立,有勇氣解決人生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學會了用多元的視角去理解外國人的處事方式,讓我從被動的『防守模式』轉變為主動尋求機遇的開拓者。」
1987年,AFS提出了個人層面、人際關係層面、文化層面和全球層面的4個目標,即在國際理解教育中形成自我意識和自信的建立、創造性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樹立獨立的人格和價值取向;具備理解他人的能力、靈活處事和社交技巧、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構建跨國友誼、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外語能力和非語言溝通能力、文化敏感性;最終擁有全球意識、國際理解能力,並對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意願。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在學會尊重和接受文化差異的同時,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自豪感和歸屬感。
兩年前,在丹麥的一個小鎮上,來自黑龍江佳木斯的中學生雷雪吟是當地為數不多的中國人之一。「當中國的火箭升空的時候,周圍人看我的眼神讓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雷雪吟清晰地記得,那時候,無論是看到中國地圖還是中國國旗,心中都會有一股親切感,「看著它,就像看著家鄉」。
通過跨文化學習,AFS在努力鑄造一個海納百川的社會,為世界公民搭建跨文化的橋樑。
「在北京的學習,改變了我對中國的印象。我真想在這裡一直生活下去。」來自德國的學生里昂·拉斐爾(Leon Raphael)說,「中國老師教會了我什麼是規矩,激發了我內在的學習動力。中國還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西方社會無法提供的大量機會。」
在江蘇省常州生活學習的美國學生艾瑞克·比樂(Eric Beeler)有一個中文名「溫海涵」,他深深地愛上了中國的春節,「春節讓我們忙碌的生活節奏放緩一會兒,讓親人團聚,提醒大家家人的重要性,體會到親情和友情的溫暖。」他說。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來自義大利的學生琪婭拉·帕萬(Chiara Pavan)在成都生活了一年,中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在一封寄給AFS中國的信中寫著,「在未來我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有沒有孩子,住在哪裡,但是回中國是必做的一件事。」
為了使跨文化的橋樑更加四通八達,為了更好地向世界青年解讀中國文化,AFS中國針對不同群體需求,開發了一系列從語言強化到文化體驗的來華項目,既有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全球公民在中國、漢語提高等短期文化體驗項目,又有一年左右的來華住校漢語學習和跨文化交流學習等長期項目。
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AFS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的平台上,世界青年讀懂中國、理解世界。(本報記者 張東)
【鏈接】
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外師生交流項目辦公室負責的AFS2018-2019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近日啟動。
據悉,今年秋季擬選派15歲至17歲的初、高中在校學生分別赴美國、德國、法國、瑞士等近30個國家參加年度或學期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動。
年度項目為期10個月,2018年8月至9月出發,2019年6月至7月回國。學生入住當地誌願接待家庭,就近入學。
學期項目為期4個月,2018年8月至9月出發,2018年12月底或2019年1月初回國,接待國包括英國和比利時(法語區)。
AFS國際文化交流項目收費包括往返旅費、境外醫療及意外傷害保險費、國際項目管理和協調費用、相關管理費用、接待國安排接待家庭和學校等的相關管理和培訓費用、出國前培訓費用等。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AFS項目將為學生提供24小時緊急電話服務。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1日第5版
※「陽光分班」促教育公平
※《科技報國——黃大年及團隊學術論文集》出版
※《時間之城》 紙上動畫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讀懂漫威,就理解了美國
※解讀中美經貿問題,準確理解中國是關鍵
※理解了中國「古琴」,才懂中國的雅
※世界盃球迷心理解析
※美國學者理解中國崛起的鑰匙
※唯有理解東方科學,才能夠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美國姑娘想拿中國綠卡留在中國,不理解大量想移民美國的中國人
※新美國安全中心報告分析 如何理解中國的人工智慧戰略
※正確理解中國哲學中的關鍵問題
※學者:法國人並不理解中國那句至理名言
※易勞逸:我所理解的中國近世史
※美國無法理解,困擾美軍十幾年的技術難題,中國卻早已輕鬆解決
※如何理解中國菜的多樣性?外國人:把中國和整個歐洲比較容易理解
※《蘇菲的世界》:理解基督教起源與中世紀哲學
※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在自己的祖國旅行?
※中年人理解這個世界,誰理解他們呢?
※老外來中國22年也沒搞懂的話,看完之後中國人也懵了:理解理解
※真正理解中國的西方人是什麼樣子?外國網民:多數人誤解了中國
※怎樣理解中國畫中的意象
※中國人都該讀一讀他, 以小見大,理解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