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黃河泥土捏活了「泥猴兒」

黃河泥土捏活了「泥猴兒」

瘦長身材、蓬鬆頭髮、滿臉麻子……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希和雖其貌不揚,卻有一種仙風道骨般的藝術家氣質。

近年來,他的名字享譽海內外,作品獲獎無數,「泥猴」技藝更被河南省鶴壁市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談起學藝當初,張希和大嘆不容易。用他的話說,就是從玩泥巴開啟了藝術之門。

張希和的大哥是民間藝人,在當地頗有些名氣,他不僅會扎紙人、紙馬,還會捏神像、泥人等。在大哥的熏陶下,張希和逐漸喜歡上用泥巴捏小人、小動物。

善良寬厚的哥哥開啟了張希和的藝術之門,並教他學會了捏各種各樣的「泥咕咕」。而他專攻泥猴兒,緣於小時候的一次經歷。

浚縣廟會當時在河南遠近聞名。張希和八九歲時,有次逛廟會,看上了一位老藝人賣的泥猴兒,想買,但沒帶錢。他就站在老藝人身邊觀察了幾個小時。老藝人應該是被他感動了,就送了張希和一個。

他比照著老藝人捏的泥猴兒,自己一點點摸索。從此,張希和開始捏起「泥猴兒」來,與「泥猴兒」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12歲那年,他捏的泥猴兒形態各異、非常逼真,在鄉里大受歡迎。每年的廟會上,他和哥哥的攤位經常被鄉親們包圍,有時候忙起來都忘了吃飯。

張希和憑著自己的執著和悟性,把「小泥巴」玩出了名堂,找到了終生奮鬥的目標。出於對猴的喜愛,張希和改屬相為猴,並堅定了自己的「泥猴藝術」之路。

「其實,我手中的泥猴兒是人的化身,寄託著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觀察與思索。」與泥猴兒長時間打交道,張希和越發感覺到,猴子是美好事物的象徵,「猴有人性,人也有猴性」。張希和徹徹底地愛上了捏泥猴兒。

張希和觀察猴子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時,村裡常有一些演雜技或耍猴人現場表演。只要村裡來了耍猴人,張希和就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們,觀察猴子的肢體動作和神情,甚至追著耍猴人走幾個村子。「我還用自己攢下的錢坐車到市裡的動物園看猴子,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天,都忘了回家吃飯。」

猴子們急躁、歡快、撕咬時的動作和神情都被他「印」到了腦海里,過後,他再憑印象創作出各式各樣的泥猴兒。

為了讓自己的泥猴技藝形成特色,張希和開始向生活學習。他當時的月薪是50元,從生活費中省出錢來買了大量書籍、繪畫作品進行研究。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猴子的習性,觀察猴子的神態動作,張希和甚至花35元買了一隻猴子。

一有時間,張希和就觀察、模仿、思考。「想要捏出以假亂真的猴子,就要把猴子的生活習性和表情動作搞通透。」

此後十多年間,張希和的捏泥猴兒手藝越來越成熟,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為了讓自己捏出的泥猴兒更加逼真,張希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太行山區一處馴養獼猴的基地觀察,他整天和猴子們混在一起,觀察它們嬉戲、打鬧、奔跑、跳躍的神態和動作,用相機把它們拍下來,然後仔細揣摩、研究。

為了形成自己的風格,表現猴子的特點,他捏的泥猴兒面部表情豐富、逼真,極盡描摹之能事,身體卻採用寫意手法,幾筆帶過、僅有身體輪廓。他把這套工藝總結為「猴兒精,頭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

由於猴子的習性、特點,以及各種表情動作在張希和的印象里非常深刻,所以他創作時得心應手,似信手拈來。此後幾年,張希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國內外藝術界的認可,作品還被初中美術課本選用,贏得了「鬼才泥猴張」的美譽。

幾十年的捏泥猴兒過程中,除了一門心思的研究和觀察泥猴兒,張希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技藝的傳承和創新上。幾十年來,張希和廣收徒弟,一大批弟子手持「泥猴」技藝走南闖北,在各地傳承和發揚著「泥猴」文化。作為張希和的親傳弟子,禹州人劉彩霞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0年,劉彩霞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張希和,並開始學習捏泥猴兒。「一開始捏的泥猴兒根本看不出來是猴子,更別提神韻了。」劉彩霞說。也許是看到了劉彩霞的刻苦與熱愛,張希和只要去禹州,就會去指導她,看看近期的進展情況。

時間一長,劉彩霞捏泥猴兒的技術越來越好,2014年10月,張希和終於收劉彩霞為親傳弟子。如今,劉彩霞已經成為「泥猴張」的主要傳人,並且在「泥猴」工藝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張希和明白,依靠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民間藝術要趕上時代步伐,必須創新。」幾十年來,張希和逐漸在轉變,從只捏一些小動物,到開始製作大型雕像、群雕,他的藝術風格在不斷發展,膽子也在壯大。

「猴柱、猴頭燕,是汲取淮陽泥泥狗的造型風格;而猴山、猴窟,則是借鑒了佛教藝術的特色。」針對泥塑脆弱、不易保存的劣勢,他開始和鈞窯聯合,努力在泥塑的樸拙之氣和鈞瓷晶瑩、豐滿的貴族氣象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李華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0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如此早教,你信?
「開學,也是在傳遞一種力量」
「呼」喚人才,助力新區
讀懂中國 理解世界
紐西蘭訪學21天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石塊泥土 奔放酒吧
泥土裡的奇蹟—嵩山泥塑
泥土的清香自哪兒來
鹹鴨蛋的懶人做法,不用稻草灰,不用黃泥土,蛋黃起沙還冒油
小狐狸一身汽油混著泥土,扒在河水裡浮木上哀嚎,究竟發生了什麼
養花時泥土「稀黃」咋辦?澆灌1瓶「水」,板結土壤也能疏散透氣
贛北泥土情:母雞孵小雞
泥土能變錢!咱浚縣人開啟了泥土的新生……
附帶人造泥土的牛仔褲
他不愛泥土,偏愛石縫兒
人們為何吃泥土
混泥土設計
山東老人自帶泥土給孫女喝防「水土不服」,這些土方法簡直害人!
泥土和小蟲吸引了孩子們
買回來的大葉梔子花把根部黃泥土洗掉換盆,第二天葉子變黃怎麼辦
二哈:連鋼筋混泥土本汪都能拆,榴槤皮又算啥?
泥土的骨頭深邃著尊嚴,一隻雕鷹飛不出上帝的沙盤
偏方害人!山東老兩口把家鄉泥土沖水給孫女喝,稱:防水土不服!
泥土香、水果味?老酒客這樣說濃香型白酒
嫌泥土「髒兮兮」?常見3種綠植用「水培」,好養活還帶「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