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目擊者之追兇》——你知道了真相,然後呢?
當你自以為得知了真相為何時,不要沾沾自喜,因為那與你知道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真相正在向你靠近。
一個人建立對某件事的認知過程,源於他對於這件事掌握的信息量,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我們會根據自己已有的價值取向對事情進行判斷,進而做出選擇並得出結論。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已經知道的夠多了,但是卻還是無法得知真相?因為我們所獲得信息量永遠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是一件事情的旁觀者,因為並非親身經歷,所以對於事情的認識,只能通過旁人的引述和一些碎片的線索去拼湊真相,那多少會疏漏一些重要的內容。
如果我們是當事人,看起來似乎我們知道事情的全貌,但是要知道一點,人是複雜且主觀的。在經歷一件事時,我們首先會帶入自己的主觀去思考,因為那樣我們才能判斷怎樣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這種主觀的思考模式,勢必會讓我們變得狹隘,對於整個事件缺乏宏觀的理解和認識,有句話叫當局者迷,這「迷」其實說的就是我們因為主觀而帶來的盲目和狹隘。
現實永遠是複雜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不同面,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條件下,我們都很難真正還原一件事的全貌,更別說還原真相。但這也不是說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只能坐以待斃,儘可能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總歸會有更深刻和多維度的認識。
在電影中,導演常常選擇採用不同角色的視點,來讓觀眾對一件事情的全貌擁有一個更加宏觀和完整的認識,比如最經典的採用多視角敘事的便是日本電影皇帝黑澤明的《羅生門》,導演通過展現涉事人物各自的敘事,來為觀眾還原和展示人性的複雜。
今天推薦的作品,是由導演程偉豪指導,庄凱勛和許瑋寧主演的《目擊者之追兇》。這部片最近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都吵得很熱,被很多人評為2017年國片最佳懸疑電影,在豆瓣上更是獲得了高達8.1的評價。
導演在本片中沒有一味地追求獵奇的觀感,而是將重心放在了劇本的處理上。影片通過庄凱勛扮演的記者小齊的調查,一起塵封了九年的意外車禍被重新翻了出來,隨著調查的愈加深入,那些陰謀與詭計,以及其背後隱藏的人性的陰暗和複雜被展露的淋漓盡致。
影片的開場,便是一個極具有形式感的環境。雨夜,車禍,觀眾幾乎在還沒覺察過來發生了什麼事時,鏡頭便已經從這起謎一般的事故中被切了出去。導演有意給觀眾在片頭埋下了懸念,引導著我們去一步步探求這場車禍背後的真相。
隨後的故事中,這場車禍始終交叉在小齊的調查過程中,每當新發現了線索或關鍵人物,對於車禍的還原都會更加完整一些。
本以為導演會一直採取小齊的主觀視點去切入調查,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發現影片的視點是多角度的,這很類似上面提到的《羅生門》,每個人對於這場車禍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
比如小齊的上司邱哥,開始他說開車撞人的是修車行的阿吉,但後來因為他被小齊調查出破綻又改口撞車的是自己,但這也並非是最後的真相。
觀眾幾乎無法從任何一個角色的口中得到一個真實的答案,他們每個人說的話,看似冠冕堂皇,但是其實都藏著自己的心思。
這種處理手段的高明之處在於,導演將觀眾也變成了影片的參與者,我們不再是被動的觀賞,而是要主動去思考和拼湊還原那起事故的真相。就像最後Maggie說的一樣,你到底信誰,是信我還是其他人,
這彷彿是角色透過熒幕向觀眾詢問的,事情都擺在你面前了,你願意相信什麼,是你的自由,你得出的結論,就是你所認為的真相。
片中的登場人物眾多,因而選擇如何呈現不同人物的視點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視點的選擇其實也就是導演所篩選的展現給觀眾的信息量,如果處理的不好,很有可能導致影片後半段的反轉會比較生硬和沒有依據。
這裡導演處理的比較好的是關於仲文這個角色,雖然他出現的次數不多,但是但凡有他出現的戲,其實都能看出導演在藉由這個角色來給觀眾暗示些什麼。
比較典型的有兩場戲,其一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小齊進了辦公室,發現一些職員開會出來,
這時候Maggie走到小齊面前告訴他裁員名單出來了,隨後小齊和Maggie走出辦公室,這裡導演特意將鏡頭向左搖了一下,觀眾看到了站在原地看著那兩個人的仲文,
這裡他雖然沒有台詞,但是從他的神情最少可以解讀出兩層含義,要不然是他害怕Maggie把自己害小齊被開除的事泄露給小齊,要不就是他不理解為什麼害小齊被開除的Maggie會主動接近小齊。
導演有意製造視點上的模糊和文本層面的歧義來給觀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看到最後你在倒回來看這一段,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覺。
第二場戲是在邱哥的升職parry上,仲文看到了和邱哥親密搭話的Maggie,這裡其實是在給後面的劇情做鋪墊,雖然不明顯,但是那種邱哥maggie兩邊,仲文中間的構圖設計,明顯是在暗示著觀眾些什麼。
導演沒有很直白的處理和呈現這個角色,而是通過一些鏡頭的運用,在有意無意間使這個角色後來的行為,以及影片中的大反轉合理化,令人印象深刻。
在一些重要角色的刻畫上,也許是為了更好的設置懸念和反轉,而使得一些角色的動機立不太住,又或者說因為缺乏一些必要的交代,而使一些情節比較突兀。比如最突出的,阿吉是怎麼死的,又是誰殺死的?
導演說這是條暗線,因為時間關係刪掉了,但是既然呈現在了電影中,就得有交代,否則沒頭沒尾實在有些不合理。
再來比如說小齊調查那起事故的動機,如果是因為愧疚,那這起事件發生後的九年時間他去哪裡了,為什麼從來沒想過去再調查一下?
雖然有交代那個被撞的女的逃走了,但是既然小齊後來有了警察的這層關係,應該還是可以調查的,更何況他還偷了人家的錢,那筆錢他後來怎麼處理的也沒下文。還有比較奇怪的就是李淳飾演的阿偉,不得不承認他演的是很精彩的,一個偏執的變態。
但是同樣的,這個角色沒有前世,就使得我們不是很能代入他的動機,既然導演有野心去從不同的視角切入這個故事,那在人物塑造上就勢必要更豐滿和立體,否則就有點狗尾續貂的感覺了。
為了更好地營造出真實感,導演在片中大量的採取了手持攝影,晃動且配有呼吸感的鏡頭,很好的外化和角色動蕩不安的內心。
片中大量充斥著狹窄幽暗的街道和陰雨天的氛圍,這些都與影片懸疑黑色的氣質相符,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對於暴力的呈現,導演也處理的很得當,沒有很直接的血腥場景,但是卻也不避諱對於施暴後果的展現,比如肢解女人的那場戲就有點讓我接受不能。
另外,片中有一個鏡頭很明顯有向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致敬的意味,
這個鏡頭出現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被肢解的徐愛婷被關在浴室,導演用一個接近於特寫的鏡頭拍攝她眼角滑過的一滴淚水,這與《精神病患者》中,女主被殺死在浴室後的特寫鏡頭很是相似。
在主題的表達上,導演有意的在表達著他所認為的真相,真相是什麼?你願意相信什麼,什麼就是真相。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陰暗面,表面上再光明正大,都難免藏著那麼一兩件臟事。
人是複雜多變的,就像小齊最後講的那個冷笑話,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書上的價格,而是人類的好奇心,以及那背後複雜的人性。不過,雖然能看出導演想要講的很多,但是在執行層面還是難免有些問題,這些在上文有也提到,就不贅述了。
雖然可能還不盡完美,但是看得出導演在劇本上下的功夫,比起炫技和無端的掀起愛國情懷,這樣立足於講好一個故事的影片,無疑是當下中國電影最需要的,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PS:想要資源可以戳後台找小編哦~
TAG:SD的光影部屋 |
※躲過了《白夜追兇》卻沒躲開《無證之罪》,網劇因他們而更良心!
※你只知道潘粵明的《白夜追兇》很火,你卻不知道他還有這檔子事!
※《知否》之後,能追的國劇不止《白夜追兇2》!
※《白夜追兇》之後無劇可看?比它尺度更大的探案神劇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差別在哪?
※誰一人分飾兩角最厲害,《白夜追兇》潘粵明?不,陳坤來給你答案
※繼《白夜追兇》後,教父級製作《原生之罪》將播:誰也逃不掉!
※《白夜追兇》編劇被前女友指控侵權,誰才是真正的作者
※白夜追兇的編劇韓冰「指紋」被告侵權了!原告竟然是其前女友!
※《白夜追兇》里說了一個很玄妙的理論,現實中警方真的靠它破懸案
※前女友狀告《白夜追兇》編輯,稱自己也參與了劇本創作,所以2是不是沒得啦
※《白夜追兇》編劇被訴,是真正維權,還是蹭熱度?
※《白夜追兇》編劇被前女友起訴,網友:你們趕緊解決我要看第二部!
※《白夜追兇》之後,潘粵明又接新劇,女主是她那就精彩了
※潘粵明因《白夜追兇》火了一把,董潔不甘落後,卻被說成顯老?
※真大膽,這部韓版《白夜追兇》好看的不止故事
※潘粵明,你都胖成這樣了,這《白夜追兇2》還能看嗎?
※演技炸裂!《無證之罪》能吊打《白夜追兇》嗎?
※《白夜追兇》是編劇韓冰前女友的作品?是不是有點渣?
※潘粵明被曝新戀情,女方竟然是《白夜追兇》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