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如何培養一個小暖男

如何培養一個小暖男


作者 | 佟霏




1


前幾天,我看了這樣一則新聞。


19歲的湖北男孩小林,因和媽媽發生爭執,


跨上天橋欲跳橋自殺。


民警趕到現場,


在營救和調節的過程中得知了事情發生的起因。



小林剛剛參加完高考,


並考入了湖北某重點大學。


而媽媽覺得小林性格過於內向,


於是趁著暑假時間,


帶著小林到南京去參加「感恩培訓班」。




到了南京小林發現,


培訓班中的孩子都是十歲上下,


於是感覺受到了侮辱,與母親爭執不下,


最終衝動想要跳橋。



看到這裡,我內心五味雜陳。


其中最觸動我心的是「感恩培訓班」這幾個字。


感恩本該是孩子與父母之間天然的情感,


可是卻成為了需要在培訓班中習得的一種課程,


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知乎上的一位網友,


講述了自己一位發小的經歷,


我們姑且稱之為小A。


小A中考的時候發揮不佳,


為了能夠進入理想的高中就讀,


父母多花了2萬多的費用。




之後,小A父母就總是以這筆錢為理由,


對小A進行「感恩教育」。

比如,經常對小A說起父母賺錢不易,


要求小A好好讀書,將來報答父母。




再比如,只要小A在學習上出現懈怠,


就會對小A碎碎念說,你怎麼對得起我,


對得起我在你身上花的那麼多錢。




小A在整個高中階段異常努力,


而人卻顯得萎靡不振。


終於,在高考前夕,小A臨陣脫逃了。

他沒有去參加高考,而是逃離去打工了。


後來,

小A託人把自己賺到的第一個三萬塊錢


轉交給了父母,從此拒絕和父母來往。




2


也許,親子之間最尷尬的一種關係便是——


我希望你愛我,你卻只想把欠我的還給我。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


正是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越推越遠的。




有的父母會因為擔心孩子成為不孝順的人,


於是反覆去像孩子灌輸「感恩意識」。


比如,對孩子強調父母的付出,

以此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回饋父母。




這種愛,到了孩子那裡,


就成為了有條件的,


更成為了孩子難以背負的心靈重擔。




這種現象也許是來源於焦慮,


我們常常會在新聞或者身邊人的故事中,


知道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是多麼的可怕。




他們把別人對自己的好,視作理所當然。


因為不願意去對別人付出,


往往也會失去好的人際關係。


甚至於以怨報德,做出傷害父母親人的事情。




在感恩教育中,像是橫著一個天平,


稍有偏差,都將走向失衡的結局。




前一段時間,朋友小美找我聊天時,


說起了兒子安安讓她「傷心」的一件事。


小美家裡條件不錯,


對安安的需求一般都是有求必應。


不過前一段時間,


小美家裡因為投資手頭有些拮据。




這是那段時間,


10歲的安安看中了一套樂高玩具,


需要兩千多塊。


小美耐心地和安安說了家裡最近發生的事情,


表明了難處,希望過一段時間再買給他。




可是安安卻怎麼也不肯妥協,大哭大鬧,


末了還跟媽媽冷戰起來。


小美在抱怨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


不知道感恩父母辛勞的同時,


也陷入了思考,


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嗎?




3


感恩,是情感在內心深處的積澱,


它不是通過上一堂課就可以習得的,


更不是僅僅語言層面就可以表達的。


一顆感恩心,來自於生活中日積月累的體驗,


它甚至可以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因感恩心理而產生的感激、滿足、愉悅


等積極心情,


可以幫助大腦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


同時還能緩解焦慮、緊張、沮喪等心理壓力,


進一步使感恩者長時間地保持心境平和。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但這不代表我們要用以有條件的愛


去向孩子置換回報。


我一直認為感恩不是培養出來的,


在愛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


會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去建立自己的情感天平。


而這種愛的浸透,


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


慢慢地滲透進孩子的心裡的。




我認為父母不要走進「感恩教育」的誤區,


不自覺地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不懂感恩」的人,


才是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劃清事情的責任界限,


這是前提。




不久前,表姐聊起了這樣一件事。


小外甥牛牛4歲多了,


平時上幼兒園都是奶奶幫忙收拾書包。


有一天,牛牛到了幼兒園發現自己


最喜歡的一盒彩筆沒有帶,


於是放學回到家,就找奶奶大發脾氣。




表姐教訓牛牛說:


「奶奶給你收拾了這麼久的書包,


你不但不感謝奶奶,還怪奶奶,


下次你自己收拾好了!」




其實,問題的癥結就是在這裡。


因為奶奶總是幫助牛牛收拾書包,


久而久之,


牛牛便覺得這件事是奶奶應該做的事情,


而不是他自己的事情。


當出現了問題,牛牛便要去找奶奶問罪了。




因此,培養孩子從小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


比如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逐步地培養孩子獨立吃飯、穿衣、整理玩具


和個人物品,以及分擔部分家務等,


都是在幫助孩子理清哪些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如此,


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更好的動手能力,


成為一個人格獨立的人,


也讓孩子懂得分清楚自己和他人一直


都是有一條分界線存在的,


沒有人有義務替你做所有事。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幫助孩子掌握換位思考的能力,


其實主要就是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一步是我們要讓孩子識別不同的情緒。


比如在繪本中或者日常生活中,


去區分不同面孔上的表情


是憤怒、喜悅、沮喪還是傷心等等。




在孩子出現不同的情緒時,


我們在安撫孩子之餘,


也要讓孩子了解到


每一種情緒的命名與當下的感受。




之後,與孩子一起去嘗試理解別人的感受,


比如,和孩子做這樣的對話:


「當你搶走了弟弟的玩具時,


弟弟是高興的,還是生氣的?」、


「小紅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掉了,


她是平靜的,還是傷心的?」




當孩子學會了換位思考,


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時,


也就更加能夠理解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和付出,


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彌足珍貴的。



 


會付出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讓孩子學會付出,


其實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一種深化形式。




當孩子去幫助他人時,


就是站在了施助者的立場上,


去感受對方的心理過程,


體會對方的心情和付出。




好友盈盈經常會拉著3歲的兒子一起做家務。


盈盈拖地的時候,會喊著兒子幫忙收垃圾;


而當盈盈洗衣服的時候,也會叫上兒子去取肥皂。


當兒子吃東西的時候,


盈盈也常常湊上去喊著:「寶貝,給媽媽一點。」




後來,盈盈的兒子已經發展


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暖男」。


他會對剛剛乾完活的媽媽說:


「媽媽你累不累,我給你捶捶背。」


也會主動的趁媽媽不注意,


把好吃的東西塞到媽媽嘴巴里。


甚至,他還會一本正經地對盈盈說:


「媽媽,我會保護你的。」




一次親身的感受,勝過100次言語的說教。


當孩子能夠參與到父母的行為當中時,


往往更能力理解父母的愛與付出。


這種愛可以流動的,


它從孩子的眼睛裡直入心田,


化成如糖似蜜的感恩之情。




而這顆感恩的心,


終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取之不竭的助力,


而不是無力背負的重擔。


作者:佟霏,凱叔講故事專欄作者。碼字

9年廣告人,現自由撰稿人。家有2歲娃一枚,專註分享幼兒心理與早期教育啟蒙知識。做好媽媽,我們永遠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再見媽媽,我要去冒險
孩子老生病、不吃飯、不長個兒?零基礎學會小兒推拿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
預告 | 放下ipad,孩子還可以玩兒什麼?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