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中醫:「葯補不如食補」,何來此說?

老中醫:「葯補不如食補」,何來此說?

葯補不如食補——李時珍《本草綱目》

(原句是「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本篇僅圍繞前句進行。)

老中醫:「葯補不如食補」,何來此說?

「病從口入」這句俗語相信讀者朋友已經很熟悉了,生病了,自然就要吃藥嘛,這是很多人下意識的認知,面對生活中的小病時,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會首先想到「吃藥」。

我國傳統的中草藥,它們所具有的補氣、補血、滋陰、壯陽、安神等補益功效對於人體的保健作用自然是非常顯著的,這一點無可挑剔。

但也因此,一些缺乏正確中藥知識的人,甚至將吃中藥作為家常便飯一樣。

雖然中藥的補益作用非常顯著,且確實能夠起到保健、養生的效用,但「是葯三分毒」這句俗話也不是開玩笑的,長期食用藥材勢必會導致人體出現一些相應的不良反應。

老中醫:「葯補不如食補」,何來此說?

保證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質來源,還是飲食——只有食物才能保證人體每日所需營養的全面供給,而藥物所含有的營養成分遠遠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單從這一點來說,就足以證明「葯補不如食補」這個道理了。

事實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見的疾病和病態體質,都是可以通過食物有效改善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疲狀的氣虛體質者,就可以通過「食補」來達到補氣的效果,適量食用羊肉、牛肉、豬肉、蛋類、奶製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補氣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氣虛體質。

只要不是非常嚴重或長期存在的氣虛證,在經過「食補」之後,氣虛癥狀就可以很快得到緩解。

此時如果盲目地服用藥物進行補益,則很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的發生,對人體並無益處。如果是年紀較輕或實熱證者,盲目服用人蔘、冬蟲夏草等助熱生火的補氣藥物,反而會力加重其體內的功能失調狀況,造成血熱妄行、內火上炎,從而引發心神不寧、頭暈、目痛等癥狀。

即便是年老、體弱之人,如果不適當的進補藥物,也會因為「虛不受補」而導致不適反應的出現。

因此,「葯補」並不是適合任何人的進補方式,相比較來說,「食補」卻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補益人體的作用。

老中醫:「葯補不如食補」,何來此說?

在選擇「食補」或「葯補」進行調理的時候,還應掌握正確辨證的方法。

首先,應注意先「食補」,再「葯補」的先後順序,如果「食補」無效,才可進行「葯補」。

其次,對於不同的病症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以葯、食相結合,對症施用,才能安全而有效地起到補益效用。

圖片來源互聯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骨大夫 的精彩文章:

骨科專家:關節減負大師——游泳!
舌尖上的骨健康:喝酸奶也有學問!細數喝酸奶的誤區和禁忌
老中醫:吃田七有什麼禁忌?這些事項要注意!
午睡有什麼好處?一定非睡不可嗎?是不是只要睡著了就賺到了?

TAG:骨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