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年農民成就「中國畢加索」之路

二十年農民成就「中國畢加索」之路

「我不是中國『畢加索』,我誰也不是,我就是熊慶華。」央廣網記者驅車趕到湖北仙桃市長河村,隱密在鄉村的一個角落,在村口不遠處,你會看到一棟格格不入的房子,房子上寫著「滌渡」,那便是熊慶華的家。

熊慶華說自己做夢都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能夠在自己設計的房子里自由地畫畫。6歲開始在練習本上用鉛筆塗鴉,或在課本背面練習白描,從此迷上小人書,模仿畫冊。1992年16歲的叛逆少年,熊慶華不顧家人的反對,輟學回家,每天做一些基本的農活,如收割稻穀、放牛,後來養殖成風,家裡承包魚塘。即便如此,熊慶華仍然是一旦有空就去畫畫。加里寧曾說:「無論哪個時代,青年的特點總是懷抱著各種理想和幻想。這並不是什麼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20歲以前的熊慶華亦是如此,沉默寡言,卻遨遊在自己的夢想世界之中。

在1994年以前 ,熊慶華一直在摸索創作風格中,不僅畫畫,還嘗試了一些與繪畫相關的創作,如剪紙、雕塑、木工等。直至有一天突然從書裡面看到了畢加索的《女學生》,這種抽象、多種色彩衝撞的立體畫派給熊慶華帶來了極大的衝擊,這就是他嚮往的繪畫風格。圖為畢加索作品《女學生》。

至此以後,熊慶華四處搜羅一些零碎的圖片開始臨摹,在家裡的牆上、房頂,只要能夠練習的地方,他都不放過。即使現在,曾經的房子裡面仍然堆放了許多以前臨摹過的作品,牆面上臨摹的畫也變成一種記憶。

1998年,經人介紹,他與另一個村莊的女孩付愛嬌戀愛結婚了。結婚以後,為了擔起家庭的責任,熊慶華跟妻子南下務工。但這段時間,熊慶華並不如意,他去了一家工廠流水線,負責清理手錶外殼上的毛料。他一天清理200多個手錶,而他身邊一個老頭一天可以做幾千個。熊慶華覺得自尊受挫,三天後,招呼也不打就走了。之後的幾次打工也不了了之,熊慶華最後選擇回到老家。

回到老家的熊慶華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儘可能遠離人群,遠離那些閑言閑語。特別是逢年過節時,外出務工的親戚朋友,開著車,提著禮物回老家時,村民對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印象更加深刻。直至2009年那一年,在親戚家遇到同學雷才兵,看過熊慶華的畫後,雷才兵覺得很驚訝,即使科班出身的他都沒有堅持下去。隨後他把熊慶華的多幅原創作品放到論壇上去。熊慶華根本沒有抱任何希望,準備再度出發去深圳務工。三個月之後,他突然給電話「慶華,火了啊!」論壇評論高達2萬多。

論壇的火爆出乎意料,甚至陸陸續續開始有人找熊慶華買畫。2010年的那一天,熊慶華賣掉五幅畫的時候,第一次觸摸到靠畫畫竟然可以養活自己。夢想開始起步時,他一直期待著。沒想到這一等,竟然是十多年。圖為熊慶華的作品《菜鳥》。

藝術家伊靈評論熊慶華是擁抱過大自然,體驗過社會底層的原生態畫家,他的繪畫是對人的內在情感自然存在的反映。熊慶華的作品中,題材大多源於農民生活,如《菜鳥》里一個小孩挑著沒有脫粒的稻穀在田間跳起來;《上坡下坡》兩個農民小孩拖著收穫的穀物,放著牛,正在趕回家。圖為熊慶華的作品《上坡下坡》。

在被問及為何不在城市買房時,而選擇在村裡蓋了一棟特別的房子。他說道,只有在這裡,才有歸屬感。許多題材來源於這些年紮根的農民生活。即便現在技術發達,網路迅速,可是記住的東西卻沒有以前深刻。「雖然我買了一些照相器材,記錄風景人物,但總覺得那些照片讓我模糊。而年輕時放過的牛、坐過的船、走過的田間,卻讓我難以忘懷。」

在以種田養魚打工為生的鄉親們眼裡,「畫畫」本屬不務正業;而今,「熊慶華畫家」已成為長河村眾所周知的名人。就像最近流行的那句話:天下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放在熊慶華身上,當然還包括那些牽著牛走的每一步。儘管,熊慶華看起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布衣布鞋、不修邊幅,可是在內心裡他早已是個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執著堅定。

大家都在看

來源:央廣網

記者/攝影:張玲玉

本期編輯:李昭翼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廣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掘金,速來
華為·共贏「城市產業生態圈」
美軍首個F-35中隊即將部署,其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解放軍運動員祖立軍:金牌眷顧不服輸的人
專訪巴西駐華大使馬尚:金磚合作「中國年」,巴西如何期待?

TAG: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