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教授講傷寒(七)
作者:劉渡舟
編輯:經方全球同學會
承接上文
(三)六經辨證的實質
《傷寒論》以六經為核心,如果六經只是一個名稱,不反映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辨證就有困難了。中醫的辨證論治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又可具體分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個方面。這八個方面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以陰陽為總綱。例如,太陽病是陽病,屬於六腑,其經主管體表而統衛。沒有太陽腑和太陽經,太陽表證和膀胱里證如何確立?同時,太陽與少陰相表裡,膀胱與腎相表裡。「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如果具備了太陽之氣虛寒的條件,唇亡齒寒,就可以由太陽入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的關係無不如此。這就叫陰陽表裡出入之機。六經是臟腑的反映,三陽經反映六腑,三陰經反映五臟。「陽道實而陰道虛」,故三陽經證候均反映實證、熱證、表證,三陰經證候均反映虛證、寒證、里證,有其規律性。疾病發展到三陰經都是正氣抗邪無力所致,所以多見一些虛衰的證候。
醫生要掌握辨證論治,首先就要抓陰陽,將疾病分為陰證與陽證兩類。就六經辨證而言,就是先分為三陽病與三陰病,然後再用陰陽兩綱來統攝表裡、寒熱、虛實等具體情況。張仲景就是以三陰三陽為綱的,「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這樣就對一切疾病有了指導作用。六經辨證包括兩方面的問題。其一,經脈和臟腑的關係問題。二者的關係正如張景岳所說的本末一樣,故六腑有其經,五臟也有其經,在臨床辨證的時候必須把它們區分開來。邪氣淺時病在經脈,邪氣深時病及臟腑,均會出現相應的證候。例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經證,如同枝葉為病;當出現煩渴、身熱、小便不利的太陽蓄水證時,就是太陽腑證,如同根本為病。雖然同為太陽病,但有經腑之分。其他諸經也都是如此。例如,陽明病出現緣緣面赤、額頭作痛、目痛鼻干、睡卧不寧,是陽明經證;出現腹滿、便硬、拒按、疼痛、潮熱,是陽明腑證。其二,臟與腑、經與經是有機聯繫的。臟腑相表裡,陰陽的變化與病邪的出路以此為基礎。例如,少陰病陽氣恢復而能抗邪以後,有可能出現表病的證候,如一身盡熱和尿血,就是少陰腎的邪氣外出於膀胱。
六經所包括的臟腑經絡有氣化的特點。這是中醫獨特的理論。就如外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一樣,人體六經也有風、寒、火、熱、燥、濕六氣,在發病的時候就會反映這一特點。例如,太陽為寒水之經,故太陽病里多水證和寒證,如五苓散證、苓桂術甘湯證、真武湯證均為水證。再如,陽明之氣為燥,多見痞滿燥堅實的燥病證候;太陰之氣為濕,多見腹瀉等濕病證候;少陽之為病會出現口苦,因為少陽之氣為火,苦是火之味;厥陰之為病會出現氣上撞心,因為「厥者盡也」,達到了極端,其氣是風木之氣,故上撞有力,甚而「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
古人把六經分證的方法概括為兩句話。其一,「經者,徑也」。六經就像道路一樣,是邪氣進退的出路,在辨證時必須據經來認識。中國民間還保留了這一歷史痕迹,年長患者會詢問醫生:「我的病在哪一經?」由於經脈各有分布特點,才有太陽經為表、少陽經為半表半里、陽明經為里的認識。其二,「經者,界也」。六經病各有其界限和範圍,包括發病臟腑、邪正關係、發病情況等等,所以在臨床辨證的時候才能據經以認證。六經辨證的重大臨床意義正在於此,反映了每一經病的客觀規律和整個臟腑經絡的病變。《傷寒論》據經而認證,據證而立法,據法而處方,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執簡馭繁的方法。理法方葯的「理」就是辨證之理,必須先認識「經」這一關鍵環節。
本文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一個全球中醫人學習經方的平台
經方,即醫聖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中之方。學習經方,可接受辨證論治原則的訓練,認識中醫學的本質特徵,了解疾病發生髮展和演變的規律,學習仲景理法方葯的應用,明方劑之源、方劑變化的方法與策略,領會中醫的醫學認識方法,訓練中醫的思維。
請您關注|經方全球同學會
微信號|jingfangquanqiu
點擊展開全文
TAG:仲景經方學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