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人拚命臨帖,卻還是個寫字匠?霍春陽這樣說……

為什麼有人拚命臨帖,卻還是個寫字匠?霍春陽這樣說……

昨天晚上在品達中心的沙龍活動,老白和霍春陽老師鄰桌,茶歇之時,老白向他請教了幾個問題。

(感謝品達中心工作人員提供的圖片)

其中兩個問題,很多人比較關注和有興趣,老白拿出來分享一下

為什麼有人寫了幾百遍字帖,還只是個寫字匠?

很多寫字的人常常會問一個問題,寫字有什麼捷徑?通常的回答就是,多臨帖,反覆臨帖,每個字爛熟於胸。

霍春陽認為,這不對,至少,這還不夠。他說,之前身邊有人臨帖,比如寫「王」字,一寫就寫200多遍300多遍,始終覺得寫不好,最終他也沒有成為書法家,只是一個寫字匠。為什麼呢?因為他缺少胸中的「字的意義」,他不理解在寫什麼。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腹中沒有這些東西,沒有精神食糧,內在是空的,所以只會從技法、方法入手。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初學者中,在美術界教學也存在。他見過很多人能講技術、技法,卻講不了精神層面的知識。他認為,學習書法,解決不了認識論,解決不了方法論,解決不了價值觀,那麼,別人的東西,你再怎麼模仿,無論多下功夫都是徒勞的,不會有成就的。

社會有很多國學培訓機構,有的講師是半瓢水,你怎麼看

真正意義的國學離開國人的生活很久了。晚清末期開始,個別人片面地認為凡是「洋的」,都是先進的、都是好的。特別是因為過去百餘年的某些事情和因素,人們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提起國學,一直沒有好的印象。即使是現在,若有老師上課講老子、講孔子,會被同學譏笑,被同行譏笑,認為這是腐朽。

如今國學熱又開始流行,有些機構打出講「國學」的賣點,現在來說這些培訓機構講得「對」與「錯」不是最重要的,更不該用責備他態度去否定。因為國學實在博大精深,即使是于丹講國學的時候,尚有人認為好,有人認為有瑕疵,況且普通的培訓機構呢?

有,總比沒有好。人家講得對的,多學,多汲取,覺得人家講得不好的,可以質疑,要學會思考。

霍春陽總結,學知識的過程是,「先覺悟,再實踐,再覺悟,再實踐」。人們學習知識是不斷認識、不斷修正的過程。他現在70多歲,看幾十年前的讀書筆記,就覺得有不妥不準確的地方,所以這麼多年讀書養成了一個習慣,如查字典,不能只看一本。再如看《論語》等書,不是看一本,而是拿幾個版本對照著看,看不同人的不同註解,看各方觀點有什麼不同,自己思考傾向哪種,或者自己有什麼理解,等。不會因噎廢食。

說實話,霍先生回答這個問題,真是有胸懷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石國學文化傳播 的精彩文章:

新的開始——復臨《曹全碑》第33天

TAG:白石國學文化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