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將撼動傳統金融產業
「物聯網金融」是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物聯網是金融的新業態,被稱之為物聯網金融。物聯網時代的金融服務主要有三個關鍵詞:溫度、深度、廣度。
首先,物聯網為銀行提供了有「溫度」的過程價值數據。藉助物聯網提供的有「溫度」的,即實時的、有價值的、全流程的數據,可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的三流合一。同時,物聯網給銀行帶來了三種變化:風險控制體系變化、供應鏈金融模式變化、零邊際成本的金融服務。
其次,物聯網為銀行帶來了有「深度」的金融創新機會。如民生銀行在物聯網金融領域開展的多種實踐,比如移動金融、動產監管、追溯體系等。在動產監管方面,利用物聯網的智能倉庫、車押衛士、感知晶元等先進技術,為汽車金融、大宗商品金融提供智能化的動產質押監管,資產餘額已超200億元。利用物聯網的可追溯技術,通過與近300多家平台的系統對接,實現平台客戶交易過程、交易環節的可追溯,交易金額已高達5萬億元。據悉, 2010年感知中國團隊貸款2500萬元,開展物聯網投資,兩個半月團隊所投公司估值翻了十倍,開創了物聯網投資新模式。2012年,感知中國團隊開啟了物聯網銀行領域模式探索,把對人的安防,變為對物的安防,通過對物的全程無遺漏環節監管,讓動產變成了具有不動產的屬性,可像不動產一樣用於質押。2014年後,開始推進同多個銀行的合作,並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物聯網銀行合作的探索。
第三,物聯網可以涉及金融的很多領域,包括物聯網保險、物聯網投資,物聯網證券、物聯網金融租賃等,幾乎將覆蓋金融所有的領域。其實,傳統金融近些年都在不自覺地使用物聯網和投資結合。在保險業,傳統的保險業是大數法則和概率論,根據你的初始概率來看該收多少錢,賠多少錢,剩多少錢,成本去掉多少錢,掙了多少錢,保險業務只要懂企業、會經營的人,有了牌照都能做保險。這就是大數法則概論。大數據最成熟的行業就是保險行業,保險是最早提供大數據的,全面推進產業化的一個行業。但是物聯網來了,保險行業也發生了變化。物聯網能讓事故的發生成為可測、可控、可預防。
另外,物聯網帶來的金融信用體系革命也不容忽視。金融的核心支撐是信用體系,物聯網變革了過去的信用體系,建立了客觀信用體系,可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的三流合一,降低了虛擬經濟的風險,同時還將破解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
在這之前發生了很多互聯網金融事件。比如P2P跑路事件等,那麼,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互聯網上所有的信息都是人輸入進去的,而人輸入進去的信息就有可能有真的,有假的,有騙人的。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什麼?它解決了信息的不對稱,同時,給騙子的信息帶來了更加對稱,騙子比大眾更會利用互聯網的手段。沒有互聯網之前,行騙是面對面的,有了互聯網以後行騙不用再面對面了,而且一騙就是幾萬元、幾十萬元,這就是一些P2P跑路事件以後,從技術角度來說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而物聯網上所有的信息都不是靠人輸入進去的,都是客觀的,互聯網上的信息則是主觀的。物聯網給金融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信用體系,可稱之為叫客觀信用體系。物聯網時代,金融信用體系將會發生根本變革,從主觀性到客觀性這個角度來說,物聯網對金融變革的程度、深度、廣度都將遠遠超過互聯網,給金融帶來一次超前的革命。它將使我們的投資、銀行、保險、證券、P2P、眾籌等都發生根本的變革,改寫整個金融的體系架構和商業模式。銀行貸款怕收不回來,有抵押物就好辦。好的抵押物是什麼呢,是房子、土地,因為不動產跑不掉。但用動產抵押,人們會擔心,比如鋼貿、銅貿、鋁貿全都會出事—動產被弄走了,或是重複質押,銀行就很頭痛。若是採用物聯網,對動產實現全程無遺漏地監管(這個智能化是做不到的,因為智能化是固定架構的,做不到這個全程監管),對銀行來說,就把動產變成了不動產。
互聯網提供的是大數據和信息內容服務,而物聯網提供的則是大事件服務,大事件服務給金融體系帶來更可靠的信用體系。物聯網是面向實體世界,以感知互動為目的,以社會化屬性為核心,關注實體世界的事件,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聯網,建立在智能化和互聯網基礎上的物理與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體系。
目前,我國正在嚴控互聯網金融,對於相關的監管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行業很難再去改變。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會給物聯網金融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但是沒有哪個新興行業發展初期是沒有困難的。
總之,物聯網金融對未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中國現在的金融業很難構建一個跟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完善的主觀誠信體系的架構。在這個時候,信用體系的增加反而增進了金融最核心的競爭。如何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大國是量大,強國是核心競爭力強。而物聯網可以推動中國的金融業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
物聯網是人類社會螺旋發展的再次回歸,物聯網是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支撐,物聯網將開創客觀信用體系的金融新模式,開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的新空間,開拓中華思維主導世界的新格局,推動中國大國崛起。
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
國家感測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
劉海濤
TAG:中國信息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