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赴美就醫你不可不知道的那些事
Tina i移民智庫
美國15個州正式起訴特朗普廢止DACA計劃決定
華盛頓州總檢察長、民主黨人鮑勃·弗格森(Bob Ferguson)6日宣布,包括華州在內的多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將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廢止《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計劃》(又稱「DACA計劃」)的決定。
據《西雅圖時報》、美聯社報道,弗格森說,廢止「DACA計劃」是「本國黑暗歷史」的一部分。
弗格森與華州州長英斯利6日上午共同在西雅圖召開新聞通氣會。他稱總統特朗普的決定是武斷、任性的,並稱種族在聯邦政府廢止「DACA計劃」的決定中起到了作用。他說:「倘若『夢想者』是白人,那麼真會有人認為總統會對『DACA計劃』採取如此措施嗎?」
弗格森指出,廢止「DACA計劃」的做法侵犯了移民的正當程序權利。他擔憂「夢想者」向政府提供的參與「DACA計劃」的信息或被用於對付他們。
同為民主黨人的英斯利說:「這是總統試圖強加於這一偉大國度的一系列濫用職權的行徑之一。」
訴訟狀已於6日提交至紐約州東區聯邦地方法院,原告包含了15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
此前,聯邦司法部長塞申斯5日宣布,特朗普政府將於6個月內廢止「DACA計劃」。該計劃於2012年由時任總統奧巴馬創立,旨在保護童年時被非法帶入美國的人。這一計劃保護了全國範圍內80萬名年輕人不被遣返。在華州,截至3月,近1.8萬人已因該計劃受益。
今年初,弗格森曾對特朗普主要影響穆斯林國家的首版旅行禁令提起了訴訟,令聯邦法官叫停了禁令在全國範圍的實施。
關於赴美就醫你不可不知道的那些事
根據2015年美國癌症協會與2015年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的統計數據,中國美國在癌症五年整體存活率上有著顯著差距,美國癌症患者的總體5年相對生存率為66%,而中僅有30.9%。
由於美國擁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更為豐富的藥物種類,因此不少患者開始考慮赴美就醫,有些是為了新葯,有些是為了更好、更全面的護理,有些是為了更好的治療方式等等。
然而,出國就醫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高額的費用以及風險的承擔都需清醒的考量。
哪幾類情況適合考慮海外就醫或中美專家遠程會診?
一、癌症或其他危重症、罕見病、神經類疾病等在國內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方式或特效藥;可以考慮先進行中美專家遠程會診,美國專家會依據患者的病情為患者合法開具處方葯並進行隨訪。如果在會診後,認為有必要赴美治療,再考慮是否赴美。
二、疑難雜症,在國內多家醫院治療也未能治好或無法明確病因;
可以通過中美頂級專家聯合會診或多學科聯合會診明確病因再考慮是否有必要赴美就醫;
三、需要病人和家屬決定的情況。在國內經常會碰到醫師給出保守治療(不做手術)和激進治療(做手術)的選擇,也就是常聽醫生說的:這種情況做手術也行,不做手術也行。這個時候病人和家屬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判斷。這種情況可以選擇遠程聯繫美國的專家給出準確意見。
四、希望赴美就醫,但是不確定具體就醫流程。
可以通過中美頂級專家聯合會診和美國專家進行初診溝通,美國專家如果認同病人赴美就醫,則會為患者發出就醫邀請函,患者赴美後可以複診形式就醫,節約患者就醫成本。
如何選擇渠道接受美國醫療服務?
一、區分渠道、選擇正規專業醫療機構
目前,國內患者出國就醫主要是通過海外醫療機構、中介機構、旅行社、私人醫療經紀人、海外留學人員或在海外的親朋等。
1)海外醫療機構:在海外有實體,有醫療行醫資格,是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是最專業的機構,他們大都跟醫院和醫學院有深度合作。
2)中介機構:這類機構在海外有些有實體,有些沒實體,但這類機構沒有行醫資格,他們主要負責聯繫醫院和溝通,以及食宿行等。
3)旅行社和海外親朋等:這些都不專業,只能負責衣食住行和簡單的溝通。
特此提醒:海外醫療需要專業海外醫療機構
二、謹慎相信醫療費用打包
疾病的治療是個複雜的過程,不同的疾病花費不同,即使同一種疾病,由於病情輕重及對治療反應的不同,其花費也可能相差甚遠。因此切勿相信某些機構所說的多少錢就能治癒的承諾。同時國外醫療花費有醫院賬單、醫生賬單等之分。好的醫生、專家,其賬單是不能打折的,切不可相信醫生免費看病之說。
三、醫療花費要直接支付給醫院
國外正規醫療機構,尤其是歐美國家,在醫療方面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正規的醫療機構不會允許合作機構代收檢查、治療費用,否則將面臨嚴重的法律訴訟。國內某些服務機構為謀取私利,會以方便、業內規定、定金等理由,向客戶虛報並收取治療費用等,切不可相信,以免上當。
四、醫療材料請準備要規範
正規醫療機構一般會發赴美就醫邀請函,輔助你辦理簽證,邀請函同時也有助於你赴美時延長停留時間。同時,要注意中介機構翻譯人員資格,在醫學資料翻譯上不能駕馭,一字之差變使結果相差甚遠;並不是學過英語、懂醫學就可以的。在美國,醫學翻譯需要擁有專業牌照方可執業。
美媒:中美兒童數學成績差異根源在於一種思維
中國孩子為何數學表現更優秀?這個問題近些年來在西方國家已成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英國甚至還曾專門派人到中國來學習怎麼教數學。對此,美國國內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研究,該研究認為,中國孩子數學表現突出要歸因於中國教育文化中潛在的一種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在美國學校中很少見,美國人只在體育比賽中才會運用它。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9月8日報道說,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兒童並不擅長數學,但中國兒童往往表現優秀。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是衡量全球教育質量最普遍的標準之一。全球範圍內50萬名學生接受該項測試。結果顯示,在學術方面,中國學生總是處於領先位置,而美國學生則更接近倒數位置。一些專家爭辯這是因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像所有標準化考試一樣,主要衡量學生的應試能力,而不是他們的知識。但幾乎無人質疑的是,在數學方面美國需要再努力一把。
在萊諾拉·朱(Lenora Chu)的新書《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中,她嘗試去挖掘造成這種差距的文化差異,而不僅僅是學校系統。萊諾拉·朱是一名華裔美國記者。她在得克薩斯州長大,父母是中國移民。2009年,她與美國丈夫、蹣跚學步的兒子一起搬到中國上海。為了讓兒子完全浸入中國文化中,她和丈夫決定讓他從學前班開始讀中國公立學校。
她注意到,上幼兒園之後,她孩子的注意力和紀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同時,她也注意到一種可以影響到中國學校運行的中美文化差異,以及中國學生測試成績優秀的原因。除了訓練有素的教師和在理解之前強調死記硬背等等因素之外,中國學生比賽中勝出還源於一種信念:成功是是因為辛勤,而不是天賦異稟所致。她認為,這種信念現在在美國只是開始逐漸被接受,影響力尚不突出。
朱解釋說,中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只要努力工作、吃苦,所有事情都能成功。中國人認為,如果有一個值得完成的目標,那麼在完成它之前一段時間內將不會是愉悅的。她稱,在中國,父母和老師向學生一遍遍強調這個信念。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老師們往往認為其原因是不夠努力,而非不夠聰明。「在上海一所高中教語文的毛老師告訴我:『我的學生智商都差不多,努力程度是成績區別的主要因素』。」她說。
朱引用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研究成果。該學者提出「思維模式」這一概念,定義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等術語。朱認為,中國學生往往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如果他們沒有做好,那麼他們會更加努力,然後取得成功。而在學術方面,美國學生偏向於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如果他們成績不好,那是因為他們不具有天賦。
朱寫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斯蒂格勒認為,美國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斯蒂格勒認為,在美國,我們嘗試傳播這樣的想法:學習是有趣的,簡單的,但真正的學習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學習中充滿痛苦和焦慮,如果你不願意忍受這些情緒,你就不會深入學習。這些學生經常在事情變得困難或者不再有趣的時候選擇放棄。」斯蒂格勒告訴朱,因為中國兒童已經認同學會忍受痛苦和不快以及所有對學習而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老師向學生提出難題,他們就會努力解決它。
不過,斯蒂格勒認為,美國人在運動上其實表現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心態。「只想著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以及更加努力。在運動中,競爭和努力對我們而言是可以的。」
比如,美國人接受在足球方面的排名。斯蒂格勒說,美國人不會因為參加競技比賽得第九名而覺得丟臉,相反,他們會認為這隻意味著他們需要更加努力,需要嘗試不同的訓練。「但在學術界,你不會想要排一個前三十來讓一些人尷尬,因為這不是他們的錯。在美國,你要麼有學習天賦,要麼就沒有。」 斯蒂格勒說。
「因此,成長型思維模式對美國兒童來說並不陌生,它只是沒有被應用於學習而已。」文章說。
點擊展開全文
※綠卡過期了,我還是美國永久居民么?
※颶風橫掃休斯敦,別怕!世界公民的道路你的機會來了
※拿了美國綠卡,在海外遇險「戰狼」們還會救我么?
TAG:i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