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玻璃心」,這樣讓孩子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
「孩子害怕困難」,「輸不起」,「說不得」,「經受不了一點挫折」……常聽家長這麼抱怨,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病因之1:過分溺愛
現在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視獨生子女為掌上明珠,樣樣事情都要依從他,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強烈的「"以我為中心」的心態和任性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寶寶,受不得一點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順心就會哭鬧不停。
對症療方:不輕易滿足
對於這些任性的孩子,家長的態度最重要。當孩子在受挫後哭鬧時,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聽到哭聲切不可心煩、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淚攻勢所擊敗。要讓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終解決問題,當孩子有了無論怎麼哭也不能達到目的的體驗後,就會學乖聽話,停止哭鬧。
要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先改變育兒觀念,並且全家一致。具體行動上的改變是:
一是家長不要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孩子身上,溺愛只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
二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當始終保持理智,不要為了贏得孩子的歡心而提供過於豐富的物質;
三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願望、通過努力實現的願望會使孩子感到更滿足。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實現某些需要;
四是給孩子找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病因之2:過分誇獎
賞識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過分賞識,就會讓孩子變得自負,上得去,下不來。一旦遇到強手、被擊敗的話,很容易導致鬱悶、喪失自信而變得自卑。
對症療方:適度表揚和批評結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時,家長要適時給予表揚,同時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勵他下一次做得更好。當孩子的熱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轉化為自尊、自信時,對其一生都將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也不能光讓孩子聽好話,當他們做錯事時還要進行合理批評。有些家長特別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過分或違反規則的事時,也不批評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點委屈,別人稍說不是就哭鬧。
雖然孩子當時心裡會難受,但這種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接受批評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評時要對事不對人,先嚴肅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對他們所犯的錯誤的感覺,然後默默地望著孩子片刻,最後說,「你是個好孩子,只是所作所為不好」,最後緊緊擁抱孩子。這一連串的過程在一分鐘內完成。
病因之3:總想孩子贏
有些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失敗,和孩子下棋、玩撲克、遊戲、競賽時,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其實,這樣做只會使孩子變得只能贏不能輸,對日後的成長沒有幫助。
對症療方:有意設些小難題
寶寶由於受到能力、技巧、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遇到困難,而其自身控制情緒的能力還不強,稍遇到困難就會顯得焦躁。但家長切不可因此過分心疼孩子,不妨放開手腳,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不防餓他一兩頓,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別把他生活中的障礙清除得乾乾淨淨。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設置些小難題,引導孩子去解決。比如,在孩子學會爬的時候,就可以刻意地設置一些障礙物,讓孩子去跨越。孩子失敗了,家長不要為孩子找各種借口,而是引導孩子找失敗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藉此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當然,家長自身還要做好表率,要讓孩子看到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沒有逃避和退縮,在參加各種活動或比賽時,也不要過分看重輸贏。家長積極上進的信心和勇氣,享受過程的心態都會感染孩子。
病因之4:包辦替代
正常情況下,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還有些孩子要自己穿衣褲、穿鞋襪、幫忙疊衣物、收玩具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對動手做事的敏感表現,聰明的家長會很樂意配合。但相當多家長忍不住包辦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
對症療方:分配適當家務
自信心的培養其實是抗挫折的重要手段,而培育自信心的最佳方式就是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般來說,1、2歲的孩子可以做些給媽媽遞毛巾、紙張、收拾玩具等事情;3、4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報紙、給下班的爸爸媽媽拿拖鞋等簡單的勞動;4、5歲的孩子可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定期的家務,如擦桌椅、吃飯時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識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歲的孩子可讓他們獨立洗碗筷、洗手絹等。
除了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長還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思考。
比如,在陪孩子玩積木搭高時,看到孩子用半圓形做基底。很多家長會忍不住糾正: 「半圓形不穩的,你應該把正方形積木放下面。」家長在說這段話的同時,也就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的機會,孩子自然不可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了。
病因之5:推卸責任
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時故意打地板,並告訴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寶寶摔倒,媽媽打它!」這種類似舉動將孩子摔倒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地板,長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時就習慣了不去面對或推卸責任。
對症療方:讓孩子勇於承擔
幼兒做錯事被發現後,因為害怕或為了逃避處罰,會有意識地為自己開脫責任,來個大哭大鬧或「死不認賬」。
這種現象表明幼兒還沒勇氣承認全部錯誤,需要給予鼓勵和誘導,而不是責罰和打罵。
試想,如果最初幼兒老實把自己的錯誤告訴成人,得到的是簡單的責罰和打罵,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說服教育。如果幼兒最初偶爾的哭鬧和「拒不認賬」,反而使他免受責罰矇混過關,兩相對比之後,被迫選擇「說謊」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這種類型的說謊實質上是幼兒自衛的一種措施,成人處理這類錯誤時不要嚴厲追問。然後讓孩子知道,根本無需說謊,父母不責罰誠實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故事來給他灌輸正確的行為準則,讓他知道大家都喜歡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一隻叫聲較凶的小老虎
一隻被譽為"最想抱抱的兔兔"
快來看!米小圈小動畫第3部來啦
差點就被這些路邊的假影子騙到了
讀者投訴我們的《米小圈》里有這些「錯誤」,你能辨出真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