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四)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四)

GIF/72K

「九」是「三」的三倍和平方,是最大的個位數,這是「九」字文化意義的數學基礎。在陰陽學說中,「九」是陽數之極,這又加重了「九」的文化意味。「三」是表多之數,「九」是「三」的平方,「三」不足以言其多時,便可用「九」來強調。對此,清人汪中在《釋三九》中已分析過了。按說,「十」比「九」大,但「十」已進位,在二位數中是最小的,所以中國人寧可用個位數中的最大者來強調多。

人們描寫極高的天有九重,簡稱為「九霄」,上面住著「九天玄女」一類神仙。相對的,地下則有極深的「九泉」,人死之後,只能「九泉有知」。至於《左傳》「三折肱,知為良醫」,到《楚辭》中說成「九折臂而成醫兮」,更說明「三」「九」都是言多之辭。山川河流稱「九」的也很多,黃河流域眾多支流古代總稱為「九河」,與此相應,則有長江流域的「茫茫九派」。此外還有「九嶷山、九華山、九龍江」等等。

在有些情況下,人們是明顯地故意取「九」舍「十」的。在吳地,習慣上慶祝「某十大壽」是在虛歲逢九的年紀時舉行的,如四十九歲時做「五十大壽」;六十九歲時做「七十大壽」,還名之為「做九不做十」。進位缺一的多位九數,在漢人看來更能顯示多,更有表達力和形象性。「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當然有押韻的緣故,可「黃河九十九道彎」,卻純粹為了強調和增強形象性。電影《紅高粱》的歌詞作者深通此道,「九千九百九」一句,廣為流行。

陰陽家定「九」為陽極之數,這也進一步提高了「九」的地位。陰曆九月初九,並沒有什麼要紀念的事物,只因為兩個陽數相遇,就成為一個頗大的節日,稱為「重陽」,地位比兩陰相遇的「六月六」高。重陽是人的節日,要登高,體現「陽」意,「六月六」是動物的節日,要下水,體現「陰」意。

「九」的文化意義不僅體現於個位數「九」的本身,而且還影響到帶「九」的多位數(如「九千九百九」)和「九」的倍數,形成了一個陣容龐大的「九文化」家族,這在數字中是最突出的。許多「九」的倍數都有與「九」有關的文化功能,人們樂意用它們作文化符號。

「九」的兩倍「十八」,也強調多,地下除了「九泉」,還有更糟糕的「十八層地獄」。武士們最喜歡自誇的是精通「十八般武藝」。

「九」的四倍是「三十六」,又是一個表多的數字,「三十六計」、「三十六行」可為例證。「三十六行」的十倍「三百六十行」,也還指多。

《水滸》里則有「三十六天罡星」,還有「七十二地煞星」-—「九」的八倍,加起來是「一百單八將」——「九」的十二倍。《水滸》用這些「九家族」成員,當然不光是指多,而且也給這些「替天行道」的好漢增加神秘色彩——「天意」、「陽氣」之類,一百零八將的頭兒宋江,就是靠了「九天玄女」親授的「天書」來帶領這支隊伍的。《西遊記》里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這是大神們有意設下考驗他們的,當然在「多」之外有更多的神聖意味了。孫悟空有「七十二變」,也是「九」的八倍,但比起體現佛法的「八十一難」來,畢竟又差一籌。兩位數字有九十個之多,恰恰這些「九」的倍數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決不是偶然的。

「九″跟其他數字配合,主要也表示多。跟「一」相配構成多少對比,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和「三」「六」是漢語中表多的數字系列,「三」和「六」相配前已舉例,「三」和「九」相配如「三跪九叩」。「三跪九叩」雖有實義,但作為禮儀,它是人為規定的,可知規定者是有意取其象徵意義的。「六」和「九」相配沒找到,可見在表多數字中,「三」還是最基本的。

「十」是第一個進到兩位的數字,比前面九個數字高了一個層次,又是連續的自然數列中數目最大的單個漢字。「十」帶有對前面的數字總結歸納之意。在漢語中,「十」的基本文化意義是「多而全」。就多而言,它跟「三、六、九」這個表多系列相關;就全而言,它又跟「四、五、八」及一定程度上的「二」這個表全系列相關。所以有總結之意。同時,「十」跟這兩個系列又都有一些差別。

「十」比極言其多的「九」還多了一,當兩數相配對,「十」確實比「九」還多,如「十拿九穩」、「十室九空」。但分別單用時,「十」和「九」的語義差別卻不在多少上。「十」是封閉性的「多」,強調其數量之多已概括全部,如「十全大補膏」,表示內含補品不但多,而且需要的都有了。而「九」是開放性的「多」,強調極多而且難以確計,在「多」的意義上甚至賽過「十」,如「九河」、「九派」,表示黃河、長江流域支流很多,「九嶷山」原作「九疑山」,形容該處有許多山峰和河流交雜其中,多得叫人難辨認而生疑路之感,這些說法都毫無全部的意味。

多不多是量的問題,全不全是質的差異。「十」重在言全。性質上跟「四、八」等更加一致,只是「十」強調內含的成分和方面更多一些。「十面埋伏」其實跟「四面包圍」一樣都是將敵方全部困住的意思。「全」比「多」在氣勢上要大一點,為了體現這種氣勢,「十」和「四、五、八」一樣經常跟「全、大」這類片語合,如「十全大補酒、五毒俱全、十大歌星、四大名旦、四大米市、唐宋八大家、八大金剛」。

相對來說,「三、九」表多較具有漢文化的特點,而「十」表多而全則更帶有各民族的共同性。在世界性的體育項目中,最全面的是「十項全能」,各國國慶都是逢十之年最隆重。「五」的「全」意是由「十」的一半而來的,「十項全能」的一半是「五項全能」。

漢民族的生活追求和審美理想中,向來有一種求全的傾向,所愛者則冀其全好,所惡者則斥其全壞。這種傾向使數字「十」也大有其用武之地。而歷代封建朝庭法律規定「不赦」的成「十惡」,由此產生了「十惡不赦」的重罪成語,影響很深。當然,「十」在現代生活中用於美好的方面更常見。旅遊部門在精心確定各個城市的「十景」或「十大名勝」。至於評選「十大名酒、十大歌星、十佳運動員」,這類活動此起彼伏,從未停過。毛澤東也是對「十」很偏愛的,戰爭年代,他提出「十大軍事原則」,建設時期,他又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係》,兩個「十大」,成為他的理論思想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十全十美」,這個成語,道出了中國人世代嚮往的最高境界。

本文原刊於《學語文》1992年第2期,此處略有改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語言學 的精彩文章: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二)

TAG:今日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