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未來出行的最終局是智能電動車 自動駕駛?

為什麼未來出行的最終局是智能電動車 自動駕駛?

明勢資本是只關注在早期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構,他們是一幫理工男,所以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方式。

去年接受新浪科技採訪的時候,明勢資本的黃明明說,明勢的優勢在於是真的更懂創業者。他連續四次創業,每次創業經歷了無數的問題,這些問題不管是從創業者和VC角度,他知道創業的坑,為創業者思考,很多問題他都能理解,

對於投資邏輯,黃明明也談到——明勢資本寧可錯過熱門,也要想透了再投。

明勢資本投過很多跟車相關的項目,包括汽車之家、好車無憂、小牛電動、車和家等。從汽車門戶到二手汽車網站,到更接地氣的電動車項目,最後是李想倡導的SEV,明勢資本對於出行的理解很獨特,基本覆蓋了汽車發展的軌跡。

所以,對於未來出行,我們願意聽聽明勢資本的一些看法。

比如他們談到特斯拉這家公司時,不同於我們眼中智能電動車的形象,黃明明更認為它是一家能源公司,或者說的更具體一點兒,特斯拉是一家電化學的公司。

「特斯拉每一代產品推出的路徑、產品的定位,都是由於電化學或者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池的成本所決定的,從來沒有推出超前一代或者落後一代的產品。」這也體現出了他們的工科思考背景的特性。

黃明明最近談到了一個新的觀點——未來出行的最終局就是智能電動車+自動駕駛。

說到電動車,最近政策方面確實有利好。上個周末,工信部剛剛談到——工信部方面已經啟動「禁售傳統能源車的時間表制定」工作。在此之前,不少歐洲國家也曝出相關的時間表。這樣看來,我們用上電動車的時間可能比預想的來的更早一些。

明勢資本也談到,投資小牛電動、車和家是因為真的看到了另外一個新興的十萬億市場。這個市場不光是對國內的汽車市場,對全球的汽車市場都會有一個重新洗牌和顛覆的可能。

以下是黃明明在極客出行大會G.A.M.E上的發言——關於未來出行的另一種思考:

大家好,我是明勢資本的黃明明。

過去兩年出行行業發生的一些變化,其實是巨大的。那個時候滴滴和快的還沒合併,優步還在如日中天的征服世界,赤橙黃綠的各種單車還沒有紅遍祖國大地。特別要說的是兩家公司。一是特斯拉,在我兩年前參加GeekCar的線下沙龍活動的時候,它的市值不到300億美金,而現在是600億美金。

我們認為隨著新產品的發布,特斯拉有很大概率可以突破一千億到兩千億的市值。還有一家公司英偉達,兩年前它的估值大概是120億美金,昨天晚上是1059億美金。這代表了什麼?在座的各位都是 geek,一定知道,它代表著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和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

不少人提到未來出行,聊的一定是全球範圍內十萬億,幾十萬億的市場、宏大的格局、場景革命、新物種、各種新名詞。明勢資本是只關注在早期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構,我們是一幫理工男,所以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方式。

很多媒體講特斯拉,認為它是一個未來出行公司,但在我們看來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或者說的更具體一點兒,特斯拉是一家電化學的公司。

看一下電池的發展路徑你就會發現,特斯拉其實非常專註在電化學領域。

特斯拉每一代產品推出的路徑、產品的定位,都是由於電化學或者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池的成本所決定的,從來沒有推出超前一代或者落後一代的產品。

說句題外話:特斯拉是一家非常不容易的公司,很多跟他同期的電動車公司都死掉了,但是特斯拉卻沒有。這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特斯拉沒有犯過最根本性的錯誤。

電動汽車出生的時間跟內燃機出生的時間差不多,但是隨著儲能效率、能量轉換效率的提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內燃機車已經開始完勝電動車。

但是從社會能源使用效率的角度來看,其實現在的電動汽車已經超過了傳統內燃機車,也就是「from fuel to wheel」的概念。燃油車這邊,從煉油廠到加油站,中間能源的損耗是 12%,從加油站到汽車油箱只有 1%,這個是現在內燃機車還能夠完勝電動車的核心原因——它的儲能結構太簡單了,就是一個物理油箱,1%的能源損耗。

但是從油箱到你的發動機,這裡面的能源損耗是65%。雖然過去世界上最頂尖的汽車製造公司,包括專門做發動機的公司都在這方面努力,但是我們認為已經到了邊際的臨界點:每年會有提高,但是這個提高非常小,這是內燃機車發展遇到瓶頸的核心原因。最後是從你的發動機到汽車的傳輸,這個還好,損耗了25%。基本上大家可以看見,內燃機車整體轉化效率不到25%。

再看電動車。從發電廠到輸電站,這是能源效率損耗最大的地方,59%;但是從電池到你的電機,這邊是 10% 的損耗,這是電動機車最大的優勢所在。能量轉換效率分為轉化效率和儲能效率,現在電動車在儲能效率方面遠遠落後內燃機車,但是整體電動汽車能源轉換效率已經接近30%,遠遠的勝過內燃機車。

另一個好消息是,基於鋰電池的電池技術發展思路是非常明晰的。

電池分正極和負極,通過改進正極材料可以提升能量密度,改進負極材料可以提升充電速度和效率。現在最常用的三元電池裡面的材料是正極材料是鎳鉻錳,它的鎳的比例決定了一台車的能量密度,但是鎳這個元素是非常不聽話的元素,比例一高,就容易爆炸。國內很多電池廠做的電池鎳、鉻、錳的比例是 5:3:2,像CTAL這樣的公司可以做到6:2:2,特斯拉在他的最好的電池上可以做到8:1:1,但是這個還不是臨界點,臨界點是9:0.5:0.5,這個時候的能量密度可以讓電池儲能的效率完勝燃油汽車。

當然,充電速度也很重要,它是解決用戶體驗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電動汽車能全面超越或者替換內燃機車,在於兩個臨界點:一是300Wh/kg的電池能量密度,二是一塊錢人民幣一瓦時的成本。當這兩個臨界點到來的時候,電動車可以做到幾乎兩倍於燃油車的效率,再加上電動車更好的電子控制系統,所以用戶的駕車體驗會完勝傳統的內燃機車。

臨界點何時到來我們不知道,但是從大數據來看,電池的成本以每年 7% 的速度下降,按照這個速度,大概在2020-2021年前後會跌到一元一瓦時。能量密度問題相對不明確,因為這是一個化學問題,有人說是2020年,有人說是2025年,應該是在這中間的一個年份。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歐洲發達國家把全面替換內燃機車的時間表設在了2030年或者2035年,這背後的物理、數學和化學的推導就來自於這兩個關鍵性的指標。

電動車勢必替代燃油車,但這並不是終局。因為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台電動車,而是一台智能電動車。

Model 3如果真的能夠批量交付的話,它的意義不亞於蘋果iPhone 4的發布——真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創智能手機這個物種。

關於智能車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描述,車和家創始人李想的描述比較精準:智能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它會成長。特斯拉就是如此,它可以通過OTA的方式進行軟體更新,這就是生命力的體現。

為什麼這種智能汽車只可能在美國出現,而我們不太看好歐美那些傳統的汽車巨頭?因為歐美的傳統汽車巨頭,包括日本,代表的是工業時代的思維——精確,不出誤差。只有在互聯網方面有創新性思維的國家,比如美國,才會有這種可能性。

大家不要忘了,諾基亞在十年前並沒有坐以待斃,它也在開發自己的智能操作系統,也有觸屏手機,但這算是智能手機嗎?不是。十年前做過塞班系統開發的同學肯定會有印象,你會被諾基亞無數版本的操作系統和屏幕適配折騰的痛不欲生。拿到智能汽車上來看也是一樣,現在有很多電動車也有車聯網、車載導航、在線內容這些東西,但是為什麼開過了所有的車以後,我們說特斯拉是今天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智能電動車?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最簡單的一件事,在線OTA升級。除了特斯拉,沒有一款車可以做到。

現代城鎮交通出行具有兩個顯著特徵。

第一,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帶來居民出行需求的驟然增加,並且隨之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化、場景化和個性化趨勢。人們出行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無差異的交通工具,而是需要一個因人而異的綜合解決方案。

這些交通方式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1. 大公共交通:公交、地鐵等

2. 小公共交通:小公交、小巴

3. 個性化交通:傳統計程車、網約車

4. 私人汽車:新能源車、燃油車

5. 次級交通工具:單車、共享單車、兩輪電動車等等

在中國的三四線市場,兩輪電動車的存量市場是三千萬到四千萬台。加上共享單車、電動三輛車,總體來看所謂的「次級交通工具」在中國的存量市場是八千萬左右,這是一個十分巨大但是又不被政府待見的市場。當然也包括低速電動車,這個品類是以50%的速度增長,哪怕是在政府各種打壓,限制,不給牌照的情況下,這個物種也在高速的增長。

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認為,次級交通工具在整個交通出行中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忽視。

第二個特徵:由於收入水平、人口分布的不均,城鎮居民對不同出行成本的負擔能力不同,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不一致,因此需要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組合來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就是說,它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綜合多方面的數據統計來看,在所有出行方式里,傳統的公共交通出行在一二三四線城市基本都接近50%的比例,越是大型的城市(高密度、高收入的城市),個性化交通(計程車或網約車)占的比例相對比較高,次級交通工具占的比例相對少一些。但是在廣袤的三四五線城市,次級交通工具佔比越來越大,類似王超的pickman、小牛電動這樣的產品,市場更多是在這些地方。

如果再看出行距離這個維度,就更有意思。我們發現,在30公里以內的通勤半徑下,不管是剛才講的個性化交通,還是次級交通工具,這些交通方式涵蓋了80%的出行需求。其中,0-3公里是屬於單車、平衡車的市場,從能量效率和社會整體效率使用度來說都是單車完勝。3-10公里,甚至10-30公里半徑,這是各種兩輪車、低速電動車的市場。既使是在個性化交通層面,我們結合滴滴、Uber全球以及高德的數據之後可以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10-20公里的出行距離,所以主流的交通需求其實都是落在30公里半徑裡面。

看明白了這個數字的劃分,也就不難理解:過去四五年裡面所有和出行領域相關的革命,不管是交通工具的革命,還是出行模式的革命,幾乎全部發生在0-30公里半徑範圍內。最近一兩年快速誕生了共享單車這樣的形態,在過去四到五年誕生了優步、滴滴這樣幾百億美金的公司。

但是,從做投資的角度來說,希望看得更遠一些:滴滴、Uber這樣的模式,到底是否是出行革命的終局?

我們可以注意到,既使是在北上廣,甚至紐約、巴黎這樣的城市,網約車最多佔了不到15%的出行方式比例,所以它遠遠不是未來出行革命的一個終局。

當然還有成本問題。我是一個對價格極不敏感的人,但最近我都覺得滴滴好貴。沒辦法,這由它的成本結構決定的。不是他們得了天下就想壟斷,就想提價,如果駕駛員的成本去不掉,它的成本就是那麼高。

自動駕駛是決定出行革命下半場的勝負手,沒有職業駕駛員一定是出行的未來。 優步的模式之所以在今天遇到很大挑戰,並不是因為它的公司文化,其實核心是經濟問題——它沒辦法從成本里去掉最重要的一環,也就是「駕駛員」,所以優步的模式看不到有大規模盈利的前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遲遲不上市。

現在我們有一類出行模式開始部分取代網約車的市場,這就是分時租賃。因為沒有駕駛員成本,所以它的總成本大概是網約車的60%。

但是這兩種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網約車在成本的經濟性上是非常非常差的,甚至超過了傳統的計程車。分時租賃成本便宜,但是在使用的複雜性和便利性上又落後, 所以最後的終局是誰或者哪一家整車廠真正掌握自動駕駛。

過去20年,在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都會誕生千億級的公司。而在接下來的智能汽車時代,有極大概率會產生千億級、萬億級公司,而這裡面的關鍵點,就在於自動駕駛。

總之,過去兩年我們看到出行領域的變局無比巨大,可能再過兩年當我們再次討論的時候,又會發生巨大的變局。

發言內容來自:極客出行G.A.M.E大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ingwest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谷歌:安卓手機停用兩個月 將自動刪除數據備份
傳二代 AirPods 無線充電盒 12 月份發售 69 美元
迅雷高管變動:周乃江出任公司CFO 武韜辭職
樂視視頻總裁高飛已在辦離職手續
Google確認Pixel 2將於10月4日發布

TAG:pingwest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