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釋論

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釋論

九、命優婆離問疾

<一>、辭不敢往

佛告優婆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婆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優婆離譯作近執,是佛為太子時的近臣執事的官僚。亦譯作上首,未出家前是釋迦族的馬夫,釋種們因聞法出家,就把馬和財寶付給他,他覺得釋種尊貴尚肯出家,可見出家較財寶更貴了,所以,他就把財寶轉施給別人,隨佛出家,就法證果。在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現在,佛請他前去維摩詰處問疾,他也推辭說他不能勝任,自然也會和其餘弟子們一樣陳述一番理由。

<二>、敘昔日受挫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婆離!我等犯戒,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古疏中說:有兩位比丘共住蘭若,一人他行,一人露卧,采女采新,溫行不凈,伴比丘歸,見而逐之,女人避走,墮坑而死。犯律必墮三途,但此比丘以此「為恥」「疑悔」正是利根心機,而優婆離以准律(即小乘戒律)為其解釋說:如果犯了根本性戒的婆羅夷罪,是不能懺悔的,犯了方便遮戒的偷蘭遮,還可以有懺悔的餘地。

<三>、正敘折詞

1、當真除滅,罪性本空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婆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本來犯律之人心中慌恐才來請問持戒第一的優婆離,怎樣才能遠離恐怖,得以清凈,而優婆離不但沒有除其身病又加心病,這猶如有人見影生怖,旁人給以證明說這是鬼一樣,這隻能增加他的恐怖,給其病上加病,雪上加霜,毫無益於人。故此長者呵責他「勿擾其心」。應告此二比丘,知道罪是從一念蒙昧心所起,被境所轉而犯的,要當下懺除妄境,心自然清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是故,「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言簡意賅說明罪性本空的道理。

2、釋罪性本空的道理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罪性即罪本身的本原,如果棄開階級觀念,從真諦和緣起性空的道理去認識,「罪」也是無自性的,即沒有真實不變的主宰者。不是在於內的六根——過去心不可得;也不在於外六塵——未來心不可得。也不在根塵相交的「識」,因為「識」也是緣生法,沒有自性——現在心不可得。如折衷疏所示:「根塵性空,識性如幻」。此三種既空,罪無居處,這是就罪性本空論。如果依唯心論,眾生無所謂垢凈之別,垢凈由能分別的妄心所起,心是何物?經文中自釋說「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祖師也覓心了不可得。《金剛經》上也有《三心不可得》之明示,心既不在內外中間,三處不居,罪相依據什麼得到呢?所以說,「心空罪空,萬法皆然」,心體既空,法法皆如,即本來空寂。又,如果說萬法都是空寂的,何況此二比丘所犯的罪性呢?在此需要申明的是,凡比丘或其他佛弟子不可以以「罪性本空」為借口違犯律行,因為,罪性本空是大乘菩薩從法界實相真諦立言,應機說法,應病與葯而大非其它。以戒定慧通途次第學修,有所證悟方可順逆運用,不可造次。

3、以現量為證

如優婆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小乘斷除了愛見煩惱所得到的解脫是心相解脫;大乘斷了無明所證得的解脫是慧相解脫;心凈眾生凈,心性罪性本寂的道理不是小乘人所能盡知的,故菩薩以現量所證的心相解脫,沒有垢穢來作證明,他即承認小乘人證到第九解脫道中見實相時,此中沒有垢穢,眾生雖然沒有證到,但「本來無垢」也是一樣的。

4、垢凈的真實相

唯!優婆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

眾生有妄想心,所以行為顛倒,行為顛倒,所以耽著人我相,以為實有,貪著名利及其它身外之物為己有;如果沒有妄想,正念清凈,就不會有顛倒行為,也不會耽著人我相及身外之名利,當下清清凈凈,這也是在日常修行最為得力的辦法了。禪宗所謂一念清凈即是此也。眾生之所以隨業造罪就因為沒有修行功夫,被妄想所障,菩薩這樣先明心罪性空,再論垢凈實相是想要眾生一方面從理上明達空性,另一方面要其「因修顯性」,其圓融若此,寧不為之讚歎乎?!

5、論述妄為垢本

優婆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在此以如幻、如電、如夢、如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六種虛幻不實的現象,從多方面表明一切法都是無常的,而我們有所見的是「妄見」的作用,如果妄見消除,以慧眼觀照就知道現象的虛幻。菩薩從法無常,人無我兩個方面替二比丘懺除罪業,同時,很委婉的告誡優婆離,真正的奉行戒律必須體達法性,才可以由戒而得解脫,而不是反增法縛。也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善於體解佛法大道。

6、比丘樂大法而舍小道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婆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二比丘聽了大乘菩薩對戒律的真實見解,就鄙屑小乘固執見。同時,由此而欣慕讚歎菩薩的智慧辯才,不是強持戒律的優婆離能望其項背的。優婆離也不得不在大智的維摩詰面前拱手稱臣,也隨著二比丘的讚歎,讚歎說:除了佛陀以外,再也找不到一個聲聞和菩薩是他的對手。

<四>、比丘獲益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段起首說有二比丘疑悔的表述,已說明其比丘是大乘根性,已經有了直下除罪的想法,再一經維摩一番論述,便「疑悔即除」,發起佛果菩提大心,而且發願說,讓所有的眾生都能象維摩詰這樣,得大智慧,得大辯才。優婆離也總結自己說,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所以我不能奉命前去問疾。

文:妙華法師 圖: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典故事 精進三世生天
受到一次傷害無法避免,但第二次就完全沒必要
修行人該如何守戒,看完這篇你就知道了!
佛典故事 誰是世第一
永明延壽禪師:若不觀心,略有十過

TAG:五台山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