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秋翻肥料產量高還是直接滴灌產量高?

秋翻肥料產量高還是直接滴灌產量高?

這是目前最接地氣的農業類公眾平台,發新農人之聲,解新農業百態,錯過了就後悔去吧,快關注這個公眾號,做農業的接班人

註明:柯員之家開始接受資源互換,要求對等原創優質資源,服務百姓

很多農戶問我,秋翻產量高還是直接不用秋翻肥料,直接滴灌產量高?

很多技術員說,秋翻金,冬翻銀,春翻鐵。秋翻產量那是最高的。

也有技術員說,別,不用秋翻,現在的科技,直接精準施肥,滴灌就可以了。

很多農民就這個問題,在平台上經常留言。當然,這個問題還衍生了很多問題,比如秋翻用哪種肥料產量高等話題。我覺得,我們先進行一個講解。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下,秋翻是有好處的。

1、消滅病蟲害,這個蟲子,好不容易跑到土壤裡面,弄個空間,越冬,你吧唧一下,翻過去,人家正在「冬眠」好不好,第二年,頂半天,結果都在底下,頂不出來。有的翻在外面,冬天一凍,死了,自然界好不容易進化的事情,結果就這麼被破壞了。病害也是一樣的。

2、翻地可以刺激土壤熟化,當然,我們鹽鹼地一定要慎重,別翻深了,好不容易水壓下去的鹽鹼,結果不小心翻了上來。年年種新地。現在很多的農戶杆子是不帶回去的,直接就翻入地裡面,這個時候,翻到底下,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腐化,效果比較好。

這個時候,土壤在一個冬天的過程中,團粒結構非常好,微生物腐化的條件下,可以加速土壤的熟化。

3、保墒蓄水,這個簡單,本來地裡面都是硬硬的,翻地過後,形成非常好的蓄水條件,把一個硬硬的東西,弄的跟海綿一樣,蓄水功能那是杠杠的。

4、有效的控制雜草,草籽好不容易落下來,準備明年大幹一場,結果,一下子翻到底下去了,頂不出來了。

5、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刺激團粒結構的優化。

等等,很多農民說,這裡沒有肥料啥事情啊。

究竟秋翻肥料好不好?

很多人秋翻肥料產量高,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翻肥料產量也很高。

是這樣的,秋翻有好處,秋翻肥料的話鹽鹼地建議必須進行,翻入有機肥和酸性肥料,加快土壤熟化速度。好的土地可以進行也可以不用進行,這個好比一個飯,你帶著乾糧是可以的,但是隨時買新鮮的吃也是可以的。

這個是化肥工業的升級換代而形成的一個結果。

我們國家的化肥工藝在新的世紀獲得了新的突破,當然,這個和田間種植技術的革新也有很大關係,從2003年開始,推行的滴灌條件,在水肥管理已經和原先的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傳統的方法,一般採用撒施顆粒狀的肥料,然後翻入田間,通過各種方法,吸收入植物體內。但是,現在在滴灌條件下,直接可以就根部進行提供。

從理論和實踐來看,除了鹽鹼地之外,翻入肥料和不翻肥料純純的用滴灌的方法,差別不大。當然,純純的滴肥料有個缺陷:有機肥現在很少有直接能夠滴灌的,當然,就算有直接能夠滴的,有效當量也趕不上直接施用的。

如果單純從純化學肥料的使用來說,翻肥料和不翻肥料差別不大。但是,如果是有機肥,建議翻入是對於土壤有好處的。

總結一下:

1、鹽鹼地建議翻入有機肥和酸性肥料。

2、普通地塊翻入化肥或者不翻差別不大,只要肥料上的足夠。但是如果投入的條件有有機肥,建議翻入,對於土壤的改良熟化有非常好的效果。

【申明:此文章,我們採用農民能夠聽得懂的話語進行描述,我們將在文章下面一般公布採用的一些理論知識,或者用論文形式,或者用小知識形式,下面的內容供技術員參考,也可以作為收藏。做好每一次翻譯都是需要用心,柯員之家,一直很用心】

【小知識】肥料施肥的幾個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礦質營養學說

1840年,德國學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倫敦英國有機化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的著名論文,提出了礦質營養學說,並否定了當時流行的腐殖質營養學說。他指出,腐殖質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後才出現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現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養分只能是礦物質。這就是礦質營養學說的主要論點。

施肥原理之二——養分歸還學說

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礦質營養學說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養分歸還學說。養分歸還學說的核心內容是,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礦質養分,使土壤養分逐漸減少;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須把植物帶走之礦質養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歸還給土壤;否則將導致土壤貧瘠。

在植物的16種必需營養元素中,碳、氫、氧源於空氣和水,其餘13種元素則依賴於土壤供給。人類從事植物生產,在從土地上移出植物產品的同時,也移出了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土壤中各種養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歸還,土壤中的養分勢必將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地力衰減,植物產量下降。因此,為了保持地力,穩定植物產量,就必須將隨植物產品移出的養分以肥料的形式歸還給土壤,使土壤的養分虧損和返還之間保持平衡。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產量,則需加大施肥量,使養分輸入大於移出。

養分歸還學說框定了土壤養分移出需要歸還的大原則,但並不需要同時歸還全部移出養分。原因是各種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別很大。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採取的養分歸還策略不是全部歸還,而是有重點地部分歸還。

養分移出

養分歸還

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營養元素

一般植物鮮體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質。干物質主要由碳、氫、氧、氮和灰分元素組成,它們在植物體內依次約佔乾重的45%、42%、6.5%、1.5%和5.0%。在5.0%的灰分中含有幾十種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這些植物所必需的灰分元素和植物體的主要構成元素——碳、氫、氧、氮,一道被稱為植物必需營養元素。所謂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就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缺少了,植物便不能完成由種子萌發經生長發育到最後結出新一代種子的生育周期。

經過三個半世紀的研究,目前已經確定的植物必需營養元素有16個,即碳(C)、氫(H)、氧(O)、氮(N)、磷(P)、鉀(K)、鈣(Ca)、鎂(Mg)、硫(S)、鐵(Fe)、錳(Mn)、銅(Cu)、鋅(Zn)、鉬(Mo)、硼(B)、氯(Cl)。依據植物體內的含量多少,將16種必須營養元素分成兩類。一類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上,稱為大量元素,包括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等9種;一類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稱為微量元素,包括鐵、錳、銅、鋅、鉬、硼、氯等7種。大量元素中的鈣、鎂、硫在習慣上亦稱中量元素。

儘管植物對16種必須營養元素的需要量差別甚大,但它們對植物的營養作用同等重要,相互之間不可替代。

除了一般公認的16種必須營養元素外,還有一些元素並不是所有高等植物所必需,但它們對某些植物是必需的;或有利於某些植物的生長;或者能減輕其他元素之毒害作用;或能在某些專一性較低之功能,如維持滲透壓上替代其他必需營養元素;或者該元素是食物鏈中所必需的。這些元素被稱為有益元素。比如鈉(Na)對一些C4植物是一種微量營養元素,但對C3植物則不是。高鈉離子濃度(10~100 mmol/L)對許多鹽生植物和藜科植物具有明顯的刺激效應。硅(Si)對一些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甘蔗等是必需的,缺乏時營養生長和穀物產量都嚴重下降,並發生缺素症。鈷(Co)是反芻動物所需的一種礦質元素,也是豆科植物固氮所必需的。硒(Se)可以促進富硒植物的生長,同時它也是食物鏈中的重要元素。鎳(Ni)是豆科植物中脲酶的組分。有益元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施肥原理之四——最小養分律

1843年,李比希在《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一書的第三版中提出了最小養分律。最小養分律的核心內容是,植物生長發育需要吸收各種養分,但決定產量高低的是土壤中的最小養分;在一定範圍內,產量隨該種養分之增減而升降;無視這種最小養分,繼續增加其他任何養分,都難以提高作物產量。

最小養分是相對於植物需求含量最少的養分,而非土壤中絕對含量最少的養分。當存在最小養分時,其他養分含量再多,植物產量也不能提高。最小養分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由於施肥等原因,某一時期植物最感缺乏的營養元素超過植物需求時,另一種營養元素就將成為新的最小養分。依據最小養分律,在進行養分歸還時,首先要歸還最小養分。只有在最小養分得到滿足供應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歸還其它養分——新的最小養分。

我國的農田土壤中氮素含量普遍較低,而植物對氮素的需求量卻很高,植物最感缺乏,因此氮素通常為最小養分,施肥時氮肥為首選肥料。次感缺乏的養分為磷,施氮之後磷成為大部分地區之新的最小養分,欲進一步提高產量,還須施用磷肥。鉀亦是一個頗感缺乏的養分,長江以南地區土壤缺鉀尤為突出,已經成為植物產量增加的限制因子,在施用氮、磷的同時還要施用鉀肥。由於氮、磷、鉀三種養分相對於植物之需求最感不足,需要大量施用,因此亦被稱作「肥料三要素」。

最小養分遞變

施肥原理之五——限制因子律

1905年,英國學者布萊克曼(Blackman)把最小養分律擴大到養分以外的生態因子,如光照、溫度、水分、空氣和機械支撐等,提出了限制因子律。含義是:增加一個因子的供應,可以使作物生長增加;但當存在一個生長因子不足時,即使增加其他因子的供應,也不能使作物增產,直到缺乏因子得到滿足,作物產量才能繼續增長。

限制因子律告訴我們,養分以外的許多因素,如土壤性質、氣候條件、栽培技術等都可能成為限制作物生長的主要原因,因此施肥時不但要考慮各種養分的供應情況,而且要注意與生長有關的環境因素。

實際上這個和木桶原理一樣,不過這個範圍更大,我們所謂的天地水種管肥指的就是這個。

施肥原理之六——因子綜合作用律

所謂因子綜合作用律,是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並非單純由養分的豐缺決定,而是由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各種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水分、溫度、養分、空氣及耕作條件等。依據因子綜合作用律,施肥措施必須與其它農業技術措施密切配合,孤立地採取施肥措施難以取得理想的結果。

施肥原理之七——報酬遞減律

20世紀初,德國土壤學家米采利希(E A Mistcherlish)等人,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以燕麥為試驗材料,研究了磷肥施用量與產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與報酬遞減律相似的規律。即在技術條件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隨著施肥量增加,作物總產量增加,但單位施肥量的增產量漸次遞減。在數學家布爾的協助之下,米采利希提出了第一個肥效遞減方程式,其指數形式為:

Y=A(1-e_cx)

式中x為養分供應量,Y為產量,A為供足養分時的最高產量。

米氏方程式未能反映施肥過量時引起的總產量下降的現象。隨後費佛爾提出的拋物線方程式反映了這一現象。其一元二次函數的模式為:

Y=b0+b1x+b2x2

式中Y為產量,x為施肥量;b0為不施肥時的基礎產量,b1、b2是肥料效應係數,b2<0。

當施肥量較低時,隨著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產量幾乎呈直線上升;施肥量增加到某一程度,肥效遞減明顯;當施肥量達到最高產量施肥量以後,再增加施肥量時總產量下降。

概而言之,報酬遞減律就是,在其它生產要素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隨著施肥量的增加,每單位肥料增加的植物產量漸次遞減,直至零和負值。當肥料投入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時,植物產量達到最高,不再增加,即增量為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施肥量時,植物不僅不增產,反而減產,即增量為負值。

顯然,在生產實踐中,施肥量不應超過增量為零時的肥料投入量。如果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施肥量還須略微降低一些。施肥總收益最高時的施肥量稱為最佳施肥量。最佳施肥量時植物產量不是最高產量,通常為最高產量的95%左右。

報酬遞減律示意

如果你喜歡這個平台,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

柯員之家:用農民聽得懂的話語來傳播農業技術。

小蜜蜂曰:

1. 高產其實就是流水化作業

2. 理論和實戰進行統一。

3. 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農業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柯員之家 的精彩文章:

超高產中的技術:配方施肥究竟靠不靠譜?原理是什麼?
棉花價格突破7.5元每公斤啦+脫葉劑指導溫度預警
要想脫葉效果好,三分原則很重要
我的桃子跑到哪裡去了,以前那麼多,現在好像沒有幾個
飛防噴施脫葉劑,究竟行還是不行?

TAG:柯員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