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施——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修?

布施——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修?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瘂,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

大慈悲是佛心。

【下心含笑,】

「下心含笑」,這裡面就是講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親手遍布施,】

「親手遍布施」,這是修六度。

【或使人施,軟言慰諭。】

「軟言慰諭」,是指修四攝法。

【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國王他對於那些很貧窮的,乃至於有殘障的這些人,去給他們布施的時候,這功德多大?「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有一百條恆河,恆河裡面有無量的沙,這一百條恆河裡面的沙,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國王就這樣修一修布施就可以得到供養百恆河沙佛這樣的功德?一般人覺得不好理解,你看我們前面說到了,以一缽飯供養緣覺尚且能夠得到九十一劫不受貧窮這樣子的果報,何況是供養佛呢?好像阿育王一樣,當年以一捧沙供養佛,尚且得到後世為帝王這樣子的果報,何況是供養無量的佛呢?這個功德利益決定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國王就這麼修一修,會有這樣子大的果報?如果你沒有深入理解,只是看事相,很難相信,就是信也只是勉強信,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

這個裡面實際上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修

布施要以大慈悲心來攝持

第一個,我們看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這個很重要,要以大慈悲心來攝持。

普通凡夫只有愛緣慈,對親人有感情,一切都希望他好,就是愛緣慈。

福報很大,心量很大的眾生,他有眾生緣慈,看到眾生受苦,生起慈悲心來,願意幫助他。

菩薩有法緣慈,思維佛法,生起慈悲心來,知道度眾生才能真正度自己,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這樣子就是法緣慈。

佛是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不講條件的,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同體,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樣子生起同體大悲來。

所以國王修布施的時候他能夠保持這個大慈悲心,所以功德就非常非常大。

以清凈心平等心布施

第二個是因為下心含笑。「下心」,很謙虛,很謙遜。他不會想我是國王,我要擺國王的架子,他沒有這個念頭,無我相,心清凈,清凈心。「含笑」,對眾生很慈悲,體現於行動,不會想到他們不如我,他們是貧窮的,是有殘障的,不會這樣子想。而是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知道生佛平等。我們能夠做到嗎?我們供佛的時候很虔誠,我們看到窮苦的人,我們雖然會布施,可是心裏面不平等,不會好像對佛那麼恭敬去對待他們。雖然不會很明顯輕視的心,但是心中間決定不會是好像對佛這樣子的虔誠,這樣子的恭敬。這個就是有分別心,這就是不平等、不清凈。

所以國王能夠這樣子修的時候,他生佛平等,下心含笑,好像對佛這樣子的恭敬心來修,就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前面的「下心」是清凈心,沒有我相;底下的「含笑」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平等心。「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國王他修布施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是清凈的,是平等心。

如果你的心雖然是在修善法,但是你的心不清凈,還有我相,這時候你的心就有染污。心有染污就三惡道有份,染污是三惡道的業因。所以怎麼樣?你我相很重,你去修善法,去修布施、供齋,最多就是得人天福報了。所以心不清凈就有染污,有染污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心要是不平等就很難脫離六道輪迴。你心是清凈的,沒有我相,但是不平等,還執著於有善法和惡法的相對,有善惡的分別,心中間取善業,不造惡業,這個是人天善道的業因,但是你還是不平等,不平等所以你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

諸佛菩薩沒有分別心,雖然了知有四聖六凡十法界這些現相界的存在,但是對他們來說十法界是平等的,所以會示現。

菩薩萬行可以歸納為五行,五行裡面由果起應之行是嬰行(嬰兒行)和病行來度眾生,菩薩他會示現做一個普通的凡夫來度眾生;甚至於會示現貪瞋痴很重來度眾生;甚至於示現在惡道現威猛相來折伏眾生。因為菩薩的心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

所以國王修布施的時候心是真誠的、清凈的、平等的,所以功德利益非常大。他在修習菩薩的五種觀法

第一個是真觀,真觀清凈觀,真觀就是以真誠心布施。真誠心是體,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有真誠心。真心才會與本覺相應。縱然別人對我們虛假,我們對一切人都還是要有真誠心。如果不知道在真誠心上去下功夫,那你就是盤腿面壁能夠一年不出定,你出定的時候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不清凈、不平等,你還是在六道輪迴之中,所以我們要以真誠心待人。

這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間如何修,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你就活一百歲,你天天上當,你頂多也就是吃虧上當一百年,時間很短。你保持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一百年之後你超出六道輪迴了,這個功德利益很大,所以這不是什麼吃虧上當。

真正吃虧上當的是那些虛情假意的人,學佛沒有真心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佔了便宜,實際上造了很大的惡業,還是要六道輪迴,還是要墮到三惡道之中去。現前看起來他佔了一點小便宜,實際上累生累劫受極大的苦報,為了吃刀口上的一點點蜜把自己的舌頭都割掉了。這是真觀。

第二清凈觀,國王下心含笑是沒有我人四相,以清凈心、平等心來修布施。

第三廣大智慧觀,就是廣修六度,真正能舍,能放下,就是我們下面講的親手遍布施。

第四悲觀及第五慈觀,悲觀及慈觀就是具大慈悲。

「親手遍布施」是說國王在修布施的時候就具足修六度。

親手是修持戒度,為什麼?饒益有情,親手布施的時候,有情很歡喜,這是饒益有情戒,也是攝律儀戒。親手遍布施,心中間要保持正知,要真誠、要清凈、要平等,這就護正知了,護正知就是攝律儀戒了。修布施本來就是攝善法戒了。所以修的時候就具足了持戒度。

親手也是修忍辱度,沒有國王的架子,沒有我相,清凈心,對於接受的大眾沒有分別心,親手平等布施這是修忍辱度。

遍,普遍的布施,修精進度,不會疲厭。

遍布施,也是修禪定度,普遍,這個是禪定度。外不著相名禪,內不動心名定。修的時候心中間沒有分別、不動心。不動心不是沒有念頭,而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心中間對一切萬法了了分明,了知,但是不會染著,就是沒有分別執著,這樣子是無念,是內不動心。

親手遍布施,布施,修布施度。外施是財物;內施是自己的精神體力;法施,法布施是底下的軟言慰諭;無畏布施是親手去施。所以說親手遍布施這裡面其實也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同時也是具足了般若度。為什麼?能夠三輪體空地去修布施。沒有施者之相,無我相;沒有壽者之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所施的物相,三輪體空來修,這個就是修般若度了。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在自心之中常起正見,我們一直說要保持正知正念,你不要以為這個是很容易的功夫了,真正能夠長時保持一切煩惱塵勞不能染污的時候,你就是明心見性。

所以我們知道親手遍布施就是在具足地修六度。

「或使人施,軟言慰諭」,使人施,軟言慰諭,這個修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使人施就是有些眾生他業重,他害怕,所以派一些其他的大臣,其他的人去施,這是同事攝了。

施,使人施,施是布施,布施攝財施、法施、無畏施。

軟言是愛語攝,就是很柔軟,很親切的語言去勸化他們,保持正念,修習佛法。就是說不單單是給他們布施一些財物,而且還能夠軟言慰諭。

軟言這個很重要了,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說尤其重要的,要修好這個愛語攝,言辭柔軟,你不要不耐煩。他對不了解佛法的人是現金剛怒目相,很不耐煩,說話很直接了,無形中就傷害了人家,不知道修軟言。對自己是修慈悲相,有一點點錯誤了,「哎呀,小事情了,我精力不夠啦。」給自己找種種理由和借口。反過來對眾生是金剛怒目相,對自己是菩薩慈悲相,什麼事情都原諒自己。這樣子難以成就了。

要轉過來,對眾生修菩薩慈悲相,有耐心,有柔軟語,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對自己現金剛怒目相,有一點點的錯誤和過失,乃至於心中起一個惡念都馬上懺悔,決不留情。這個樣子可以成就。

反過來怎麼會成就?反過來是搞六道輪迴。

我們法師們尤其要這樣子做,尤其要注重了。否則的話如何去攝受眾生?

「慰諭」,慰,安慰眾生;諭,諭示。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開示,以種種的譬喻來啟發眾生開發本具的智慧,這個是利行攝。

所以或使人施,軟言慰諭,就是具足修菩薩的四攝法。

你看國王修布施的時候,能夠具足菩薩的五種觀法,能夠同時具足修六度四攝,所以這功德很大,不是沒有理由的。功德大到好像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清凈心、平等心。

——摘錄自《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祖法雲地 的精彩文章:

聽大願講:臨終往生——種子字遮蓋法
十齋日誦經利益方圓四千里
婆羅門女救母的啟示1:要口念,更要心行

TAG:六祖法雲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