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科技與新軸心時代:未來的起源與目標「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五

智能科技與新軸心時代:未來的起源與目標「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五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GIF/64K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智能科技與新軸心時代:未來的起源與目標

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防科技大學軍事計算實驗與平行系統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智能科技的本質

AlphaGo喚起了世人對人工智慧的熱切關注,但背後實質是什麼?就是展示了從牛頓的「大定律、小數據」到默頓的「大數據、小定律」之可行性: 通過把人類的幾十萬盤圍棋博弈,自我「對打」成幾千萬盤的對局,然後再凝練成價值與策略二張「小」網,最後戰勝人類圍棋高手;這確切告訴大家一條從小數據產生大數據,再由大數據煉成"小定律"式的精準知識之路。

我相信,AlphaGo之後,IT的時代定義已經變了,不再是信息技術,那是舊「IT」了,接下來將會是智能技術,新IT;但我們也不要忘了200年前IT的意思是工業技術,那是「老」IT,將來一定是「老、舊、新」三個IT的平行組合和使用。

這一變化有著深刻的科學哲學基礎。卡爾?波普爾認為現實是由三個世界組成的:物理、心理和人工世界。每個世界的開發都有自己的主打技術,物理世界是「老」IT工業技術,心理世界靠「舊」IT信息技術,而人工世界的開發必須依靠「新」IT智能技術。因此,人工智慧成了熱門,大數據成了「石油礦藏」。工業技術基本解決了人類發展的資源不對稱問題,信息技術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接下來智能技術將面臨解決我們的智力不對稱問題的艱巨任務,越來越美好,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機和動力。

人類一直在圍繞著三個世界建「網」,現在已經開始了第五張網的建設。第一張網Grids 1.0,就是交通網;接著Grids 2.0,能源網;Grids 3.0,信息網或互聯網;Grids 4.0,物聯網;眼下是Grids 5.0,智聯網。這五張網,把三個世界整合在一起,其中交通、信息、智聯分別是物理、心理、人工三個世界自己的主網,而能源和物聯分別是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間的過渡,是Transitional。人類通過Grids 2.0從物理世界獲得物質和能源,藉助Grids 4.0由人工世界(或稱智理世界)取得智源和知識。

如此一來,我們就自然地進入了工業5.0的階段。工業1.0是圍繞蒸汽機發展起來的,所以大學有了機械系;工業2.0的核心是電動機,所以大學又有了電機系;工業3.0自然是受計算機的推動,大學有了計算機系;工業4.0靠網路和路由器,我們又有了物聯網學院和系;但就像Grids 2.0和Grids 4.0是過渡性的一樣,工業2.0和工業4.0也是Transitional,我們已步入穩定的工業5.0之初始階段,接下來就是虛實平行的智能機時代,現在北大、廈大等36所大學都有了智能科學與工程系,而且把智能科學與技術列為國家一級學科的努力也正在進行。

德國倡導的「工業4.0」是一個很好的術語和概念,得到了中國人的極大關注,甚至被稱為是最後的一次工業革命,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德國人說工業4.0核心是「ICT+CPS」,一點兒不錯。問題什麼是ICT?什麼是CPS?

我認為,把ICT說成信息通信技術,把CPS說成物理信息系統,這已是「歷史」的理解,仍是工業自動化的理念。時代要求我們把ICT理解成智能連通技術,I主要是Intelligence,不是Information,C主要是Connectivity,不再是Communication,而CPS應理解為Cyber-Physical-Social,就是社會物理信息(中文的次序要反過來),加上系統就是CPSS了。這個代表人之「Social」的S不能少,這樣我們才能從「工業自動化」到「知識自動化」,才能從德文的「Industrie 4.0」到英文的「Industries 5.0」,從工業4.0到工業5.0,從工業社會到智能社會。

為此,我在2010年還專門寫學術論文、報紙評論,呼籲從CPS跨入CPSS,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智能工廠和企業,才能形成智能產業和社會。因為只能在CPSS之中,才能真正實現「人機結合、知行合一、虛實一體」的混合增強式平行智能的「合一體」,才能真正實現智能技術和智能經濟。

迎接新軸心時代

幾乎每個中國成年人都知道卡爾·馬克思,他去世的1883年又有一個卡爾來世,就是卡爾·雅思貝斯。這個卡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1949年寫了一本在全世界深具影響的書,叫《歷史的起源與目標》,提出了「軸心時代」這一概念。我認為,每個世界都應有自己的「軸心時代」,雅思貝斯只是道出了第一物理世界的「軸心時代」,第二心理世界的「軸心時代」剛剛結束,就是從文藝復興開始到愛因斯坦為代表的科學時代,第三人工世界的「軸心時代」源自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激發了維納、圖靈和馮諾依曼等對智能和計算的新認識,從而有了今天的人工智慧和智能技術。三個世界的三個「軸心時代」,分別代表著人類在人性、理性和智性上的大覺醒,以及隨之而來在哲學、科學和技術上的大突破。

按卡爾·雅思貝斯的說法,「軸心時代」之所以形成,是人類為了交流、比較以及希望達成共識的「全球化」之本性需求所導致,源於人類的恐懼、貪婪和懶惰的「天性」。然而,物理世界的全球化只能是「負和」,心理世界最多可以成「零和」,但在人工世界裡,藉助智能技術,全球化就能夠實現「正和」,成為多贏包容的第三代「智能全球化」。中國在第一個「軸心時代」之末開啟了「古絲綢之路」的努力,在第二個「軸心時代」之初又有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兩次「全球化」的嘗試似乎都不算成功,希望「一帶一路」能成為新的全球化前鋒,完成「正和」的第三次智能全球化運動。

社會上很多人擔心這一新時代的到來,包括參加本次研討的一些學者。再加上「技術奇點」、「人類將變成機器人的奴隸」、「人工智慧毀滅人類」等許多觀點,特別是「人工智慧很快將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業」等看法更使普通百姓心慌不安。對此,我的看法恰恰相反。

我的理由?除了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三十餘年的個人研發經歷外,只能藉助馬基雅維利的話來支撐自己:「誰渴望預見未來,就必須徵詢過去,因為人類的事務從來都是與過往的時代類似」。而且,「它源自於這一事實: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人類都被同樣的熱情激勵。結果就是,每個時代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這是在第二軸心時代說的,但對我而言,這些話在第三軸心時代也適用。

二百年前,我們的問題就是擔心機器奪去我們的工作進而毀滅人類,甚至把機器都燒了,這就是英國著名的「盧德運動」,不過英國確實發生過「羊吃人」的事情。今天的機器已非二百年前的機器人,強大多了,但機器奪走我們工作沒有?我們離開機器還能工作嗎?很大程度上,我們今天的工作是機器給的!計算機已為我們創造了多少新工種?我堅信,未來不是人工智慧使50-70%的工人失業,未來是人工智慧為我們提供90%以上的工作。

實際上,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第一位華人王浩先生早就為我們研究了這個問題。王浩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學習哲學,後去哈佛讀哲學博士,中途對用機器進行定理證明感興趣,為此成為第一位獲得人工智慧領域的里程碑獎的學者(後來我國的吳文俊先生也因從事機器證明研究獲得此獎)。王浩的晚年,將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哥德爾身上:同他寫信、電話、吃飯,還成立了專門的哥德爾學會,並自任首屆主席,最後寫了兩本書。(難怪有人傳說愛因斯坦晚年上班的唯一動力就是下班時能與哥德爾一起散步聊天回家。)根據王浩的研究,哥德爾後來一直希望把他的工作推廣到哲學和社會學中去:試圖證明「或者人腦超過所有的計算機或者數學不是人腦創造的,或者二者都成立」。我把哥德爾晚年的工作以「廣義哥德爾定理」簡之稱之,就是「演算法智能遠小於語言智能,語言智能遠小於想像智能。」即

AI

有趣的是,第一軸心時代老子的《道德經》開頭的二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近來有人根據新的出土材料認為這應該是三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對我而言,「道」就是演算法智能,「可道」就是語言智能,「非常道」就是人類大腦里的想像智能。所以,我相信車比人跑的快,飛機比人飛的高,計算機比人存的多、算得快、判得准,但我不相信它們比人類更「聰明」,如果不是用語言智能重新定義聰明的話!其實,語言智能根本就說不清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智能」,那完全是想像智能的事!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

前段時間《未來簡史》的作者稱人工智慧將使我們變成「無用階級」,又引起人們的一陣擔心。無用了?那怎麼行!其實,這是人類的進步,一個穩定和成規模的「無用階段」的產生,是走向智能社會的必要保障。從母系社會到游牧社會,我們成了「無母階級」,再到農業社會,我們又成了「無游階級」,工業社會來了,進步到「無產階級」。「徵詢過去」應清楚地看到,「無用階級」就是更進一步,更別忘了四百年前徐光啟翻譯那本「無用」的《幾何原本》時之悲情感言:無用之用,眾用之基!

中國目前基於演算法的人工智慧雖然還不是世界第一,但我們的語言智能絕對了得。現在媒體和一些報告中所講的智能,我確實一無所知,而且認為絕對實現不了。但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好人拿起來做好事,壞人同樣也可以拿來做壞事。然而,人工智慧是時代的技術,其發展不是我們的擔心所能制止的。

我們應記住擔心人工智慧毀滅人類的霍金所講過的話:我們不能把飛機失事歸結於萬有引力。同樣,我們不能把人類毀滅歸罪於人工智慧,要擔心還是擔心原子彈更靠譜。

每個人都不應被別人的語言智能所「忽悠」,要立足自己的演算法智能,發揮自己的想像智能,以合適的語言智能表之。我想像的人工智慧技術就是能讓我們實現知識自動化、智能的自動化,從工業社會走向智能社會的時代科技。而且希望國家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綱要》,就是能讓我們「直道超車」,實現智能全球化的規劃,是我們保障實現「中國夢」的「智能夢」。

(本文為王飛躍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聯《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經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眾號的立場。)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諮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新科技造福人類:企業家對人工智慧的思考「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四
AI時代的投資思考「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三
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法律倫理問題「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二
「電子人」——建構人工智慧的法律人格「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一
控制的危機與人工智慧的未來情境「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八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