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變化太驚人!12年前的筆記本全拆解!
兒子越來越大,東西也越來越多,不得已,當爹的只好把屬於自己十幾年的柜子給清出來放小兔崽子的各種亂七八糟,但在這收拾的過程中小胖有了驚喜的發現,原來我人生的第一台筆記本電腦——戴爾Inspiron 700M居然還安安靜靜地被一堆雜物壓在柜子最深處,記憶一下閃回到還在大學時代,英俊帥氣的小胖買了一台當時非常與眾不同的筆記本,雖然叫700M,實際上是一款12.1英寸本,體重1.9kg不到,加上適配器也不超過2.4kg,按現在的標準來說可能隔壁大嬸假牙都要笑掉了,但!這台筆記本可是小胖2005年買的,2005年的14英寸本體重可接近3kg!而且我記得價格也並不誇張,萬元出頭,別覺得誇張,那時候的筆記本賣到8000就算便宜了,比DIY台式機明顯貴出一截。而正好很多人都覺得以前的電腦似乎品質要更好一些,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既然如此,小胖就讓這台再也無法點亮的歷史文物發揮最後的餘熱,我們來拆開看看它的設計用料到底是不是比現在的筆記本更牛X!
硬體配置方面,比如迅馳平台,比如奔騰M處理器,比如Modem,比如IEEE 1394……說出來可能很多小年輕壓根就沒聽說過,但即便如此,時隔多年再次拿起這台我甚至都想不起為什麼會棄用的筆記本,依然感慨萬千……
好,抒情完畢。來談正事兒,與現在的筆記本首先就有一個不同,當年的筆記本基本上都有屏幕鎖扣設計,合蓋後鎖止,撥動解鎖後打開,而且大多數轉軸都支持180°展平。而現在的筆記本大多不具備這兩項設計。
看這厚度,為什麼12.1英寸還快2kg就不難理解了吧。但細思極恐的地方也正是如此,12.1英寸居然還塞了DVD刻錄機,RJ-45網卡旁邊是十幾年前上網獨有的撥號電話線介面,可能很多人也沒見過。另一側則是VGA輸出,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現在帶VGA的不會有兩側的螺絲孔……2個USB1.1介面甚至還是堆疊擺放的,再右側是SD讀卡器,以及上方的ExpressCard/54介面,它的功能主要是擴展,比如當年擴展USB3.0……實際上機身前側還有音頻輸入輸出和IEEE 1394火線介面。如果說現在的筆記本是高度集成化和簡單化,那12年前的筆記本就是巴不得把啥擴展功能都給你塞進去,哪怕它只有12.1英寸。
鍵盤上還標註中文功能的筆記本現在也不多見了吧,而且它的鍵帽雖然是火山口結構,但鍵程其實不短,手感很舒適,就是觸控板面積小了點……
十幾年前的筆記本還沒有什麼掀底蓋維護的設計,底蓋上全是小蓋板,打開後可以針對部分關鍵功能部件進行維護。
可以打開的三個小蓋板分別對應的是東芝60GB硬碟,英飛凌512MB DDR-333內存,以及那個體積碩大的英特爾802.11b/g無線網卡以及華碩出品的Modem(還記得機身上的撥號電話介面么)。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現在的筆記本都是螺絲直接從機器上擰下來,但以前有小蓋板的筆記本,大多螺絲都會採用固化設計,也就是你擰鬆了螺絲取下了蓋板,但螺絲不會掉下來,防止了螺絲丟失的意外。而且這台放在柜子里至少7、8年的筆記本螺絲除了表面氧化比較厲害之外,居然每一顆都工作正常,反覆鬆緊也沒有問題,這不禁讓小胖想起此前給朋友的戴爾XPS 13更換鍵盤,螺絲超級多!而且必須換上去才能測試,運氣就是那麼好!第一次更換後發現有幾個鍵居然是壞的,又等了幾天換第二塊鍵盤的時候,就發現擰過一次的螺絲第二次擰就非常非常容易滑絲了,這個差別如今看來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光碟機可以免工具拔插,而且那時候的光碟機不僅厚出天際,還是老式(挺懷念)的並口設計。
OK,擰下底蓋的全部螺絲之後,古時候的筆記本都是要從鍵盤面拆起的,鍵盤上方的裝飾板先摳下來,就露出了固定鍵盤的螺絲位以及屏幕數據線、電源線,挨個該擰的擰該拔的拔。然後就能取下鍵盤看到C面基座了,從這閃瞎我胖眼的光澤就該知道這是金屬材質的,古董筆記本大多都不吝嗇材質用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價格高利潤率高,就像現在的iPhone一樣。
C殼上還有驚喜,隱藏了一個小蓋板,下方又是一個256MB的DDR-333內存,在這個4GB都不夠使的時代,有時候還是會懷念Windows 2000和XP……
接下來就是把C殼給取下來, 這機器在左右側轉軸後面各有1顆螺絲,本以為是固定C殼的,但沒想到居然是固定顯示屏的,擰下來之後就必須得把C殼上亂七八糟的無線網卡天線、揚聲器供電線等都清理下來,才可以同時取下屏幕和C殼……這一點就明顯不如現在的筆記本方便了,不僅是直接掀開底蓋,屏幕固定螺絲也一定是藏在主板和鍵盤中間,數量基本是左右各3顆起。
好吧,取下C殼和屏幕後,就能直接看到主板的背面了,比起現在的模塊化PCB設計,12年前因為遠未到PCB設計的極限,而且對內部空間也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所以就一大塊主板加右上角一小塊I/O功能PCB就搞定了,簡單粗暴。
在這裡強調一下它的用料,你就知道高價時代的筆記本是有多奢侈了,看到上圖這一大塊板材了么,位於光碟機與底殼之間,實打實的金屬材質打造,螺絲刀可以在上面划出一道道痕迹出來,至於厚度嘛,看看左側就知道了。
硬碟也是並口,但最有趣的是這個介面是可旋轉設計,拔插時完全不用擔心角度不對損壞針式介面,平時上面會有一個固定卡扣,卡扣解鎖後旋轉結構就可以分開,這個設計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吧。
歷經千辛萬苦,總算把主板給拆下來了,但大家可能發現了:這貨的散熱也太TM隨意了吧,就這麼一個短短的熱管和小風扇,再加上覆蓋面積這麼小,旁邊的主板晶元組甚至都沒有任何散熱覆蓋,你是認真的么?奔騰M 725運行在1.6GHz,TDP也達到了27W,但這的的確確就是戴爾當年給這顆就現在來看TDP也不算低的處理器所設計的散熱模組,而且小胖印象中它的發熱量還挺小,噪音也小,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它夠厚啊!與鍵盤面距離夠遠,再加上那時候的筆記本就是滿足個日常使用需求,壓根就沒什麼高負載的需求,自然發熱量就不高咯。
現在的筆記本都是BGA封裝直接做到了主板上,距離上一款PGA封裝的4代MQ系列處理器也有3~4年的時間了,當再次看到PGA封裝處理器時,又懷念起當年折騰跨晶元組升級處理器的熱血勁兒來。
都見到CPU了也還沒完,別忘了顯示屏也是可以折騰的,與現在的大多筆記本顯示屏直接摳開邊框進行換屏不同,十來年前的筆記本是絕不節約螺絲的,實際上看到現在大家應該也有了概念,這貨根本就是一個複雜結構的大集合,而且負責連接這些結構的往往不是現在流行的卡扣,而是螺絲。
是不是剛剛感覺拆半天少了啥?沒錯,這傢伙的揚聲器設計在了屏幕下方,當年可是個大槽點,因為揚聲器連接線總是被轉軸碾壓,很多人都遇到了線材接觸不良的問題,導致筆記本變成了啞巴,而這樣的設計現在也見不到了,那時候估計是因為機身上實在塞不進去了吧……
屏幕是友達的,2005年你還想要啥自行車,解析度是1280 X 800,面板什麼的我也不記得了,只能說在那個年代屬於相當不錯的水平。
來仰仗一下什麼是靠譜的頂蓋吧,頂蓋從外面摸是塑料的,但內里卻是結結實實一層基本全覆蓋的金屬材質,小胖試了試,可得費點勁才能扭動它。
頂蓋最上方兩側是無線網卡天線所在地,可以看到金屬材質沒有覆蓋到這個位置,為的就是避免屏蔽掉無線信號
換屏So Easy,取下粉紅色那個介面就能買新屏換舊屏了,現在大多數筆記本也是這樣設計的,很方便。
最後,全部件合影,文字冗長,感謝閱讀,有啥問題請在評論區提出,有空我會回答的,再次感謝各位支持!
點擊展開全文
※八線無名品牌能造出好筆記本么?
※年輕人第一顆紅圈:佳能24-105mm F/4二代非常規測試
TAG:玩機小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