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騾子「下崗」 罈子成「寶」

騾子「下崗」 罈子成「寶」

作者:張玉偉 記者 戚原

文章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第71期 總第1270期)

9月4日,陰轉小雨。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陳家鄉的「V」字形山谷,籠罩在白茫茫的霧氣中。

一大早,記者和朝天區政協辦駐陳家鄉梯子岩村第一書記權東一起,乘坐著麵包車向大山頂上爬去。3.5米寬的公路在懸崖峭壁間顯得更加逼仄。爬升了近2公里後,海拔高度上升了500多米,也到達了目的地。梯子岩村三組在一處懸崖邊上,村民余正興和老伴剛剛吃過早飯。

騾子「下崗」

梯子岩村共141戶496人,其中貧困戶37戶126人。今年已70歲的余正興,以前是村裡的醫生,他不但清楚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對村裡的各種情況也了如指掌。

他說,在汶川地震之前,村裡連1米機耕道都沒有。村民出行都要翻山越嶺,手腳並用攀爬400多米長、垂直高度300多米的一段懸崖才能出山。此路段形如梯子,梯子岩由此得名。

「梯子岩那地方陡得很,祖輩們在石岩上鑿出石窩窩,最寬的地方也只有1尺多寬。」老余用乾枯的手不住地比劃著。

以前村裡養頭生豬要賣出去都很困難,要麼找幾個壯勞動力往山下背,要麼就牽著往山下走,十分的艱難。

「2004年,村裡從甘肅買回來幾頭騾子,組建了騾子隊。」但梯子岩太陡,每次騾子隊都得在陡峭的密林中繞行5公里之後,才能進村。

「交通運輸騾子隊,商品盤纏靠人背;生豬出欄靠人抬,無路無橋梯子岩。」梯子岩村黨支部書記王慶如說,這幾句順口溜是梯子岩村以前的真實寫照。關於騾子隊的情況,他打趣地說全都「下崗」了。

自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朝天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部門一道,積極爭取項目並籌措資金近500萬元,新建並硬化通村通組公路12.6公里,修建便民橋1座。截至目前,通村通組硬化路已經達到95%以上,80%以上的農戶入戶路都通到了家門口。

罈子成了傳家寶

制約梯子岩村發展的不僅是交通問題,飲水問題也曾是村民心裡的痛。

「以前吃水全靠背,背著細頸罈子走1.5公里路才能到水井。」余正興介紹,由於當地是喀斯特地貌,加之山高坡陡,水源奇缺。所謂的水井,也僅僅是一處出水量很小的泉眼,卻要供全村使用。前一個人舀完,後一個人就要等半個多小時,而且只有少量的水,所以每一滴水比油還金貴。

「過去在村裡,最大的家產就是裝水的缸和背水的罈子。」談話間,余正興從屋裡抱出一個陶罐來。這個背水的罈子已傳了五六代人,有100多年歷史了。他家有裝水的三口大缸,其中一口依然安置在廚房中央的柱子旁,只是大缸上方多了一個水龍頭,把水龍頭一擰開,清亮的自來水歡快地流進缸里。「現在雖然不用它了,但一直要留著,要讓後人記得以前生活的艱苦,珍惜今天的好生活。」

「我活到這麼大的歲數,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全都實現了。」該村一組的趙世清老人,正帶領幾位年輕人自發地用混凝土澆築一口蓄水池。他說,村裡的自來水是從3公里以外的朝天鎮引過來的,政府建了集中供水池、安裝了水管,讓自來水通到了各家各戶。但由於他和其他4戶村民居住的海拔相對較高,他們商議,決定不給政府和幫扶部門添麻煩,自行集資建一口較小的蓄水池進行中轉,保障他們幾戶的供水。

近年來,梯子岩村在加快以道路、飲水、電力、農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增加群眾「造血功能」。目前,已發展核桃、魔芋等特色產業1500多畝,種植柴胡、夏枯草等中藥材近200畝,養殖跑山雞1萬多隻、生豬2000餘頭,基本達到家家有1個主導產業。梯子岩村徹徹底底地變了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縣域經濟報 的精彩文章:

拓展新業態 挖掘好資源
調結構帶來了新動力

TAG:中國縣域經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