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和生產力問題
第四次工業革命被認為是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益,互聯網現在幾乎是每一個業務的一部分,機器學習正在進入主流。企業生產力一定會在前進,而世界各國經濟卻陷入困境。
自上世紀90年代生產率不斷提高以來,經濟指標的增長已經大幅下滑,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經濟衰退就開始了。數字沒有變好。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最新數據顯示,從2016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每小時產出的生產率下降了0.5%。
英國央行(Bankof England)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AndyHaldane)在今年春季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一次演講中指出,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兩個世紀前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是一個過山車式的旅程,但該國一直在追趕西方的同行,直到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 bank)的崩潰標誌著本世紀頭十年中期繁榮的結束。
自那以後,正如霍爾丹所指出的,英格蘭銀行連續多年被迫下調生產率增長預期。儘管英國的生產率表現仍落後於法國、德國和美國,但發達國家也開始加入了我們的行列。
「這個關於生產力的失望,在預測和表現方面的故事,近年來被廣泛地討論和分析。有些人稱之為「生產力難題」,」霍爾丹說。隨著每一年的過去,隨著每一個新的生產力轉折點都未能實現,這個謎題就加深了。這讓一些人猜測,世界可能已經進入了一個低生產率增長的新時代,這是一個長期(長期)停滯的時代。
一些經濟學家已經解釋了為什麼英國落後於法國和其他歐盟國家。高失業率和在這些國家工作的時間減少可能意味著只有生產效率更高的公司和員工在工作——這有助於提高部分基於每小時產出的措施。但這並不能解釋更廣泛的圖景。由於所有的技術都被部署在工作場所,為什麼人們還沒有完成更多的工作呢?
有三種可能的罪魁禍首。一個是錯誤測量:用來計算經濟學家所說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公式和代理變數不能正確地捕捉產出。金錢的錯誤分配可能是罪魁禍首。十年來,旨在阻止世界經濟衰退的廉價貸款可能只是讓沒有效率的組織維持生計。此外,企業還未能組織自己提高生產率,因為他們發現了其他提高利潤的方法,或者根本沒有足夠的競爭來迫使他們提高效率。由於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出現了生產率難題,信息技術(IT)的懷疑也在下降。
2016年9月,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帶來了很多經濟學家在一起,試圖找出的生產力和回答在2013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問題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大衛·伯恩,斯蒂芬·奧利納和丹尼爾·西切爾:「信息技術革命結束了嗎?」
在他們的論文中,Byrne和他的同事們認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一直在下降。在20年前,這一比例為1.5%,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降至0.5%。布魯金斯學會的會議上,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指出下降可能更容易解釋為社會消費的轉變:「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可以驅動,我認為推動,經濟放緩的重要組成部分,即科技行業的轉變從商品和物品是可衡量的,質量改進是可以衡量的,哪裡有量化指標,如處理器速度、內存和存儲能力,對行業更難以想出好的量化指標的質量改善的速度有多快。」
Hatzius認為,計算機硬體已經變得更加專業化,軟體也變得更加不通用:「官方的指數基本上是說,如果你現在花100美元買軟體,你的實際價值仍然和10年或20年前一樣,這對我來說是難以置信的。」
我們也使用更多免費或幾乎免費的東西——大多數網路伺服器都在運行開源軟體。Facebook、谷歌等公司名義上的免費服務,是否構成了美國3萬億美元的「損失生產率」?
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Labor Statistics)等機構稱,他們的「匹配模型」方法至少捕捉到了其中一些價值,不過他們預計,隨著家用3D列印等技術的生產變得越來越普遍,他們將會遇到更多的測量問題,而不是工廠生產。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ChadSyverson教授認為,問題在於,單單發現這些損失就足以使該行業比經濟學家們認為的大六倍。「你認為我們對事情的評價是如此的不完美以至於我們達到了實際活動的六分之一嗎?」」Syverson問道。「我認為,你肯定會拒絕(這種想法),所有(生產率)的放緩都來自於測量。」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教授鮑勃?戈登(Bob Gordon)在2012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另一種反對生產率錯誤的觀點。當被問及調查時,很少有消費者願意放棄他們現在擁有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因為他們帶來了個人價值。但他們背後的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比早期工業革命——電力、鋼鐵建設、機械運輸和化學生產——所帶來的重大進步要少得多。
儘管技術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迅速地擴散,但最近的發明卻沒有那麼明顯的效果。全球生產率增長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中期,當時年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為1.9%。自1980年以來,這一比例降至0.3%。
起初,斯德哥爾摩工業經濟研究所的愛立信研究員哈拉爾德·埃德奎斯特(Harald Edquist)和馬格努斯·亨內森(Magnus Henrekson)教授發現,研發幾乎是即時的回報,但它和通信投資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通過較長時間的考慮,他們發現IT和通信支出需要7到8年才能生效。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生產率繁榮可能是PC崛起的滯後效應,而不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
然後是行業內生產率的傳播。丹·安德魯斯(Dan Andrews)和經合組織(OECD)的同事在2015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了「生產力前沿」和其他公司之間的區別。全球前沿公司將資金投入資金和專利研發,銷售規模更大,利潤更豐厚。
霍爾丹說:「從算術上來說,這是一些非前沿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近年來的平板生產率。」「對於一大群非國大公司來說,長期的停滯是顯而易見的,低而平的生產力水平。」在本世紀,大約三分之一的英國公司的生產率沒有提高。這是一條長長的尾巴。
安德魯斯說,前沿公司和落後公司之間最大的分歧在於服務業。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服務公司更受國際競爭的保護。另一個因素可能是「贏家通吃」,在這種情況下,擁有最大市場份額的公司佔據了大部分利潤,因此更多的是在技術上進行再投資,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則落在後面。
有些行業可能會對生產率提高產生強烈的抵制,而企業則會尋找其他方法來削減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英國自己的零時工合同經濟可能是這種效應的一種癥狀,而這種趨勢在製造業中變得更加重要,因為製造業是自動化的——但在海外自動化。馬里蘭大學的John Haltiwanger教授指出了美國的情況,以及轉向零售、休閑、酒店和個人服務的轉變——傳統上是低生產率的行業,但這可能是有利可圖的。
隨著IT業的緩慢發展,以及更廣泛的就業基礎無法跟上正在使用技術奪取更多市場份額的組織,這可能意味著生產力將繼續緩慢上升。即使是大規模的機器人化也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顯示出總數。也許生產力將會連續第三次上升到一個世紀中期。
TAG:製造業知識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