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mm厚的板甲都擋不住的「手炮」:歐洲早期火門槍
就和火炮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們對如何使用火門槍這種新武器也越來越有心得。為了解決瞄準問題,一些士兵開始以兩人一組的方式來使用火門槍:一人負責雙手握持火槍來進行瞄準,另一人負責點火。為了提高射手在弓弩等投射武器前的生存力,又出現了帶有凹槽的盾牌。這樣射手就能在手持盾牌的時候將火門槍架在凹槽上,既能掩護自己又不妨礙進行射擊。後來隨著火藥的配方逐漸得以改進,火門槍的槍管也慢慢變得越來越長,其威力也自然越來越大。
▲發射火門槍的兩人組
西方研究者曾經就火門槍的威力做過模擬實驗。實驗以一塊2.5mm厚的軟鋼板作為目標,這基本上相當於早期的米蘭甲或者格林威治甲(由中碳鋼製成的板甲,甲板厚度約2毫米)。靶板和火槍的距離為10m,實驗者使用復原的15世紀早期和晚期火槍各一,前者口徑13毫米,初速為270m/s;後者口徑20毫米,初速達到286m/s。射擊的結果,前者14次射擊中穿透了6次,後者的8次射擊中則穿透了5次;沒有穿透的時候,彈丸也會留下相當大的凹陷,一般可以達到10毫米到15毫米,有些甚至高達20毫米,這也就意味著盔甲裡面的人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力,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戰鬥力。防禦能力較好的米蘭甲或格林威治甲尚且如此,舊式的鎖子甲在這些火門槍面前自然更加不值一曬,即使在鎖子甲外面穿上用於增強防禦力的附加硬皮甲(一種浸蠟硬化的皮甲)。當時流行的鐵甲衣(a coat of iron plates,鐵制甲片被拼接固定在布面或者皮革上,厚度約2毫米左右),也很難保證不被擊穿。而同時期被廣泛使用的十字弩則很難擊穿這樣的防禦裝備。
▲歐洲古兵器復原愛好者與其複製的火門槍與板甲
在擁有了足夠的威力之後,火門槍逐漸作為一種新興的武器而開始流行。和弓弩相比,火門槍的製造更為簡單,這也就意味著更加廉價和更易於大量製造。當時主流的其他遠程投射武器:長弓的優勢在於高射速和足夠的威力,但需要長期和大量的訓練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射手;十字弩威力更大、更加準確,可以洞穿大多數重型盔甲,但造價昂貴、重新裝填緩慢,而且對射手的體力消耗很大。相比之下,火門槍儘管精度和射程都差強人意,但既能擊穿重甲,又能驚嚇敵方士兵和戰馬,而且只要稍加訓練,即使是新兵也能熟練掌握其使用方法。正是因為有著這些優點,火門槍很快就變得普及起來。
▲藉助盾牌來發射火門槍的方法,可以看到盾牌上為安放火門槍所開的凹槽
一旦一種武器開始被普遍使用,自然就會有人開始設法進行改進,使其使用起來更加簡便,或者變得更具威力。舉例來說,為了加快裝填的速度,有人想到將火門槍的槍口做成喇叭狀,結果發現這樣不光提高了裝填速度,還能使得發射霰彈時的殺傷範圍更大。德國的黑衫騎士是最早裝備和使用小型火門槍的軍隊,然而火門槍並不適合在馬上使用。黑衫騎士們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點火,儘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持槍的問題,但使用起來依然有諸多不便,為此騎士們發明了安裝在馬鞍上的固定叉架。
▲喇叭口火槍和騎兵用支架
15世紀初,隨著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工藝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板甲開始出現。這種由整體式金屬板拼裝而成的新式盔甲,其防護能力可以說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可以有效抵抗原本犀利的十字弩和長弓,就連一度威力十足的火門槍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為了對付這些更加堅固的盔甲,攻擊一方採取了最為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增大火門槍的口徑。
▲胡斯戰爭中使用大車所圍成的防禦工事,配備了大量火器
第一個嘗試增加火門槍威力的歐洲將領是簡·傑士卡。他在公元1430年左右,為其指揮下的胡斯派波西米亞人軍隊裝備了新式的火門槍,因為這些火門槍的口徑大為增加的緣故,人們再次為其恢復了「手炮」的稱呼。增大的口徑也提高了後坐力,為此人們在槍管下安裝了一個鉤爪,用來鉤住城牆或其他固定物體,以減弱對射手的衝擊。
▲帶鉤爪的火門槍和大口徑手炮
根據發掘出土的實物和現代復原品估算,胡斯手炮具有500-1000焦耳的槍口動能,這已經超出現代手槍的威力,甚至和一些早期步槍相當。在中近距離上,只要能夠命中,胡斯手炮一般都能擊穿敵人的盔甲。這種武器是如此有效,以至於到戰爭結束時超過三分之一的波西米亞人都裝備了火槍。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深河。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先秦的戎狄到底咋打仗?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射考證
※蘇格蘭史上真實的麥克白事件,比莎士比亞寫的還要戲劇!
※皮甲與青銅甲到底誰更強?皮甲只是二流的盔甲?
※能射846米遠的奧斯曼土耳其弓原來長這樣?
※火繩槍的發明原來靠得是做工精良的歐洲弩?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