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是在說「我不行」,還是在表達「我行」?
(365冥想Week32Day5的練習,把每天的第一段時間留給自己)
人們往往不斷地給自己加各種任務,讓自己變得更忙,更多人需要自己,是因為我們相信,做完這件事,寫完這本書,我就能證明我是有價值的,我就能證明我行。這個思維套路就是,現在的我不行,那麼做完這件事之後,我就行了。可是這樣的證明題似乎永遠行不通,登上了一個小山峰之後,這種「我不行」的感覺又來了,我還得做這個,做那個,還得加倍努力,才能覺得自己行。
身邊有一些非常優秀的朋友,在別人看來,算是「擁有一切」的人,但核心驅動模式,仍然是「我不行」。當他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某個目標,或者擁有自己想要擁有的某種東西之後,很快,就會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一種「鄙視」。他開始看到的,都是現狀中令人不滿意的部分,自己還不夠好的部分,於是,他又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更大的努力,來擺脫之前的自己。
前幾天,我讀了美國天后Jennifer Lopez的自傳《True Love》,即便是好萊塢天后Jennifer Lopez,在經歷了四段失敗的婚姻後,也開始反思自己,在事業上始終保持著一種奔跑的狀態,她拚命的唱歌,拍戲,竭盡全力,卻很少給予自己真正的鼓勵和愛,她內心深處似乎也總有個聲音告訴她「你還不值得,你還不夠好,你必須要做得更多才行。」而她在親密關係中,反反覆復地掉入這個「用力過猛」的陷阱,因為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便需要在對方身上不斷找認可,找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找得再多,自己的內心始終都是空洞的,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怎麼用力,都無法在對方身上得到「我很好」的認可時,關係和自我,也就都全面崩塌了。
我非常警覺地避免自己,在一種狀況下行動,就是那種「我不夠好」的狀態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要麼我就去做事,變得更厲害,掙更多錢,要麼我就去買東西,買一些好東西,我就變得足夠好。這種狀態,往往就是無目的的,「忙碌」的狀態,做了很多事,買了很多東西,但也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好像有一個看不清的黑烏雲,一直罩著自己,做了很多事,想要擺脫這個烏雲,卻發現無論怎麼動,怎麼跑,這個烏雲都一直跟著自己。我撒出去了好多的時間,好多的錢,好多的精力,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發現這團烏雲好像一直在我頭頂,冷冷地笑著。
如果你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是很好的,這種存在狀態下,你不會需要在做什麼。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順其自然的,不費力的,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無為」的狀態。
而當你的內心先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認為我是不夠好的,而想要通過拚命的做事情,賺錢,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時候。那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疲倦,勞累,而且,只會加倍證明和放大,」我不夠好」。
我們學習「無為」,學習「順其自然」,不是不做事情,在家裡懶著,而是在一個越來越多事情要做,忙完這一陣就可以忙下一陣的時代里,重新去看看「做事」的價值。時時刻刻保持自己在對的狀態下,去思考,去做決策。覺察到當自己狀態不對的時候,立刻跳出來,拒絕在錯誤的狀態下思考和行動。
什麼樣的狀態是「對」的狀態呢?在我的體驗里,就是一種,我內在是圓滿的,我自己感覺到自己很「有」的狀態。我做這件事,不是害怕不做就會失去什麼,也不是因為別人都做,我怕落後,我就去做。而是我能夠感受到,這件事情,我是可以不做的,我有權利選擇不做。無論我做不做,它都不會影響我對自己的評價和存在狀態,我還是我自己。而我感受到,我有東西想要分享,有禮物想要送出的時候,我才會去做這一件事情。那麼,每一件我做的事情,都不是逃避,而是滿懷著感恩的,送出禮物的分享,也才會讓接收者,真正能被喚起內心的那份「有」。
很多同學老喜歡留言問我感情問題,我在這裡也統一回答:你希望有人來愛你,是因為你無法愛自己。還是因為你很愛自己,所以希望有人來分享這份愛呢?
所有的戀愛問題,無非就是這一句話,這一個狀態,就全部解答了。
本讚賞二維碼由學霸貓特約開光
多打賞有益身心健康
~喵咪陀佛~
※菩薩不想「世界多苦」,只琢磨「今天吃啥」
※好消息:學霸貓已經陷入了兩周痛苦的拖延症,並將持續下去
※《未來簡史》講書音頻上線啦
TAG:輕鬆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