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關懷永遠不是邊緣話題

人文關懷永遠不是邊緣話題

互聯網時代,手機能做健康監測,機器人能完成手術,科技正在改變醫療模式。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醫學的人文關懷和溫度不應該被忽視,永遠不應該成為醫學的邊緣話題。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2017互聯網+醫療健康人文溫度論壇上,與會代表共同探討醫學人文在互聯網中的發展和改變。

讓醫學人文再升溫

「我國醫療核心價值的遷徙呈現出三部曲——能看病,看好病,不得病。」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認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醫療資源緊張、專業人才不足,需要解決能看病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絕大多數的醫院努力看好病;去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台後,不得病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蘇婧說,兩次轉變使醫學從硬實力向軟實力轉型,大醫院從過去比拼門診大樓和醫療設備,轉向比拼文化、理念、人文關懷。越來越多的醫院意識到,以人為本才是發展的方向。

互聯網是工具,其先天具備的連接屬性決定了它可以成為醫患溝通的優質載體。科學使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工具不僅可以幫助醫護從繁重的日常文字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投入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中去,還使人際溝通和慢病管理的成本大大降低,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成為可能。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病友服務中心主任袁葉介紹,近幾年,該院新設了兩個職位,一個是醫務社工,一個是個案管理師,專門負責人文關懷工作,協調醫護,了解病人需求,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湘雅醫院利用互聯網+將院前病服中心放入手機端。不僅實現預約挂號等基礎功能,而且實現了全病程互聯網+轉診體系,營造了更溫馨的就醫環境。」

讓醫患更容易變熟人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提出,網路將醫患之間一次次去醫院的斷點式的陌生人關係,轉變成連續互動的熟人關係,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服務變得更人性化。

「她不僅在線下到社區做講座,教我們如何科學地面對糖尿病,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需求。在網路上,她還錄了很多語音課程,通過微信傳播到全國,收聽者達到5000多人。」論壇現場,一位患21年糖尿病的病友劉敏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

劉敏口中的「她」,就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慧。「好醫生首先要擅於傾聽患者的表述,做出引導和反應,而且分析和解釋要清楚、接地氣。過去這些交流只能在診室里,時間空間都受限制,有了互聯網之後,開展諮詢和撫慰工作就更順暢了。」李文慧表示。

李文慧說,在網路上,患者的批評會被置頂出現在醫生的網頁上,這讓醫生學習如何做一個「善於交談、善於告知」的醫生。「這是我們職業的規範,但在學校時沒有學到,在網路上,患者的口碑重新塑造了我們的行為。」

北京宣武醫院梁建濤醫生強調,以前一些醫生對患者「居高臨下」,如今,一名醫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患者的認可上,而互聯網能讓醫生和患者更容易變成熟人。

醫患友好度在醫院生根發芽

論壇還舉行了《社會辦醫醫院醫患友好度建設實務指南》的首發儀式。醫患友好度理念是2014年由《健康報》社聯合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和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等機構共同倡導提出的,是藉助互聯網思維和工具,借鑒國際醫患新型關係工具提出的改善醫患關係、促進服務質量提升的一套評價指標工具。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相關司局指導下,醫患友好度建設目前已得到浙江省杭州市衛生計生委、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等單位支持,並在全國20餘家醫療機構開展試點。

醫患友好度評價體系的構建借鑒了互聯網時代平等、參與、分享等理念,邀請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共同開展評價。在試點單位,除了通過基線調查制定分類機構評價體系外,主要圍繞就醫信息傳播和改善就醫感受而進行,線上互動和線下體驗結合,大大改變當前醫患關係不佳狀況。此外,試點建設還使挂號、支付、患者管理等就醫程序得以再造,醫院、醫生、患者三方將有望在新技術幫助下共同對抗疾病。

作為試點醫院之一,浙江省義烏天祥醫療東方醫院院長趙永明表示,社會辦醫療機構經常面臨患者從哪裡來、老百姓信不信任、醫院怎麼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醫患友好度藉助互聯網思維,把醫學人文滲透到日常每一次醫療服務之中,幫助醫院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口碑,探索出一條醫患友好之路。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27天內9次出軌,年均100多次事故!印媒給本國高鐵夢潑冷水
為吸毒男子冒充外賣小哥以送餐為名進小區偷電瓶
智能科技,創造家居廚房新場景
美國航天器卡西尼壽終正寢前向土星做「死亡衝擊」
韓「玄武-2」導彈發射後數秒內莫名墜落 韓軍方這樣回應……

TAG:中國經濟網 |